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咸卦上六 毛遂 自薦成名訛傳自刎
咸卦上六:咸其輔、頰、舌。
咸:以斧鉞殺戮,引伸全部。
其:器皿上的筲箕,引伸篩選分類。
輔:水車幫助幼苗在田中生長,引伸輔助。
頰:頭顱兩側,即面頰。
舌:蛇口伸出的舌頭。
意思是篩選分類後全面輔助,出面費盡唇舌支持。
東周戰國時期毛遂的故事,可解爻義。
戰國末期,秦國𢜒來愈強大,各諸侯國公子貴族為對付秦國入侵,避免本國滅亡,竭力網羅人才,擴大自己勢力,養「士」之風盛行。(包括學士、策士、方士、術士、食客)
以養「士」著稱的有四位公子被稱為「戰國四公子」,包括: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食客較家奴擁有更多自由,不用從事固定雜役,只是等待執行主人下達的任務。
毛遂於前285年於趙國雞澤出生,自幼天資聰慧,文武雙全。
二十二歲時,從雞澤前往趙國都城邯鄲,經趙國宰相虞卿介紹,進入平原君府內做食客。
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國率軍到達趙國長平一帶。(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
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損兵折將後,轉攻為守,與秦軍對峙。
趙孝成王中了秦國丞相范雎的反間計,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統率二十萬援軍,接替廉頗為主將,被秦國名將白起殺得大敗,斬首坑殺趙軍約四十五萬,年紀尚小的二百四十名士兵放回趙國。
秦國獲勝進佔長平,圍攻趙國都城邯鄲。
趙孝成王九年(前257年),趙孝成王趙丹召見平原君,要他帶二十個能言善辯的人,前去楚國遊說楚王合縱抗秦,平原君在門客中挑選口才絕佳的人。
平原君找了十九個人,餘下一個找不到合適人選,毛遂上前自薦。
平原君說:「賢士處世,就如同錐子放在囊中,錐子尖馬上會露出來,先生在我門下已三年,左右沒人稱道,我也沒有聽説,恐怕是先生無有所長,還是算了吧,請您留下。」
毛遂說:「公子此言有理,賢士施展才華,要在有機遇的前提下,公子您以賢達仁義、禮賢下士而聞名,倘若您沒有趙國公子名份,只是普通百姓,又怎麼顯現出自己的賢達呢?」
「我今天正是請求將自己放在囊中啊!如果我早處於囊中,那連錐子柄也會露出來,豈止錐子尖?」
(成語「脫穎而出」由此而來)
平原君帶毛遂其餘十九人同到楚國,平原君和楚考烈王談了半天,楚考烈王不願應允,平原君門下十九人輪流游說都失敗。
毛遂帶劍走入大殿,來到平原君身邊,問:「合縱這種事情,只要將利害關係明言,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為甚麼談到日上三竿還沒商定?」
楚王怒喝:「我和你的主人說話,你來幹甚麼?」
毛遂於是拿劍上前說:「大王您之所以能呵斥我毛遂,是因為仗着楚國人多勢眾,如今我毛遂距離大王這十步之內,大王就不能仗着楚國人多勢眾了,因為您的性命懸掛在我毛遂的手上。」
「商湯以七十里之地稱王於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壤而使諸侯臣服,這難道是因為他們士卒很多嗎?這是因為他們能依據形勢來振奮威力。」
「合縱對楚國有百利而無一害,秦國想吞並天下諸國的心昭然若揭了,如果趙國亡了,相信楚國也不遠了,當年六國合縱攻秦時,雖然沒有成功,但也讓秦國十五年不敢東出。」
「如今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持戟士兵有百萬之眾,這是稱王稱霸資本,憑藉楚國的強大,天下都無法抵擋。」
「白起不過是毛頭小子,率數萬之眾與楚國交戰,第一次作戰就攻了陷鄢、郢,第二次作戰就燒燬了夷陵,第三次作戰就使大王您的祖先之靈受辱,這種百世必報仇恨,我們趙國也為你們感到羞恥,而大王您卻如此不知羞恥。」
「今天秦國派兵二十萬圍困邯鄲,日夜進攻卻不佔半點優勢,魏國與趙國素來交好,定然會遣救兵,如果楚趙合縱成功,一定能將秦國精銳部隊滅於邯鄲城下。」
