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9日,「拓展香港界址專條」,英國向清政府租借大鵬灣、深圳灣水域,沙頭角海至深圳灣最短距離直線以南地區,大小島嶼二百三十五個,統稱為「新界」,租借九十九年,1898年7月1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
1898年8月至9月,精通粵語及中國文化的輔政司駱克,到新界實地調查,準備接收工作,錦田圍村民不准駱克入村。
駱克回英國述職途中,船上寫成長達三十一頁,《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簡稱《駱克報告》。
建議「我們的管治方式,應當類似於中國人現時的制度,即由鄉村父老來治理鄉村。」
1899年3月初,駱克檄諭新界居民,呈驗土地印契。
傳言指港府會強行收回新界土地,再分給英國人,有傳言與港府有關係的公司會以低價收地。
駱克計劃於1899年4月17日,舉行象徵英國接管新界的升旗禮。
3月27日,港督卜力派遣警察司梅含理,率人到達大埔太和墟南方小山丘,俗稱鬼仔崗的地方搭警棚。
警棚形成「大石砸死蟹」格局,破壞太和墟風水,大埔七約鄉民籌集資金起義,新田文禮堂、泰亨文湛泉領導抗英。
3月28日,文湛泉代表泰亨文氏,在屏山達德公所,與新界各大氏族商討抗英活動。
大埔七約與龍躍頭、大埔頭鄧氏敵對,兩支鄧氏均拒絕參戰。
村民張貼的揭帖寫道:「我民所深惡痛嫉者,英夷也,該夷將入我鄉界,奪我土地,貽無窮之患,禍在旦夕,我民夙夜焦愁,我鄉閭百姓不甘安坐待斃,決心抵抗夷人。」
「願全體親朋攜械前往校場,戮力以赴,誅滅叛逃,以慰列祖列宗」
3月31日,梅含理到場地視察,發現警棚尚未建成,施工工人全跑掉,在工地撿獲反英傳單。
4月1日,廈村父老鄧青士等召開會議,通告「各鄉鄉人約束子弟,不許為英人工作,一致通過以武力對抗英人接管」
卜力僱廈村鄧祥興在各村張貼公告闢謠,表明英人不強取田屋,會保留風俗習慣,鄧祥興被同村判為漢奸,浸豬籠而死。
4月2日,卜力到廣州與兩廣總督譚鍾麟會面,要求譚鍾麟承諾派員保護在大埔施工工人,譚鍾麟不滿英國租借新界,稱病退休。
4月3日,梅含理在文武二帝廟與耆老面談,鄉民以妨礙風水為理由,提出強烈反對,梅含理遭村民磚棍恐嚇。
晚間,村民包圍鬼仔崗,用密集火力射擊,燒毀警棚。
梅含理帶同三位隨從逃走,向港督卜力報告,卜力決定派兵前往新界。
4月4日,卜力命加士居少將,率百名士兵會同駱克前往大埔。
駱克與皇家「名譽號」艦長韓斯會商,水陸並進夾擊,以小型兵艦開入吐露港,用機關槍掃射元洲仔、泮涌、錦山一帶,在鬼仔崗四周布防,鄉民武裝隊伍不能逼近,保護升旗禮安全。
4月5日,駱克於新界各處,張貼兩廣總督府所頒曉諭告示。
4月7日,港督卜力在公告上向村民承諾︰「凡確屬爾等自置田產,仍歸爾等自行管業,如爾等善美風俗利於民者,悉仍其舊,毋庸更改。」
4月10日,鄉民於元朗舊墟大王古廟附近,東平學社開會,部署行動。
鄧儀石、鄧菁士、鄧芳卿、廖雲谷、文湛全、侯翰階、彭少垣等四十二人,在元朗成立「太平公局」作為指揮部,議決每村最少出銀一百兩,充作抗英費用,各村團練處於作戰狀態。
二千六百名鄉勇,組成反抗軍在大埔集結,分別在錦山與新圍仔部署抬槍陣地,陣地挖有長壕溝掩護,大埔頭村後山設置大炮陣地,射程遠至舉行升旗儀式的鬼仔崗。
4月12日,屏山三十九條村代表,透過立法局華人議員韋玉(韋寶珊爵士)向港府認錯,來自大埔九位長老亦向卜力叩頭請罪。
4月14日,主要來自泰坑與林村,大埔七約村民燒毀儀式用的蓆棚,掀起六日戰爭序幕。
4月15日,香港軍團上尉伯傑,率英軍印度兵部隊一百二十五人抵達大埔。
梅樹坑北方的泰坑村村民以密集火力圍攻,傍晚,駐港英軍總司令加士居,乘「名譽號」魚雷驅逐艦入吐露港增援,向村民陣地連發十七炮還擊,村民撤退。
4月16日,增調軍隊兩連,輕炮十二門,軍艦兩艘,前往保護升旗儀式進行。
下午二時五十分,駱克由駐港英軍司令加士居少將陪同,舉行升旗儀式,鬼仔崗被稱為大埔旗桿山,英軍正式接收新界。
4月17日,英軍派三百五十人部隊,在鐘屋、放馬莆山、社山山頂,與村民爆發林村坳之戰。
4月18日,英軍進入八鄉上村,與一千六百名村民爆發石頭圍之戰,村民潰不成軍逃到錦田。
駱克命令炸開錦田圍村鐵門,報復上年村民不讓他入村的無禮行為。
4月19日,村民向英軍投降,駱克在屏山覲廷書室設司令部。
4月20日,英軍搜尋抗英領袖,鄧菁士被港英捕獲,判處絞刑。
駱克主張懲罰叛亂者,總督卜力認爲村民只是誤解政策,不應該視為罪大惡極,對被捕鄉紳既往不咎,戰死鄉民葬於沙埔公墓。
