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貞吉。
貞:占卜龜甲,引伸經過驗證。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意思是經過驗證是吉祥的。
清朝中期醫學家葉天士的故事,可解爻義。
葉天士,名桂,字天士,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
清康熙五年(1666年),生於江蘇吳縣(江蘇蘇州),居上津橋畔,晚年又號上津老人。
清代著名醫學家,「溫病四大家」之一,清乾隆十年(1745年)逝世。
葉天士祖籍安徽歙(音葉)縣,高祖葉封山自安徽歙縣藍田村遷居蘇州。
祖父葉紫帆(子蕃),名時,醫德高尚,又是有名孝子。
父親葉陽生,名朝採,醫術更精,讀書也多,喜歡飲酒賦詩與收藏古文物。
葉天士十二歲時隨父親學醫,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之書旁搜博採,孜孜不倦,謙遜向賢,博覽羣書,虛懷若谷、善學他人長處。
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古訓,只要是比自己高明的醫生,他都願意行弟子禮拜為師,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欣然而往,必待學成後始歸。
十四歲時,父親逝世,終年不到五十歲,葉天士家貧難為生計,開始行醫應診,拜父親門人朱某為師,繼續學習。
葉天士聰穎過人,聞言即解、一點就通,勤奮好學、虛心求教,見解往往超過教他的朱先生。
從十二歲到十八歲,葉天士先後拜過師的名醫有十七人,包括周揚俊、王子接等著名醫家,不到三十歲就醫名遠播,後人稱他「師門深廣」。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
首創溫病「衞、氣、營、血」辨證大綱,為溫病辨證論治開闢新途徑,被尊為溫病學派代表,自封「天醫星」。
葉天士治好康熙皇帝的搭背瘡,御筆親題「天下第一」的匾額賜給他。
葉天士培養不少濟世救人名醫,兒子葉奕章、葉龍章都是著名醫家。
葉天士在世八十年,臨終前警誡兒子説:「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葉天士忙於診治病人,無暇親筆著述,門人與後人蒐集、整理他的醫案,主要著作有《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未刻本葉氏醫案》等,顧景文與華岫雲兩位門人功勞特別大。
渡僧橋下塘是葉天士故居及學醫地方,「葉天士學經十七師」故事從這裏開始。
渡僧橋下塘是一條古街,與上塘街平行,與山塘街相距不遠,有很多清代建築,大多都是民居。
文物保護專家王仁宇指出,葉天士故居三百餘年來數易其主。
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爲葉天士所有,嘉慶、道光年間爲張廷濟所有。
太平天國時納王郜永寬曾作爲王府,太平天國後爲趙氏所有。
民國後被天津銀行家倪遠甫買下,新中國成立後半爲藥材倉庫半爲民居,如今全部是民居。
1982年與1984年,兩次蘇州市文物普查,許多湮沒於歷史的名宅得以重見天日。
姑蘇區虎丘街道曹楊社區,渡僧橋下塘約百米一處磚雕門樓。
門樓西側白牆上嵌一塊藍色標牌,「控制保護建築,蘇州市人民政府2003年8月立」
標牌下是「渡僧橋下塘48」門牌,門樓東側有「葉天士故居」字樣,關於葉天士生平的簡短介紹。
葉天士故居又稱眉壽堂,坐北朝南,橫向分割三路,46號邊的小巷名葉家弄。
葉天士故居對面有一個照壁,照壁後是一個大碼頭,如今是幾戶人家。
這些人家東側,有一條與西葉家弄隔街相對小巷,名爲水葉家弄,十來米長,直達上塘河。
河邊有一個石砌小碼頭,停靠病家求診船隻與葉氏出診船隻,當地有「御碼頭」之稱。
葉天士故居是清代早中期建築,西邊格局變動太大,東邊保存完整。
昔年三路七進的深宅大院現存三路五進,整體格局仍在,分割成多個不連通的人家,若整體遷出修復,會是山塘中一幢大宅。
中路第三進有高大精緻的磚雕門樓,漆面剝落的楠木大柱。
蘇州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秘書處處長夏冰指出,磚雕門樓按形制應不是原門,而是從老宅中某處搬來。
邊門進去是原本的火弄,一路過去,直至第四進,皆爲民居,通道到此爲止,原有小門已被倪家封上。
小門後是一個狹小天井,再之後是倪家後人居住的第五進,原本的老宅已翻建成現代建築。
中路原本的大門如今是店舖,只能從西邊繞行進去。
中路第三進天井有一座高大精緻磚雕門樓雖有部分破損,基本還是原來面貌,上有道光癸巳(1833年)仲夏款。
門樓上題字「庭鷟翔雲」,文革時被塗毀,近年來已修復。
通過這座門樓往南走是中路第二進,如今住有三戶人家。
天井北邊是中路第三進大廳,面寬三間,前後翻軒,壁面四周下部有水磨磚貼牆裙,梁、枋、斗拱均極粗壯,施以精細雕刻,脊桁中央有彩繪,填拱板雕刻圖案為靈芝仙草,刀法圓潤。
文物保護專家王仁宇指出,在蘇州,此類廳堂建築裝飾,一般雕刻成「壽」字、「福」字,此處雕刻成象徵醫藥的靈芝,暗示此處爲醫師住宅。
大廳可能是葉天士行醫主要場所,藥材倉庫後改成兩層民房,有六戶人家。
西路的「沐泰山」藥材倉庫,1956年公私合營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蘇州市藥材批發站倉庫,現爲藥材批發站職工住所。
第五進原本是仰山房,早已被毀,僅剩一塊文徵明書寫的「仰山房」碑,現存於蘇州碑刻博物館(文廟)中。
附錄 京都念慈菴川貝枇杷膏
順天府人(北京市)楊謹,字慎之。
幼年喪父,母陳氏出身名門,勤於家政,教子有方,楊謹品學兼優,連科報捷,出任縣宰(一縣之長)。
楊謹侍母至孝,鄉里號稱為楊孝廉,陳氏年邁多病,遍求名醫皆長治不癒。
葉天士斷陳氏積勞成傷,誤於診治,不是平常湯藥所能奏效,授以秘方,煉製成川貝枇杷膏,早晚服食,持之有恆。
陳氏服川貝枇杷膏後病狀轉佳,後常以和水代替茶湯服用,根治久咳痰多宿疾。
陳氏高齡過世,享年八十四歲,彌留時囑咐楊謹,廣製川貝枇杷膏,造福世人:「余昔病時,痛苦莫名,但求速死
不意獲食此膏,痼疾解除,復我人生樂趣,得享天年。天士之功實同再造,汝宜多製此膏施贈,俾世之同病者,得渡苦海,則恩同報我矣。」
楊謹紀念慈親,以「念慈菴」為名製川貝枇杷膏布施,命名為「念慈菴川貝枇杷膏」。
楊謹後人設肆於北京,此膏名為「京都念慈菴川貝枇杷膏」。
民國時,楊家後人楊仲籬、楊萬如兄弟,為避日軍侵華,舉家南遷廣州後轉往香港,打算移民巴西。
二人為免川貝枇杷膏就此絕世有違祖訓,將「念慈菴」舖號與藥方,託付給中正藥房老闆謝兆邦(大西洋飲料第二任董事長)。
1946年,謝兆邦在香港設立京都念慈菴總廠有限公司,繼續以正統正方正藥惠之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