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遁卦初六 趙雲 一身是膽兩救劉禪

遁卦初六:遁尾;厲。勿用有攸。

遁:人持盾牌在路上行走,引伸撒退斷後。
尾:人的脊骨末端,引伸盡頭。

厲:山崖下的蝎子,引伸厲害。

勿:刀割出血,引伸不要這樣做。
用:量米用的斗桶,引伸有用。
有:手持肉,象徵持有擁有。
攸:被持棒追打,引伸長遠。

意思是撒退時斷後需要厲害的人,否則就會受到長遠打擊。

三國時期趙雲的故事,可解爻義。

趙雲(?-229年),字子龍,生於常山真定(河北省正定縣)。

初平二年(191年),諸侯互相征戰,公孫越助袁術與孫堅一同攻打周昂,中流矢而死。
公孫瓚以弟弟被殺歸罪袁紹,屯兵槃河,上書朝廷細數袁紹十項罪狀,號召諸州郡共同討伐。
袁紹轄下常山郡部將經商議後,推舉趙雲率領該郡義軍投奔公孫瓚。

袁氏四世三公,聲名遠播,公孫瓚問趙雲:「聽說冀州的人都欲依附袁紹,為何你與他們不同,難道是迷而知返嗎?」

趙雲回答說:「天下大亂,未知誰是明主,民有倒懸之危,鄙州議論,要投奔仁政之所在,因此我不投袁紹而投將軍。」,趙雲自此隨公孫瓚四處征討。

時任高唐令的劉備被襲,依附公孫瓚,趙雲隨劉備軍出征,執掌軍中騎兵,兩人合作互留好印象。

建安五年(200年),劉備被曹操打敗後依附袁紹,趙雲在鄴城和劉備相認,感情好至同牀眠臥,趙雲從此追隨劉備。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投靠劉表,劉表讓他在新野屯兵阻止曹操進攻荊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逝世,小兒子劉琮繼位,遣使者向曹操請降。

劉備率軍南逃江陵,帶着自願跟隨的人,每日僅能行走十幾里。
曹操派輕騎兵快馬追趕,一天追襲三百里,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
劉備丟下妻兒,僅帶數十騎向南逃逸。

當時有人對劉備說,趙雲向北投靠曹操,劉備用手戟打告狀的人說:「子龍不會棄我而去。」
不久,趙雲懷抱劉備幼子劉禪,保護劉備妻子甘夫人,回到劉備身邊,劉備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江南,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取代趙範,兼任桂陽(湖南郴縣)太守。

建安十四年(209年),荊南四郡平定,劉備成為荊州牧,聲勢漸大。
孫權建議雙方結親,劉備娶了孫權妹孫夫人。

兩年後,益州牧劉璋為防備曹操勢力,向劉備求援,劉備領兵三萬入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留守荊州,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

孫權聽說劉備西征益州,派大批舟船接孫夫人與劉禪一起歸吳。
趙雲與張飛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成功奪回劉禪,即著名的「趙雲截江奪阿斗」。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平定益州後,有意將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
趙雲說:「從前霍去病曾說匈奴未滅,無用家為。益州的人民第一次遭遇到戰爭,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才能叫他們服兵役,納錢糧,才能得到益州民心。」,劉備聽從趙雲建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親自率領大軍爭奪漢中,運大量軍糧到北山下,有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趙雲屬下士兵隨黃忠一起出擊。

黃忠軍隊過了約定時間仍未回來,趙雲料到黃忠中埋伏,帶數十騎小部隊出了兵營的圍柵,查看黃忠等人情況,趙雲遭到曹軍先鋒部隊攻擊。

曹軍雖被趙雲擊散,仍憑優勢包圍趙雲,趙雲突圍退入蜀軍圍柵內。
此時部將張著受傷,被曹軍包圍,趙雲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救出張著,將他帶回圍柵內。

曹軍追至蜀軍圍柵,沔陽長張翼見曹操大軍殺到,欲閉門拒守,趙雲進入主營,下令大開柵門,然後令蜀軍偃旗息鼓。

曹軍懷疑趙雲設有伏兵,向後退卻,趙雲下令打響戰鼓,鼓聲震天,蜀軍以弩箭射向曹軍,曹軍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

劉備次日來到趙雲兵營察看,讚歎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飲宴直到黃昏,軍中號趙雲為「虎威將軍」。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欲進攻東吳,以報孫權伐取荊州之仇。
趙雲上諫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滅了魏國後,吳國自然會臣服。曹操斃命,曹丕篡盜大位,引起公憤,應利用民氣,先攻佔關中,與吳國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
劉備執意東征,留趙雲都督江州。

章武二年(222年),劉備與吳軍爆發猇亭之戰,劉備大敗,由秭歸逃回永安(重慶奉節),趙雲進軍至永安保衛劉備,吳軍退卻。

建興元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託付後事:「如果劉禪可以輔助,你便輔助他,如果他不行,你可以自行取代。」

