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卦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不:根向下生長,引伸否定。
恆:心臟將血液循環,引伸周而復始。
其:器皿上的筲箕,引伸篩選分類。
德:目不斜視一心一意在路上行走。
或:軍民兩用的管銎斧,引伸不確定。
承:雙手承托,引伸珍而重之。
之:離開原地,前往他方。
羞:手持面具,引伸遮掩本來面目。
貞:占卜龜甲,引伸經過驗證。
吝:口腔內刺青,引伸不易示人。
意思是根向下生長,周而復始,不會改變,將植物移植到其他地方,就算珍而重之打理,也可能會生長得不好,還是留在原地為佳。
宋孝宗趙昚(音慎)的故事,可解爻義。
宋孝宗趙昚原名趙伯琮,建炎元年十月戊寅日(1127年11月27日),生於秀州(浙江嘉興)青杉閘的官舍,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
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
紹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崩逝,在位二十七年,享年六十八歲,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
南宋建炎二年(1129)年底,金左副元帥宗維攻陷徐州,驅軍南下,扼守在淮陽的韓世忠敗走鹽城,金兵一路殺到揚州附近的天長軍。
二月初三清晨,宋高宗摟着妃子酣睡未醒,內侍省押班康履推醒宋高宗,說天長已經陷落,金兵正奔襲揚州。
宋高宗急忙穿上甲胄,跳上戰馬外逃,因受了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
宋高宗獨子元懿太子在苗劉之變後死去,宋高宗準備傳位給宋太祖後人,最終選定同為六歲的趙伯琮與趙伯玖。
紹興二年(1132年),趙伯琮與趙伯玖在御花園集合,宋高宗和韋太后打算選趙伯玖,這時一隻御貓跑到兩人面前,趙伯玖用腳狠狠地踢御貓,趙伯琮站立不動。
宋高宗決定再觀察一會才作決定,將兩人分別交由後宮收養。
宋高宗生母韋太后與吳皇后收養趙伯玖,張賢妃收養趙伯琮。
宋高宗安排儒生教育他們,先讓他們抄寫《孝經》二十遍。
趙伯琮書寫很認真,抄寫三十遍,趙伯玖一遍都沒抄寫完。
紹興三年(1133年)二月,趙伯琮被授為和州防禦使,改名趙瑗。
紹興五年(1135年)五月,趙瑗被授為保慶軍節度使,封建國公。
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加檢校少保,封普安郡王。
紹興十七年(1147年)六月,任常德軍節度使。
趙瑗厭惡秦檜的屈辱求和,秦檜認為趙瑗繼位對自己不利,想辦法將趙瑗排除。
趙瑗生父病故,秦檜上奏要求趙瑗守制三年,借機免去趙瑗皇儲身份,守孝期滿,宋高宗召趙瑗回宮。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二十二日,秦檜病逝,趙瑗成為繼任皇帝的阻力大減。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韋太后逝世,宋高宗為試探兩位準繼承人趙琢及趙瑗,姶他們每人送去十名絕世美女,趙瑗聽從老師史浩意見,與美女相安無事。
過了一陣,宋高宗召回美女,發現趙琢的十個已經不是處女,趙瑗的十個依舊都是完璧。
宋高宗雖屬意由趙瑗繼位,但仍抱萬一機會,自己恢復性能力,由自己的親生兒子繼承。
紹興三十年(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趙瑗立為皇子,改名趙瑋。
二十七日,授為寧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為建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朝皇帝完顏亮率領六十萬大軍,號稱百萬大軍進攻南宋,橫越淮河,進逼長江。
南宋方面,宰相陳康伯主導抗金大計,燒毀宋高宗詔書「如敵未退,散百官」,促使宋高宗下詔親征,重抵留都建康(南京)。
宋高宗起用葉義問主持江淮,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湯思退主管臨安,全面抗敵。
時年三十五歲的趙瑋,主動上書,請求領兵與金軍決戰。
經老師史浩提醒,為免宋高宗疑心,趙瑋再次上書,請求在宋高宗親征時隨駕保護,以表孝心與忠心。
十月,金國東京留守曹國公完顏雍,殺副留守高存福即皇帝位,是為金世宗(高存福之女為完顏亮後宮),完顏亮面臨內憂,無暇攻宋。
十一月下旬,為部將完顏元宜所弒。
十二月初,宋軍用強弩勁射,使用船載霹靂炮轟擊,大敗金軍,宋軍乘機收復兩淮地區,是為采石之戰。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趙瑋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眘。
宋高宗有禪位之意,趙昚流着淚堅決一再推辭,適逢邊境戰事爆發暫時擱置。
六月,宋高宗御筆,賜趙昚的字為元永,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禪位給趙昚,是為宋孝宗,改元隆興。
宋高宗自稱太上皇帝,宋朝皇位回到太祖趙匡胤一系。
禪讓典禮還未結束,天空烏雲密布降大雨。
宋孝宗怕太上皇被雨淋受涼,倉促間命人找到一頂轎子,攙扶太上皇鑽進小轎,宦官擡起小轎,火速飛奔德壽宮,宋孝宗雙手攙扶着轎子跟着跑。
權相秦檜長期位居宰相,形成盤根錯節勢力殘害忠良。
