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卦九五:嘉遁,貞吉。
嘉:器皿盛滿美味食物,引伸嘉獎。
遁:人持盾牌在路上行走,引伸撒退斷後。
貞:占卜龜甲引伸經過驗證。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意思是斷後得到嘉獎,經過驗證是吉祥的。
唐太宗時期的魏徵,可解爻義。
魏徵,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河北省晉州市),相州內黃縣人(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在鉅鹿出生,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643年1月17日)在長安逝世,享年六十四歲,諡號文貞,陪葬昭陵。
魏徵自少孤苦貧寒,窮困潦倒但有大志向,早年不事生業,出家成為道士,喜好讀書,涉獵廣泛,眼見天下將要大亂,尤其屬意於縱橫之説。
大業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
九月,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起義軍首領李密,期間寫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
李密發現魏徵非常有文才,召魏徵為元帥府文學參軍,掌記室。
魏徵獻上壯大瓦崗十條計策,李密未能採納。
大業十四年(618年),佔據洛陽的軍閥王世充,攻擊倉城、洛口等地,均被李密擊敗。
武德元年(618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
李密部將李勣佔據李密原來管轄的領土,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不知何去何從。
魏徵毛遂自薦,請求安撫山東,被授為秘書丞,趕赴黎陽,經過魏徵寫信勸導,李勣決心歸唐,開倉運糧,接濟淮安王李神通。
九月,夏王竇建德率軍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擋不住,轉駐黎陽,被竇建德擊敗。
魏徵、李神通、李勣等人都被竇建德俘虜,竇建德起用魏徵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派秦王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竇建德率軍支援王世充。
五月,李世民生擒竇建德,魏徵得以再次入唐。
太子李建成聽聞魏徵名聲,請他擔任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竇建德舊部劉黑闥勾結突厥寇犯山東。
魏徵見李建成雖是嫡長子,功績不如李世民,建議李建成去請戰立功。
李建成聽從魏徵建議,自請出討劉黑闥,將其擒斬,平定山東。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誅殺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
李世民素來看重魏徵才能,授為詹事府主簿,吸納為自己幕僚,李世民其後擢升魏徵為諫議大夫。
武德九年(626年)七月十一日,命魏徵安撫在河北的李建成、李元吉舊部,允許便宜從事。
同年八月,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封魏徵為鉅鹿縣男。
唐太宗有志建立盛世,多次於卧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
魏徵有治國才幹,性情耿直,從不退縮屈服,唐太宗與魏徵談論,總能接受他的意見。
貞觀三年(629年)二月,魏徵以尚書右丞「守秘書監」,開始參預朝政。
貞觀十一年(637年),魏徵以「目疾」,不再擔任職高權重職務,太宗准所請,仍讓他過問政務,做顧問。
貞觀十三年(639年)五月,魏徵乘唐太宗詔五品以上官員上封事,總結此時政事不如貞觀之初,撰成《十漸不克終疏》。
唐太宗看完奏疏後,欣然接納,賜魏徵黃金十斤、馬兩匹。
貞觀十六年(642年),唐太宗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舊。
魏徵自稱有病推辭,唐太宗堅持,魏徵病情加重,唐太宗手詔慰勞。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重,唐太宗到魏徵家中探視,屏退左右侍從,與魏徵交談良久,方纔回宮。
唐太宗帶太子李承乾,嫡女衡山公主(新城公主)再到魏徵家中。
魏徵強撐病體,穿戴朝服,唐太宗悲從中來,一邊撫摸魏徵一邊流淚。
魏徵説:「寡婦不愁織布的緯線少,而憂慮宗周危亡。」
唐太宗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指着衡山公主對魏徵説:「魏公,睜開眼睛看看你的兒媳!」,魏徵身體衰弱到無法起身謝恩。
數日後,唐太宗在夜裏夢見魏徵,次日清晨,魏徵逝世消息傳到宮中。
唐太宗親臨魏徵喪禮,痛哭流涕,為魏徵廢朝五天,令內外百官與在長安的朝集使,一同前來參加喪禮,太子李承乾在西華堂為魏徵舉哀。
唐太宗下詔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賜諡號文貞。
同時賜羽葆、鼓吹,加班劍四十人,贈絹布一千段、米粟一千石,允許魏徵陪葬昭陵。
將要下葬時,魏徵妻子裴氏説:「魏徵平生節儉,現按一品官禮節安葬,所需儀仗、器物太多,不符魏徵志願。」
對朝廷供給的一切儀仗和物品都推辭不受,僅用白布、帷幕裝飾承載靈柩的素車。
唐太宗登上御苑西樓,望着魏徵靈柩方向痛哭,竭盡哀思,命百官送靈柩出長安郊外。
晉王李治奉詔致祭,唐太宗為魏徵撰寫碑文,書寫在墓碑上,為魏徵創作輓詞十首,以表哀思,唐太宗追思魏徵不已,賜其家封戶九百戶。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命將作少監閻立本,畫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等,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是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魏徵位列第四。
唐太宗望着凌煙閣的魏徵畫像思緒萬千遂吟詩道:勁條逢霜摧美質,台星失位夭良臣,唯當掩泣雲臺上,空對餘形無復人。
不久,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發生,侯君集參與謀反,被處死,中書侍郎杜正倫受牽連被遠貶。
兩人都由魏徵向李世民推薦,説他們有宰相之才。
唐太宗開始懷疑魏徵結黨營私,手詔取消衡山公主與魏叔玉婚約,下令推倒魏徵墓碑。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儘管取得勝利,因未能滅高麗而後悔。
回師後,唐太宗慨然嘆息説:「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召魏徵家人到行營,賞賜、慰勞裴氏,立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重新立起墓碑,但不再刻字,成為無字碑,唐太宗認為,無字碑就是一面鏡。
《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唐太宗面陳諫議五十次,呈送給唐太宗的奏疏十一件。
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次數之多,言辭激切,態度堅定,其他大臣難以倫比。
魏徵的諫諍涉及面很廣,為醫治隋末戰亂創傷,規諫唐太宗要與民休養生息,一改隋煬帝奢靡之風,反對營造宮室臺榭與對外窮兵黷武。
規諫唐太宗廢除隋的嚴刑峻法,代之以寬平刑律,用人要「才行俱兼」,對官吏中貪贓枉法嚴懲不貸。
魏徵認為刑賞之本在於勸善懲惡,王法面前,貴賤親疏一律對待,規諫李世民要兼聽廣納,居安思危,力戒驕奢淫逸。
魏徵上諫時一向堅持原則,據理力爭,對唐太宗的失誤批評非常尖鋭。
唐太宗把魏徵比作良匠,自己比作金子,對人説:「別人説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態度,只覺得是嫵媚。」
魏徵死後,唐太宗經常對身邊侍臣説:「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方式防止自己犯錯,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
「魏徵去世後,朕派人到他家裏,得到一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上面寫道:天下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
「愛憎之間,應當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
「遺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説的這些過錯,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掌上,知道朕有過錯一定要進諫。」
魏徵墓位於昭陵西南鳳凰山上,鑿山為墓,遺存墓碑一通。
碑首別具一格,為蟠桃浮雕,碑文已磨光無存,為保護這塊石碑,近代修建一座石亭,亭上匾額書「魏徵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