劉備對趙雲說:「我走了以後,你要為我看護好兒子,如果有人膽敢推翻後主,你趙雲就完全可以替我將他除掉。」

由此可見,劉備對趙雲絕對信任,對諸葛亮有保留。

劉備逝世,後主劉禪繼位,趙雲此時於永安防衛東吳,以趙雲為中護軍,征南將軍遷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

建興五年(227年),平定南中與東吳結盟後,諸葛亮率領諸將進駐漢中準備北伐,趙雲轉駐漢中。

次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谷道取郿,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
魏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反擊,諸葛亮下令趙雲、鄧芝在斜谷道阻擋曹軍,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

趙雲、鄧芝疑軍兵弱敵強,箕谷失利,兩人仍斂攏敗軍固守,一戍赤崖口,一戍赤崖屯田,意在牽制曹真大軍於箕谷,使其不得西顧。

蜀軍主力督軍馬謖自作聰明,違背諸葛亮指示被魏軍找到破綻,遭張郃大敗於街亭。
箕谷魏軍聞訊開始全力進攻,趙雲斷後,燒燬棧道阻止曹軍追擊,軍需和人員損失都不大。

蜀軍退兵時,諸葛亮曾驚訝地說:「街亭退兵時,我軍編制皆混亂成一團,箕谷退兵,編制整齊一如出軍之時,這是何故? 」
鄧芝回答說:「趙將軍親自斷後,軍需沒有遺失,人員無亂,編制整齊。」

趙雲軍中有多餘絹布,諸葛亮下令分給將士,趙雲推辭道:「我軍失利,為何要賞賜呢?請將其物全入府庫,在十月的時候再給眾人做冬衣。」,諸葛亮因此大為稱讚。

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雲自請貶為鎮軍將軍。

建興七年(229年),趙雲逝世。
蜀漢後主劉禪,將趙雲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大邑縣錦屏山麓),建立廟堂,四時享祭。

趙雲兩次救出幼年時期的劉禪,景耀四年(261年)三月,劉禪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趙雲死後,長子趙統承繼爵位,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
次子趙廣,牙門將,隨姜維征戰,戰死於沓中。
女兒趙氏,嫁給關平,生一子關樾。

後世讚趙雲為有大臣局量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完美人物。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多場戰役,都取得非常好的戰果。
趙雲常勝將軍稱號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出處難以考證。

子龍祠墓位於大邑縣晉原鎮東門錦屏山麓,距成都五十一公里,毀於明末兵火,後經多次興廢,一直規模不大。
現存趙雲祠墓是典型清代建築風格,由當時的劉成勳、劉湘、劉文輝等,鄉紳地主捐資培修。

最近一次維修在民國初年,新中國成立後,多數的祠堂、廟宇被用來辦學校。
五十年代,趙雲祠墓成為一所中學。
八十年代改為職業高中。
1968年,趙雲墓還保存得比較完好,文革時期被毀。

1996年,趙雲祠墓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尚存大殿、因山閣等六處遺址,山閣只剩下主體結構,門窗早已破敗不堪,現存遺址除小滄洲外,其餘建築大都受5·12大地震影響瀕臨倒塌。

大邑縣晉原鎮子龍街343號趙雲墓遺址,周圍已經圍上木柵欄,門口仍有「大邑縣高級職業中學」字樣。
大邑縣文體局將子龍祠墓,列為災後不可移動文物類修復專案。

桂陽城西南面芙蓉峯,據傳趙雲曾在山上屯兵,石壁上唐代摩崖石刻,上面寫着「趙雲屯兵處」。

唐宋時期,山上還建有「趙侯祠」,趙侯祠又叫護英祠,經歷朝代更迭,趙侯祠屢被破壞,屢屢修葺。

六十年代,原城關鎮街道居委會,在芙蓉峯開闢社隊企業石灰窯、砂石場,炸燬趙侯祠及石刻,只有碑記石刻、碑文、謁詩等流傳下來。
碑記石刻叫《漢順平侯趙將軍廟碑記》,收藏在蒙泉亭內。

改革開放後,當地人生產的商品,喜歡貫以趙雲名號,如趙子龍酒廠、趙子龍罈子肉等等。

清朝康熙年間,大邑知縣李德耀重修子龍廟時立碑,著有《漢順平侯趙將軍墓祠碑記》,道光年間,知縣郭志融重修時立碑,撰《重修漢順平侯祠墓記》。

成都和平街原名子龍塘,俗稱「子龍洗馬池」,相傳是趙雲故宅遺址。
池塘佔地六千六百平方米,可以泛舟,塘坎上立碑「趙順平侯洗馬處」,五十年代後,池塘被填平,改稱和平街 。

全國各地與趙雲相關的廟宇很多,河南南陽南三十里屯東趙雲祠墓、四川黎州大渡河守禦所安靖壩左趙雲祠、湖廣桂陽州城外芙蓉山下趙雲祠。
台灣人民將趙雲奉為趙聖帝君,台灣台南縣佳里鎮子良里有子龍廟。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