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聖約翰座堂(香港中環)

王sir去咗邊 聖約翰座堂(香港中環)

聖約翰座堂座落香港中區花園道4-8號,是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主教座堂。

1841年,英軍在水坑口街登陸香港島,英國佔領香港後,土地投機買賣隨即出現。
1841年5月1日,英國駐華商務監督兼駐華全權公使香港護理總督義律,在香港憲報第一號公布出售土地。

1841年6月14日,香港第一次賣地於在澳門舉行,拍賣五十塊沿海地段土地,只售出三十三塊。
當時政府是臨時成立,沒有買賣土地權力,投得土地人士不能獲得土地正式業權。

1842年3月22日,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砵甸乍,發布公告:「基於港島被佔領,一切將聽憑女王陛下發落,土地所有權獨一無二地歸屬英國王室。」

1842年至1898年,大清先後割讓香港島、九龍半島,租借新界予英國,合稱割讓香港。

1843年,史丹頓牧師被委派到香港,擔任殖民地牧師,外籍基督徒在美利閱兵場,一個簡陋蓆棚內聚會。
史丹頓回英國後,開始籌集款項建造座堂。

1843年4月5日,維多利亞女皇頒發《英皇制誥》,香港所有土地都屬於英國皇室,稱為官地。

香港所有土地均屬英皇所有,由港督代表皇室處理,業主取得一定期限內土地使用權,通常是七十五年,不享有永久業權。

維多利亞女皇將一幅自用地,送贈聖公會興建座堂,是香港唯一以永久業權形式持有土地,條件是該幅土地必須用作教堂。

與座堂有關的第一條法例No.2 of 1847,寫明「此法例目的是為香港島維多利亞城興建一所教堂」

該幅自用地具宗教、軍事、商業價值,毗鄰香港總督府,美利兵房、炮台、洋行。

座堂由測量總監急庇利參與設計,參照十三世紀初英倫歌德式建築,原本設計作為牧區教堂和英軍駐防軍聖堂,塔樓上垛口式女兒牆和角塔,佐證座堂用作駐防軍聖堂。

座堂由香港工人建造,費用近千英鎊,一半由英國政府贊助,其餘由香港教徒籌募。

1847年3月11日,香港第二任總督戴維斯為座堂奠基。
後因經費不足,為遷就材料與技術,簡化為英國諾曼式設計,座堂分幾個階段落成,沒有興建原定在旁定風用的尖塔。

1849年,聖約翰座堂正式落成啟用,是香港聖公會港島教區主教座堂兼母堂,只是一座小型建築物,同年3月11日開始舉行崇拜。

1849年3月3日,港府宣布,香港土地拍賣租期,由七十五年延長至九百九十九年,以增加賣地收入。

1850年,通過修訂法例(No.3 of 1850),座堂土地權益,歸屬當時的信託人士及其繼承者,直到永遠。

1852年9月19日,維多利亞教區首任主教施美夫為座堂祝聖,1853年,正門鐘樓落成。

1865-1869年,愛丁堡公爵主持主殿擴建奠基。
1872年,加建側翼,增加六十個座位。

1873年,座堂擴建為十字形建築物,加建東座小教堂及高壇,愛丁堡公爵奠基。

座堂主要由三幢主樓構成,簡樸及不加修飾建築形式,以青磚及石材建成,雙層瓦頂、尖頂拱、呈肋形線條構件。

幾何圖形鐵楞(音令)窗花格等裝飾特色,建築設計受英國哥德式風格影響。

較低矮的塔樓,以花崗石條鑲邊,百葉窗和可開啟的三葉草及四葉草形窗,都是西式建築,為適應亞熱帶氣候設計。

中央為中殿,兩側設偏殿,正門入口設鐘樓,室內家具和擺設,有維多利亞女皇時代圖案雕花。

鐘樓西面大門,字母「VR1841」(Victoria Regina)是維多利亞女皇拉丁文縮寫。

大門南面頂上嵌有第二任港督戴維斯徽號,北面門頂上嵌有第三任港督文咸徽號。

座堂有主教、牧師專有座椅,主教座位扶手有龍頭設計,稱為「龍椅」。

南邊首行座位上刻有英國皇室盾徽,留給港督或途經香港英國皇室成員使用。

教堂座椅比較寬闊,方便穿長裙西洋婦女,牆上懸掛布廉,用作隔熱。

染色玻璃由英國藝術家威廉·莫里斯設計,東面主要窗繪有耶穌在耶路撒冷城外,被釘在十字架上,為世人的罪而犧牲。
南面窗戶繪有,耶穌在牧羊人及東方之星中誕生,耶穌接受聖約翰洗禮,在門徒面前升天。
北面窗戶中間繪耶穌平靜風暴聖經故事。

