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眾允,悔亡。
眾:一群人在太陽下聚集,引伸群眾。
允:一個人點頭,引伸同意、認同。
悔:母親的心意,引伸避免有遺憾。
亡:觸及刀鋒,引伸死亡。
悔亡:禍害消除。
意思是得到群眾認同,禍害消除。
周太王亶(音坦)故事,可解爻義。
周太王(?-?),姬姓,周氏,名亶,又稱古公亶父、或古公亶甫。
父親公叔祖類,母親公亶母,妻子太薑。
亶是軒轅黃帝第十七世孫,帝嚳兒子周祖后稷第十二世孫。
后稷善於農事,大禹時期當上主掌天下農業的農官,傳至兒子不窋(音忽)。
不窋晚年,太康失政隨時丟掉江山,不窋辭掉農官爵位,帶領族人千里迢迢跑到戎狄雜處的西北。
不窋在甘肅慶陽一帶生存發展,數十年後傳至孫子公劉,周族在西北站穩腳跟。
公劉在豳(音奔)地,如今涇河岸邊的寧縣建立豳。
《大雅·公劉》記戴,公劉由北豳遷豳(陝西旬邑和彬縣一帶),開疆創業的歷史進程。
亶的父親公叔祖類是公劉第八世傳人,公叔祖類死後,亶接任周部落首領,廣施仁政,不少部落歸附。
紂王曾祖武乙,頻繁對西北邊地戎狄用兵,戎狄的薰育族常來侵擾豳,來奪取財物,亶就給了他們。
薰育族後又來攻,要取得土地和人口,民眾非常憤怒,想要抵抗。
亶說:「老百姓擁立君主,是希望為大家謀利益,保護老百姓福利。戎狄攻打我們,目地是想要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在我這裏與在他哪裏,只要生活得好,又有甚麼關係呢?老百姓若為了我個人原因去打仗,犧牲父子兄弟,令我個人可當君主,我實在不忍心這樣做。」
商王武乙元年,亶「留人不留地」,帶家人與親隨三千乘(約一萬人)離開豳,開始不窋以來第三次大遷徙。
渡過漆水與沮水,經過梁山,遷到岐山下的周原(陝西岐山北),與豳直線距離約八十公里。
豳地的人扶老攜弱,跟隨亶到岐下,其他部落的人聽說亶仁德,也多歸附,周原人口增至二萬人。
亶勤於農業,所種田地收成豐美,每年春天與妻子太薑親自下地,不怕勞苦,辛勤耕作。
夏日暴雨傾作,亶與青壯年一起,加固堤堰,疏浚河道。
秋日黃葉飄零,亶帶領大家收割、打碾、儲藏糧食。
冬季大雪紛飛,亶走家串戶,訪疾問苦。
武乙六年,商王𧶽岐邑給亶因地在周原,名為周公,姬姓從此稱周人,定國號為周,粗具國家雛形。
亶改革戎狄風俗,營造城郭房舍,人民分別居住,設置五官,各司其責,人民安居樂業,歌頌亶功德。
《詩經·魯頌·閟(音秘)宮》記載:
后稷之孫(后稷的後代)
實維大王(開創周的領導人)
居岐之陽(定居岐山南面)
實始翦商(積聚實力取代商朝)
太薑是炎帝之裔有邰氏的女兒,生於西羌東部,與周部落相鄰,端莊美麗,性情貞靜柔順。
有邰氏與周部落交流頻繁,姬姓與薑姓一向有通婚傳統,太薑以政治聯姻方式嫁給亶,成為正妃,以貞順女德,成為亶得力左膀右臂,是周朝創業時的賢德婦人。
《詩經·大雅·綿》記載:
古公亶父(亶有謀劃能力)
來朝走馬(清早騎馬勘察)
率溪水滸(沿水邊西方走)
至於岐下(來到岐山腳下)
爰及薑女(太薑夫人隨同)
聿來胥宇(陪同夫君考察)
孟子讚揚亶專愛太薑、不娶妻妾,故而「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太薑生了太伯、仲雍、王季三個兒子,以身作則教導兒子,從小到大在品德行為上都沒有過失。
亶鍾愛王季的兒子姬昌,太伯與仲雍為讓位給弟弟王季,以便傳位於姬昌,兄弟倆一起逃到荊蠻之地「斷髮紋身」。(上古時代,「斷髮紋身」不能進祖廟,放棄氏族,不能傳位給他們。)
成為歷史上兄弟禮讓友愛的千秋佳話,太伯與仲雍與開創了吳國基業,太薑成為周文王祖母。
亶是周朝先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奠基人。
在周人發展史上,上承后稷、公劉偉業,是有遠見卓識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歷史上著名賢王,下啓文王、武王盛世的關鍵人物。
周滅商朝後,認為「王氣」始於亶,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追尊三代祖先為王。
第一代王曾祖父亶,追諡為周太王,後世人尊稱為古公亶父。
亶住過的地方叫太王城,墓叫太王墓,出土文物武王徵商簋銘文稱為「亶公」,太吳姓族譜,尊亶為先祖。
《史記·周本紀》記載,亶繼承后稷、公劉的事業,積德行義,得到民眾的愛戴。
靈台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與周文化發祥地。
周太王陵是亶的陵寢,位於陝西省岐山縣祝家莊鎮岐陽村,始建年代不詳,曾誤傳為周幽王墓,萬曆岐山知縣于邦棟始辨正之。
周太王陵墓丘高3.5米,圍大約50米。
前有清乾隆四十八年,邑令平世增立的墓碑一通,高三米,上刻清陝西巡撫畢沅題字「周太王陵」,碑樓、碑座已殘,2000年,岐陽村重修墓碑。
總面積約三十三平方公里的周原遺址,1982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