「到時候你楚國就能趁機西進,不僅能收復失地,重振國威,還能報先祖的仇,這麼有利的事情,楚王為何還要猶豫這麼久呢?」
楚王答應和趙國結盟説:「好的好的,確實像先生説的那樣,寡人將奉上社稷來合縱。」
毛遂對楚王左右侍臣説:「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端起銅盤,跪下來進獻給楚王,説:「大王應該歃血為盟確定合縱之事,其次是我的主人,然後是我毛遂。」
三人歃血為盟
毛遂招十九名門客於堂下歃血,嘲弄他們碌碌無為,因人成事,楚王最終派春申君發兵救趙。
平原君回國後,自慚觀人相士能力不足,未能發現毛遂在才能,稱讚毛遂:「我鑑別天下士人成百上千,自以為有眼力,但對毛先生卻看錯了,毛先生一至楚國,而使我趙國比九鼎大呂還重,毛先生的三寸之舌,比百萬大軍還強,我簡直不敢再鑑別士人了。」
平原君奉毛遂為上賓,毛遂自薦及一言九鼎成爲了成語。
毛遂自薦後,正史再無毛遂的記載,坊間有傳毛遂戰敗自刎死亡。
坊間傳說是這樣的,邯鄲之困雖然解圍,趙國元氣大傷,正在休養生息時,燕國趁勢來攻,趙王準備派出得力幹將迎戰燕國,有人推薦毛遂,說他靠口才就能擊退秦軍,必然可輕易打敗燕國。
毛遂自知無領軍才能,直接拒絕趙王:「大王,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就像那千里馬雖能日行千里,但若遇到老虎,必死無疑啊!如果大王今日想要與燕國勸和,在下一定主動領命,為大王竭盡全力。」
「若派在下去前線打仗,趙國怕是會大敗,國家怕是要有危機!以後大王您的用人眼光會被批評,在下也會成為趙國的罪人啊!大王另請他人吧!」
趙王執意要毛遂前去作戰,毛遂只能硬着頭皮出征。
燕軍最初還顧忌毛遂,幾次交戰後,認為毛遂是第二個趙括,發動總攻擊後,趙軍被打得落荒而逃。
毛遂鋒芒畢露,成為人生勝利組不足一年,在戰場上成了斷送國家未來的無能將軍,無法面對這種落差,在一個小樹林自刎身亡。
歷史記載,毛遂自薦後翌年(前256年),趙國與燕國沒有發生戰爭。
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趙國之後與燕國多次交戰,都是趙國獲勝。
毛遂死後葬在邯鄲永年縣老縣城西南(廣府鎮),山東省棗莊滕州市官橋火車站西五十米處,官橋鎮火車站票房下。
毛遂墓墓冢十分高大,佔地十幾畝,被永年縣評為「平乾八景」之一,世人稱之為「毛遂高峰」。
明崇禎太僕寺丞申佳允,(原名申佳胤避雍正胤禛名諱作申佳允),寫過一首詩《謁毛遂墓》。
1909年,清宣統元年修津浦鐵路,建官橋火車站時,當地民工將墓遷往道西五十米左右,今天的車站村北首。
毛遂墓前有墓誌,清末戰亂年代被駐守永年城內的鹽警盜去,下落不明。
1949年,毛遂墓旁尚存一通石碑,上書「毛遂先生之墓」。
1957年,首次文物普查,見有明代和民國二年碑碣各一通。
文革時期,墓冢被毀,成為農民的自留地,一戶農民仰慕毛遂賢名,偷偷在原墓址上壘起墳丘。
1991年,山東滕州官橋鎮政府重修毛遂墓,只找到民國二年毛遂墓碑碣一塊,墓為穹窿頂式,墓碑「毛遂之墓」四個字,由鄉賢著名書法家王學仲題寫,兩側各有兩通側碑。
1992年9月,永年縣重建毛遂墓,墓碑高約兩米,正中書「毛遂之墓」,左上角書「平原君上客諫議大夫」,1977年,被列為滕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夏天,毛遂墓前建設一座冒尖碑,高五米,錐形,台階高一米,書有大字「毛遂自薦」,為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所寫,墓地約0.3公頃,建築面積三十平方米。
毛遂故里在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毛營村,居住的大部分是毛遂後代,1893年,在湖南韶山出生的毛澤東,也是毛遂嫡系子孫。
2008年,中國毛氏研究會,頒發證書給河北雞澤縣,確認邯鄲雞澤是毛遂故里,雞澤以「毛」命名的只有毛官營,毛官營即毛遂故里得到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