座堂北面外牆有一塊「卑特紀念碑」,威廉·卑特是二次鴉片戰爭,英國皇家海軍軍官、水文測量師。
1857年12月29日,進攻廣州時陣亡,被視為基督教英雄,葬在跑馬地香港墳場,《陸軍和海軍中的基督教英雄》,記載他的事蹟。

英國聖公會來華傳教士包爾騰,1874年4月由北京回英國,在蘭柏被祝聖為維多利亞教區主教。
12月13日,在香港聖約翰座堂就任,成為首位坎特伯里大主教任命的香港主教。

1886年5月8日,《1886年土地拍賣條例》,修訂公開拍賣土地細則,香港土地契約年期有三種,包括:九九九年、九十九年、七十五年。

1892年4月29日,座堂圖則經工務局局長簽署,蓋了殖民地蓋章後,存進田土廳,鳥瞰角度可見建築物呈十字架形狀,兩側設有偏殿。

英國聖公會教區徽章掛於高壇外圍,以示全教會内肢體互相扶持。
1898年,港督羅便臣爵士奉獻講道台,供崇拜時講解和教導基督信仰。

《1899年聖約翰座堂條例》第六條列明,座堂興建在政府土地上,有關圖則於1892年存進田土廳,除非獲得港督書面同意,座堂土地權益不可出售。
當座堂不再作法例所訂明的用途後,除非經批准出售或以其他方法處置,有關土地權益將歸還為政府所有。

1918年至1921年,建於十九世紀的舊禮堂由李堂取代。
1924年,副堂落成。
1934年,座堂平滑外牆改以粗灰泥批盪。

1935年,坎特伯里大主教,送八世紀英國英格蘭坎特伯里十字架複製品給座堂。

座堂成為傳教士宣教及扶貧工作,服務中國北海麻瘋病患者,募捐衣服及藥物等。

日軍攻打香港島時,座堂鄰近軍營,成為轟炸目標,座堂中十五枚炸彈,建築物受損嚴重。

日軍佔領香港期間,1944年7月,座堂被日本人用作俱樂部,原先裝置和設備都被拆去,包括由英國公司設計的彩繪玻璃窗戶。

莫里斯設計的染色玻璃,收藏在銅鑼灣一所修道院地庫中。

1945年,香港重光,何明華會督委任施玉麒為會吏及牧師,參與重建座堂,通過舉辦賣物會等方式,挽救座堂已崩潰的財政狀況。

座堂西北方,塞爾特式十字架,紀念二次大戰犧牲的教徒。

附近地上有一塊士兵墓石,紀念二戰期間英國天主教徒麥士。
麥士在日軍攻打香港時擔任義勇軍,在灣仔作戰時受傷,由同僚抬回座堂,請牧師為麥士祝聖,麥士到達教堂外已氣絕身亡,就地埋葬。

1953年,正門門外側牆嵌有一塊牌匾,紀念伊利沙伯女皇二世加冕。

1955年,花園道擴闊,座堂土地邊界作出更改。

1956年,加建辦公樓(即新座)。
1957年,座堂設置主教座椅,名字源於主教專座。

1968年,大門入口地上馬賽克嵌畫,是中國景教十字架。
鷹是聖約翰標誌,手代表聖父創造,十字架代表聖子耶穌受死,鴿子和火代表聖靈保惠師。

北面窗戶左右兩側繪有香港從一個小漁港,蛻變為繁忙的商業港口,窗戶紀念在世界大戰中喪生遇難的人。

聖體櫃用作保存已祝聖的聖體,聖餐是基督信徒藉基督聖體和寳血,與上帝相交的聖事。

座堂有舉行洗禮時所用木製洗禮盤,世人藉洗禮而加入基督大家庭。

北耳堂洗禮盤是1890年石器,本來置於洗禮堂,即現時的「靜禱室」。

原位於東邊窗戶的聖壇,1968年遷移到目前位置。

1981年,靜禱室建成,原址是洗禮堂,開放作靜禱及默想之用。

1996年,座堂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是受保護歷史文物,每天需要四萬八千元經費來維持。
為避免因冷氣水氣造成白蟻侵蝕,破壞古物古蹟,座堂沒有冷氣供應,用吊扇和普通風扇降溫。

座堂內南壁一塊石碑,紀念1986年12月5日在北京身故的港督尤德。
座堂外南面地上一塊石碑,紀念1993年元旦,蘭桂芳人踩人死難者,該次慘劇導致二十一死六十三傷。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座堂懸掛的英國國旗被拆除。

聖約翰座堂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西式基督教會建築物。

1997年通過《英語聖公會信託條例》,訂明座堂及座堂範圍,以永久產權形式歸屬受託人。
當座堂不再作法例所訂明的用途後,座堂及其範圍須復歸予政府,成為政府的絕對財產,除非經行政長官書面同意,出售或以其他方式處置,則屬例外。

1999年、2006年、2007年,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撥款資助座堂保育計劃,包括翻新及修葺聖約翰座堂頂部。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