宋孝宗大大縮短宰執任期,由參知政事牽制宰相力量,切斷宰相與台諫官之間倚為鷹犬的關係。
宋孝宗嚴格遵守外戚不預政的「家法」,成功防止如同後來權臣韓侂冑、賈似道,以外戚擅權攬政局面。
七月,宋孝宗即位後第二個月,頒布手諭,召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復河山大計。
宋孝宗接受史浩建議打着宋高宗旗號下詔:「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
十月頒發正式文告,追復岳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待遇。
隆興元年(1163年),經岳飛家屬要求,發還岳飛原有田宅。
宋孝宗重用主戰派,積極備戰,開始為被貶謫和罷免的主戰大臣平反復官。
隆興元年(1163年)五月,宋孝宗以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隆興北伐,宋軍於一月內恢復靈壁、虹縣、宿州等地。
金軍以優勢兵力反攻,宋軍主將不和,軍心渙散,撤兵時遭到金兵追截,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十月,簽訂「隆興和議」,又名「乾道之盟」。
和議主要規定:
宋朝皇帝對金朝皇帝改稱臣為稱侄,改「歲貢」稱「歲幣」,將「紹興和議」商議的銀、絹,各減五萬至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唐、鄧、海、泗等四州及商、秦二州,割讓予金國。
隆興和議後,宋、金兩國維持四十多年和平。
隆興北伐失敗後,宋孝宗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
宋孝宗日常生活花費很少,常穿舊衣服,不大興土木,平時很少賞賜大臣,內庫穿錢幣的繩索都腐爛了。
乾道四年(1168年)八月,宋孝宗召的虞允文入朝,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掌握軍政大權。
淳熙元年(1174年7月18日),虞允文病逝,宋孝宗無可用將才,再也不提北伐。
南宋朝廷「中外無事」、偏安一隅,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呈現政治繁榮局面。
淳熙十三年(1186年),臨安府罷逐青吏三百多人,兩年後裁汰百司冗官七百多人,減省不必要支出。
宋孝宗嚴格限制恩蔭數目,縮減各級官員蔭補數量。
南宋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餘糧委田,出現天下康寧昇平景象,史稱「乾淳之治」。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太上皇崩於德壽宮中。
宋孝宗聽聞後失聲痛哭,兩天不能進食,表示要服喪三年。
宋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與政事。
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宋孝宗禪位於趙惇,趙惇即位,是為宋光宗。
宋孝宗自稱太上皇,閒居慈福宮,後改名重華宮。
羣臣上尊號為壽皇聖帝,宋孝宗繼續為趙構服喪。
紹熙五年(1194年)五月初二,宋孝宗患病。
六月初九(6月28日)在重華殿逝世,終年六十八歲。
十月二十九日,羣臣上諡號為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廟號孝宗。
十一月二十八日,暫時攢於會稽府永阜陵。
十二月十八日,附祭於太廟。
慶元三年(1197年)十一月初二,宋寧宗趙擴加宋孝宗諡號為,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宋六陵為南宋皇帝暫寄墓地,準備收復失地後遷回祖陵,包括: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寧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紹陵。
宋孝宗永阜陵,位於紹興城東南約十八公里皋埠鎮攢宮村,原有享殿一間,後開墾為茶園。
南宋滅亡後,元朝西域和尚楊璉真迦,帶大隊人馬盜掘宋六陵,撬開墓室,拋棄皇帝遺骸,竊取無數珍寶,砍下宋理宗頭骨,造成喝酒的酒具骷髏杯。
楊璉真迦打算將六陵遺骸,埋到杭州南宋皇宮遺址內,在上面建造鎮南塔,表示宋人永世不得翻身。
兩個紹興義士唐珏、林景熙,冒生命危險偷偷進入六陵,用動物骨頭調換皇帝真骨,分別裝入箱子,埋到蘭亭天章寺附近,上面各種一棵冬青樹作為標記。
2011年開始,省、市考古人員,先後三次對天章寺遺址進行探測性挖掘,在多處發現古石板、石柱、地基、石墩,磚刻、瓦片、一些宋代陶瓷碎片,考古隊基本確定天章寺具體方位。
2018年,宋六陵一號陵園遺址考古發掘,成為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之一。
一號陵園原標註為宋高宗陵園,上宮長59米、寬59米,陵的平面呈正方形,上宮由門殿、享殿、龜頭屋、後院組成。
宋六陵二號陵園現標記為孝宗陵保護區,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是一號陵園三倍。
考古發現,二號陵園是一個面闊五開間,進深三開間殿堂式建築,結構更精巧、營造方式更複雜,陵園遺址為立體式,經推斷是皇陵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