駐港英軍司令加士居總結整場戰爭:「規模頗小軍事行動…人命傷亡不大。」
4月26日,駱克被任命兼任新界專員,取走吉慶圍及泰康圍兩道連環鐵門,作為對「當地人抗英的一種懲罰」。
8月2日,港督卜力到屏山鄧氏宗祠,會見鄉紳領袖重申港府管治立場和方針,抗英領袖謝香圃、鄧青雲、文湛泉,由卜力委任為鄉事委員會委員,伍醒遲後來成為新界地方領袖。
香港政府為安撫新界原居民,1924年成立「新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1926年改名爲「鄉議局」,原居民權益因而獲得保留。
駱克將吉慶圍及泰康圍連環鐵門獻與卜力,1903年,卜力卸任,將連環鐵門運回英國,裝飾鄉間別墅。
1925年,鄧伯裘向港督司徒拔,請求交還吉慶圍鐵閘,司徒拔應允,港英政府全資負責。
在英國尋回的兩道鐵門都失去一邊,交還的兩邊鐵門,5月26日安裝在吉慶圍,司徒拔親臨奠基,鄧氏亦立碑紀念。
碑文如下(節錄):「迨前清光緒己亥,清政府將深圳河之南隅與英國,斯時,清政府未將明令先行頒布,故當英軍到時,各鄉無知者,受人煽惑,起而抗拒。我圍人民恐受騷擾,堅閉鐵閘以避之,而英軍疑有莠民藏匿在其間,遂將鐵門攻破,入圍時方知皆良民婦女,故無薄待情事,姑將兩圍鐵門繳去。」
「現二十六傳孫伯裘代表本圍人眾,稟呈港府,蒙轉達英京,將鐵門發還,照舊安設,以保治安,所有費用,由政府支銷,又蒙史督憲親臨敝村,作奠基禮,足見英政府深仁大德,亦爲表揚吾民對英政府之誠心悅服耳,特銘之於碑,以誌不忘云爾,民國十四年乙丑年閏四月初五泐。」
六日戰爭導致五百多名村民被殺(有名字的死難者共五百零五人),英軍沒有士兵陣亡,僅兩人受傷,新界人視為奇恥大辱。
逢吉鄉妙覺園內的義塚,安葬鄧族在六日戰爭中死亡的村民,廟內殘破的碑文記載義塚由來。
屏山達德公所,一塊鐫刻於1938年的石碑,碑上一百七十三個名字,是抗英犧牲的新界原居民。
二戰時,吉慶圍碑被毀,戰後重修,碑文改為(節錄):「迨至一八九八年,中國租讓新界,本圍村良民,閉閘自守,遂招致本圍惟一門路之鐵閘,蒙昝(音怎)掠去,及後幾經追尋,自愛爾蘭境內運回,璧歸本圍,以表友善,並於一九二五年治儀式典禮復設,重生光輝。」
九十年代,當局填平1899年英艦榮譽號發炮海域,興建佔地二十二公頃的大埔海濱公園,有說是刻意超越維多利亞公園面積,成為香港面積最大公園,紀念香港主權移交及香港回歸中國盛事。
公園分為海濱花園與海濱公園兩部份,分別於1994年及1997年建成。
整座公園仿如座落在一座山丘上,以中央部份為最高點,向四周伸展,斥資二億一千萬元興建。
1997年6月25日,區域市政局主席林偉強主持揭幕。
公園內設香港回歸紀念塔,所在地為英艦榮譽號發炮海域,紀念塔高32.4米,分上下兩層,為螺旋形設計,以木材為建築材料,設有迴旋斜道上落。
鄉議局在回歸之際建塔立碑,作爲對港府的獻禮,碑文提及新界六日戰爭:「香港新界,乃鄉民立根之地,創業之源
百年以前,列強入侵,滿清無能,喪權辱國,割讓港九於前,租借新界於後。租借之初,先民保衛鄉土,慘烈犧牲,香港淪陷,鄉人對日抗戰,顯耀功勳,香港重光,新界發展,鄉民積極參與,爲社會繁榮,作出重大貢獻。」
「隨着中英聯合聲明簽訂,九七年七月一日,國家恢復行使香港主權,殖民管治,宣告結束,前恥盡去,國運當興。此歴史性時刻,對新界原居鄉民而言,意義重大,是以新界鄉議局倡議並贊助,興建此回歸紀念塔,作爲香港回歸之獻禮。」
「當年英國接管新界,即從大埔此區登陸,今日香港回歸中國,吾人復於此地建塔立碑紀念,此來此去,非徒巧合,實有前因。」
「況此公園負山瀕海,風光旖旎,登樓閒眺,賞景怡情,正是一湖煙水,百載滄桑,容易引人啟發思潮。然緬懷先烈前賢之彪炳功業,其熱愛國家民族之高尚情懷,當不會因時而變,因人而異也。一九九七年七月,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謹序。」
大埔海濱公園除香港回歸紀念塔外,內有長達一千二百米海濱長廊,昆蟲屋展出逾一百三十個昆蟲標本及模型。
大埔海濱公園是康文署,特定六個可舉行婚禮康樂場地之一。
公園外設有租用單車亭,遊客可踏單車往沙田,於沙田公園還單車。
2007年,新界鄉議局在園內,豎立「回歸十周年紀念雕塑」,雕塑約高十八米,由雕塑家文樓設計,以「中」字為造型,底部由金銀兩柱並立撐起,象徵一國兩制。
大埔海濱公園
交通:
大埔墟港鐵站B出口徒步三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