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明夷九三 趙佗 和輯百越稱帝番禺

明夷九三:明夷於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明:日月相交之時,引伸分明。
夷:繫有繩索的箭矢,本義為繳射。
於:烏鴉,因反哺被稱孝鳥,引伸回饋。
南:指南車,即南面。
狩:在屋內謀劃,設法得到獵物。
明夷:像繳射一樣清楚分明。
南狩:南巡。

得:路上拾到貝幣,引伸獲得。
其:器皿上的筲箕,用作篩選分類。
大:超出正常標準。
首:有頭髮的頭顱,即人頭。
大首:頭人,少數民族頭領。

不:根向下生,引伸否定。
可:吸引的聲音,引伸得到認同。
疾:中箭臥牀,引伸快速、需要治療。

貞:占卜龜甲,引伸經過驗證。

意思是像繳射一樣清楚分明,到南方巡視收服少數民族頭領,需要時間驗證,不用太心急。

南越國開國君主趙佗的故事,可解爻義。

趙佗(前239年-前137年),恆山郡真定縣人(河北省正定縣)。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趙佗(19歲)獲賜護駕御劍隨秦始皇出巡。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遣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軍力入侵嶺南,同年佔領廣東地區。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在廣西地區戰死。
秦始皇以任囂為主將,與趙佗一起率領大軍,攻取嶺南全境。

秦始皇在嶺南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
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任囂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

龍川地理位置與軍事價值都極其重要,趙佗被委任為龍川縣令。
趙佗到龍川(龍川縣佗城鎮)上任,築城設立治所,佗城因趙佗而得名。

趙佗採取和輯百越族群政策,上書秦始皇,要求從中原遷居五十萬居民至南越,包括三十萬適婚女性,加強中原、南越兩地民眾融合,最終有十五萬適婚女性南下。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後,趙高與李斯發動沙丘之變,謀殺皇長子扶蘇,矯詔由秦二世繼位。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臨死前,召來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向他闡述可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地形建立國家,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侵犯。
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職務。

趙佗擴建任囂所建的「任囂城」,城周達十里,被稱為「佗城」。

趙佗遇上最強大對手,是甌雒國頭人蜀泮,甌雒國又名安陽國,由西甌及雒越組成,蜀泮定都封溪,自號安陽王。

前207年,趙佗打不過蜀泮,派兒子趙仲始到安陽國當人質。
趙仲始與安陽王女兒媚珠私通,掌握軍事情報後,趙仲始逃回佗城,趙佗出兵打敗安陽王。

漢王元年(前206年),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軍隊傳達據險防守指令,防止中原起義軍隊進犯,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換上親信。

項羽殺死秦王子嬰,秦朝滅亡,開始與劉邦「楚漢相爭」,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與象郡。

漢王三年(前204年),趙佗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疆土北起五嶺,今日廣東北部、廣西北部、江西南部一帶,西至夜郎(廣西,雲南的大部),南抵南海(越南中部與北部、海南島),東至閩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廣州市)。

西漢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春天,項羽在烏江自刎,楚漢爭霸結束,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平定江東包括項羽在內其餘軍事勢力,將秦朝南海、桂林、象三郡封給長沙王吳芮。

西漢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夏天,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
趙佗接受漢高祖賜給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成為漢朝藩屬國。
劉邦承認南海、桂林、象三郡屬於趙佗,南越國與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趙佗與漢朝處於友好狀態。

西漢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6月1日),劉邦去世,漢惠帝即位,與趙佗維持友好關係。

西漢高后元年(前188年),漢惠帝去世,年幼的劉恭即位,是為漢少帝,劉邦妻子呂后掌握朝政。

西漢高后七年(前181年)秋天,呂后臨朝,禁止南越交界地區對南越出售鐵器與物品。

趙佗覺得呂后可能會通過長沙國來吞併他,趙佗自稱「南越皇帝」,發兵攻打長沙國,攻佔長沙國邊境數縣後撤回。

呂后派遣大將隆慮侯周竈攻打趙佗,中原士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與潮濕氣候,紛紛得病,南嶺都沒有越過,一年後,呂后崩,漢朝軍隊停止進攻計劃。

