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箕:揚去穀米糠秕的簸箕,引伸動蘯、震動。
子:頭有胎毛,腦囟未合,即小童。
之:離開原地,前往他方。
明:日月相交之時,引伸分明。
夷:繫有繩索的箭矢,本義為繳射。
明夷:像繳射一樣清楚分明。
箕子:遭商紂王逼害裝瘋為奴保命的賢人。
利:用刀割禾,引伸有利益。
貞:占卜龜甲,引伸經過驗證。
意思是經歷像箕子一樣的動蘯,像繳射一樣清楚分明離開,經過驗證是有利的。
宋初趙元佐拒當皇帝的故事,可解爻義。
趙匡胤與胞弟趙光義,幼時隨母親杜氏躲避戰亂,杜氏將兄弟放在籮筐擔挑而走。
道士陳摶撞見,嘆道:「別說當今世上沒有天子,都將天子用擔挑着走。」
意思是趙匡胤與趙光義,兩兄弟都是天子,為「金匱之盟」埋下伏線。
趙匡胤發跡前,道士張守真預言他將當皇帝,趙匡胤後來黃袍加身,是為宋太祖。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母親杜太后病危,召宰相趙普入宮接受遺命。
杜太后說:「天下之大、事務繁重,能立一個年長君主治理,是社稷之福。你與光義都是我親生,你死後應將皇位傳給三弟光義,光義死後再傳給四弟廷美,最終傳回給你的次子德昭。」
宋太祖說:「一定遵照母后教誨。」
杜太后對趙普說:「你將我剛才講的話記下來,不可違背。」
趙普於太后牀前寫成誓書,末尾寫上「臣普記」三字,宋太祖將誓書藏於金匱,命宮人謹慎保管,是為「金匱之盟」。
趙元佐(965年—1027年),字惟吉,初名趙德崇,宋太祖弟弟趙光義長子,由李氏所出。
趙德崇從小聰穎伶俐,智慧過人,長相與趙光義相似,深受喜愛,寄予厚望。
開寶九年(976年)上巳節,宋太祖與道士張守真重逢,請至後宮飲酒。
宋太祖說:「我還有幾年壽命?」
道士說:「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天氣晴朗,可延續十二年,否則即當從速安排後事。」
當日夜晚,宋太祖登太清閣觀象,天氣先晴朗而後驟下大雪,急忙下閣傳令開皇宮端門,召晉王趙光義入宮。
兄弟兩人於內寢對坐飲酒,屏去所有宦官、宮女,內侍遙見寢室燭影下,趙光義時而起座離席,露出不可勝喜歡情狀。
午夜時份,兩人喝完酒,室外積雪達數寸,宋太祖拿柱斧戳雪,回頭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
寬衣就寢後鼾聲如雷,當晚,趙光義留宿宮中。
天將五更,寢室周圍寂靜無聲,宋太祖駕崩,終年四十九歲。
宋皇后知道趙光義繼位,先是驚愕,隨即說:「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給官家了。」
趙光義涕泣說:「共保富貴,不需擔憂。」
趙光義受遺詔於柩前即位,是為宋太宗,有傳趙光義殺死宋太祖奪位,是為「燭影斧聲」疑案。
趙德崇跟隨宋太宗征戰太原、幽薊(音計),立下赫赫戰功,加封太尉。
趙德崇出宮住在內東門別宅,擔任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為衛王,在中書省辦公。
宋太宗一心培育趙德崇繼位,首先要解決「金匱之盟」規定,先斷絕宋太祖一脈。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被逼自殺。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宋太祖四子趙德芳猝死。
宋太宗之後對付弟弟趙廷美,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五月,宰相趙普誣陷趙廷美,以密謀造反為由,趙廷美貶為庶人,遷居涪陵,宋太宗安排親信秘密監視。
趙德崇知道叔叔趙廷美被宋太宗陷害,多次找宋太宗為叔叔申辯,宋太宗最終罷免宰相趙普。
雍熙元年(983年),宋太宗將兒子全部改名,由「德」字輩改為「元」字輩,與趙匡胤子孫的「德」字輩斷絕關係,徹底區分趙廷美的子嗣,為傳位給兒子做好準備。
年長的五個封王,衛王趙德崇改名趙元佐,改封為楚王。
道士陳摶入朝,趙元佐得知「兄終弟及」因由,認為宋太宗應按「金匱之盟」讓趙廷美繼位,宋太宗如今有意要他繼位,是陷他於不義。
趙元佐不願捲入皇室鬥爭,希望以一己之力改變宮中是非。
雍熙元年(984年),趙廷美來到房州(湖北房縣),憂悸成疾病逝,終年三十八歲。
趙廷美死亡消息傳到開封,宋太宗追封為涪王,賜謚號為悼,為趙廷美發哀成服。
趙元佐認為趙廷美因自己而死,不知道還會有多少人遇害,感受到「繼位」壓力,患上抑鬱,易於狂躁,經常對侍從大吼大叫。
因為小事對侍從大打出手,拿刀劍傷人,僕人從院前經過就以弓箭射殺。
雍熙二年(985年),趙元佐的病略有好轉,宋太宗大赦天下,重陽節召來七名兒子在宮中喝酒,趙元佐大病初愈,宋太宗沒有通知他到來。
諸王宴飲完畢,探訪趙元佐,趙元佐說道:「你們與父皇共度佳節,唯獨我不在其中,看來父皇是徹底把我給拋棄了。」
趙元佐受刺激放火燒府邸,宋太宗下令押至中書省由御史審問,趙元佐直認不滿趙廷美被殺,放火泄憤。
近臣為趙元佐求情,宋太宗說:「我之前翻閱史書,每當看到帝王家裏那些不成器子孫,都會扼腕嘆息,可我沒想到這種事竟然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了皇家顏面和國家體統,此等逆子我斷不能恕。」
宋太宗將趙元佐貶為庶人,安置在均州,趙元佐被貶後,即時動身出發,前往均州途中,記錄所見所聞。
宰相宋琪不滿趙元佐被貶,率百官三次上奏,趙元佐走到了安徽黃山時,宋太宗召回京,廢居南宮,派使者守護。
至道三年(997年)四月,宋太宗駕崩,皇后李氏與宦官王繼恩,本欲立趙元佐為帝,宰相呂端極力反對下,皇太子趙恆順利登基是為宋真宗。
宋真宗念及趙元佐是同母兄長,能夠登位也是「兄終弟及」,起任為左金吾衛上將軍,恢復被宋太宗剝奪的楚王爵位。
宋真宗派術士管歸真,祭祀祈禱為趙元佐消除災禍,聽任趙元佐養病不上朝,趙元佐過生日時,宋真宗賜他寶帶。
宋真宗封禪泰山,實任趙元佐為太傅,祭祀汾陰,升為太尉兼中書令,加任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拜任為天策上將軍、興元牧,賜帶劍上殿和詔令上書不稱名待遇,地位僅在皇帝之下。
當時宮中失火,趙元佐上表停止領俸祿以資助完善宮殿。
宋真宗不同意,趙元佐兼任雍州牧,宋真宗立皇子趙禎為太子,趙元佐兼任興元牧。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封趙元佐為江陵牧,增加食邑。
天聖五年(1027年)十二月,趙元佐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追封齊王,謚號恭憲。
兒子趙允升繼嗣,追贈河中牧、鳳翔牧,宗室子弟特給假七天,以滷簿鼓吹送葬到永安,陪葬在永熙陵。
明道二年(1033年),改封潞王,後又改封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