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晉卦六二 邑姜 十大治世名臣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於其王母。

晉:兩支箭射向太陽,引伸晉升。
如:女子按口令前行,引伸順從、跟隨。
愁:秋行軍蟲出現,令人擔憂。

貞:占卜龜甲,引伸經過驗證。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受:交付船形托盤,引伸授受。
茲:用火草織成的絲線,引伸這裏。
介:位於人的兩邊,引伸分界、中介。
福:以酒祭祀,引伸有福氣。

於:烏鴉以反哺被稱孝鳥,引伸回饋。
其:器皿上的筲箕,引伸篩選分類。
王:斧龯象徵王權,古代最高領導人。
母:有哺乳能力的女性,引伸母親。

意思是順從得到晉升,跟隨時卻有擔憂,經過驗證象徵吉祥,授受之間帶來福氣,領導人的母親得到回饋。

商周時期邑姜的故事,可解爻義。

邑姜,生卒年不詳,姜姓,姜(齊)太公呂尚女兒,生於商朝東海,周武王姬發的王后,(商末周初,王妃與王后有明確區別),周成王姬誦、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的母親。

邑姜自幼聰明伶俐,悟性極好,喜歡家裏的那把青龍劍,姜子牙指導女兒學習知識、練習劍術。

邑姜嫁給姬發(周武王)後伴隨南征北戰姬發登上皇位後,冊立邑姜為王后。

邑姜懷第一個兒子周成王時,站立時不東倒西歪,坐時候端正嚴肅,説笑時不喧鬧,獨處時不隨地蹲坐,有了脾氣時不隨便亂罵人,若非有極大毅力與剋制力,很難貫徹到底。

邑姜將後宮治理得井井有條,得到朝中大臣誇讚,周武王稱為十大治世名臣之一。

2012年,陝西寶雞石咀頭村,村民開挖房屋地基時發現青銅器,報告文物部門,隨後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商末周初貴族墓葬羣重見天日,是商周考古一次重要發現。

M3墓葬出土二百八十九件青銅器,包括罕見青銅器,「禁」與「高領袋足鬲(力)」。

龍紋禁(石鼓山西周貴族墓出土),高20.5釐米,長94.5釐米,寬45釐米,石鼓山M3墓三號壁龕出土。
器身為長方體,中空,禁面四周裝飾一圈雙首龍紋,禁內壁頂面與側面之間,有用以穩固的加強筋,四個側面底邊內斂有加強筋作用。

三十一件青銅禮器有十六件有銘文,涉及的族徽有萬、戶、冉等。
一件略有破損的「中臣鼎」刻有銘文,著名考古學家李學勤在《石鼓山三號墓器銘選釋》中指出,銘文內容應解釋為「中臣尊鼎,帝后」。

按照商周禮制,已故的王稱「帝」,「帝后」是已故王的配偶,是女性。
「中臣」為《周禮》中的「內小臣」,管理王后祭祀等活動職責。
由此判斷「中臣鼎」的年代約在周成王時,參照M3墓出土的青銅器物,「帝后」應是周武王的王后邑姜。

2013年8月,考古專家發現石鼓山西周墓地,最大一座墓葬M4,墓葬呈長方形,深八米、寬約四米,為豎穴土壙墓,口小底大,約16.26平方米。
棺室周圍有熟土或生土二層台,屬單人葬,頭向朝地勢較高方向,有東向、南向、西北向,葬具均為木質,隨葬品一般置於頭部附近兩層台或壁龕內。

M4墓中出土刻有龍紋的四角青銅簠,除故宮有一件傳世品之外,在西周早期墓葬中首次出土,十分罕見。

墓葬發現在M3墓葬出土的高領袋足鬲,由此推斷墓主人身份極其尊貴。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佔奎表示出土器物中器形,有鼎、壺、簋、罍(音雷)、甗(音演)。
酒器少而食器多,未發現兵器,墓葬主人很有可能是女性。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晉水發源處,周成王封胞弟虞爲唐國國君,虞的兒子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爲「晉」。
後人爲紀念虞的功績,在晉水之源建祠祀奉,名為唐叔虞祠,又稱晉祠。

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晉祠西隅大興土木,興建規模宏偉的正殿供奉唐叔虞,崇寧元年(1102年)重修。
政和元年(1111年),詔封叔虞母后邑姜「顯靈昭濟聖母」,稱爲聖母殿,是晉祠現存最古建築。

聖母殿坐西朝東,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平面接近方形,通面寬26.71米。

殿身採用殿堂式構架體系,殿內沒有一根柱子,跨度達到20.51米,是北宋木構建築代表作。

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大殿前廊八根木柱上有木雕盤龍八條。
宋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呂吉等人集資施造,是現存中國古建築孤例。

殿內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為聖母端坐木製神龕內,為北宋天聖年間雕塑。

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譽爲「晉祠三寶」。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