西漢高后八年(前180年),趙佗抗擊漢朝成功聲威大振,對東邊的閩越國用經濟手段施加影響,加強控制西邊的西甌、雒越等部落,自封南越武帝,中止藩屬於漢朝的關係。

西漢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漢文帝劉恆即位,派人重修趙佗先人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賞賜趙佗堂兄弟官職和財物。

漢文帝在丞相陳平推薦下,任命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陸賈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

陸賈說服趙佗,去除帝號、藩屬於漢朝,對漢朝自稱「南越王」,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用皇帝名號。

漢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漢文帝去世,漢景帝即位,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覲見漢朝皇帝。

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趙佗去世,葬於番禺(廣州),趙佗孫趙胡續任南越王。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趙胡病重,在漢朝任宿衛的兒子趙嬰齊,返回南越國繼承王位。

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趙嬰齊病死,諡號南越明王。
太子趙興即位,母樛(音勾)氏為太后,漢武帝派遣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國。

西漢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丞相呂嘉等人發動叛亂,殺死趙興、樛太后與漢朝使者,改立趙建德為新任南越王。
秋天,漢武帝調遣十萬兵,分五路進攻南越。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冬天,楊仆率領精兵攻破番禺城北門,南越國滅亡。

趙佗建立南越國年代沒有史籍直接記載,現代研究均以《史記》有關記載推算得來。

趙佗從前219年至前137年,一共統理嶺南八十一年。
前203年-前137年稱帝在位,一直實行和輯百越政策,促進中原人與南越人融合,把中原文化帶到南越,促成南越地區(嶺南)發展。

趙佗由秦始皇時期一直活到漢武帝執政,歷經秦、西楚、西漢十一個皇帝,活了一百零二歲,九個兒子都較他早死,由孫兒繼位。

趙佗先人墓地由漢文帝修建,守陵人在此長年定居,逐漸形成趙陵村。
位於石家莊市新華區趙陵鋪鎮,原有七十二座墓冢,僅存一座高大雙人冢,當地人稱為雙疙瘩。

墓呈南北走向,長五十米,寬七米,墓頂南北隆起,呈馬鞍狀,有清代墓碑一方,上書「西漢南粵王趙佗先人之墓」。

1956年9月列為石家莊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7月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重修為趙佗公園。

南越國共有五名皇帝,趙佗、孫文王趙胡、曾孫明王趙嬰齊都建陵。

《廣州記》記載,三國時期孫權為尋找趙佗墓中鉅額財寶,派呂瑜帶領幾千兵卒去嶺南地區尋找。
廣州附近大小崗嶺幾乎都挖遍,沒找到趙佗墓所在,找到了趙佗曾孫,第三任南越王,明王趙嬰齊陵墓,從中獲得大量金銀財物,皇帝印璽,出土著名的純鉤、干將、莫邪三把名劍。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廣州象崗,發掘出南越國第二任南越王,文王趙胡陵墓墓中出土三枚金印,其中一枚象徵權力威望的龍鈕「文帝行璽」,重達1485克,印鈕是一條傳神生動游龍。
趙胡下葬時身穿絲縷玉衣,用絲帶把二千多片玉片編織製成。
第三任南越王,明王趙嬰齊墓中記載,「珠襦玉匣三具,金印三十六枚」相似。

趙胡墓沒被盜,專家推測是因為有十八米深。

趙佗墓有大量文獻記載,趙佗下葬時喪車四出,使人無法確定墓葬確切位置。

《廣東新語》記載趙佗陵墓位於白雲山上:「南越王趙佗,相傳葬廣州禺山,自雞籠崗北至天井,連山接嶺皆稱佗墓。」

墓葬位置的推測,包括古番禺城,城西南、城西、城西北、城北、城東北等。
古番禺城為三國時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所建,大致在今日廣州越華路以南、文明路以北,倉邊路以西、吉祥路以東地區。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