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咸卦九三 楊慎 見義不敢後身

咸卦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咸:以斧鉞殺戮,引伸全部。
其:器皿上的筲箕,引伸篩選分類。
股:可供擊打的肌肉,即大腿。

執:雙手被銬鎖,引伸拘押。
隨:路上掉下肉塊,引伸追隨。

往:到達目的地,引伸前往。
吝:口腔內刺青,引伸不易示人。

意思是大腿肌肉被擊打,遭到拘押跟隨,不知道會到哪裏去。

楊慎字用修,號月溪、升庵、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
祖籍江西廬陵,元末避兵,徙居湖廣麻城,再避紅巾亂,徙居四川新都縣(成都市新都區馬家鎮升庵村),
弘治元年十一月初六日(1488年12月8日)在京師出生。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1559年8月8日)在雲南永昌衛逝世。

楊慎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之家,曾祖父楊玫以經貢入太學,歷任貴州永寧吏目。
一門五世為官,四代出了六個進士和一個狀元。

楊慎祖父楊春為湖廣提學僉事,父親楊廷和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歷仕三朝,做了十八年宰相,母親黃氏是雲南督學眉山黃明善之女。

楊慎自幼聰穎,七歲時,母親黃氏教他唐代絕句,十一歲開始創作近體詩。

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楊慎第一次出京,隨父楊廷和回蜀守制,奉祖母葉氏柩葬於新都城西門外祖塋。

楊慎模仿名賢作《弔古戰場文》,「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叔父兵部侍郎楊廷儀不禁擊節稱讚。

祖父楊春閲後,建議楊慎擬作賈誼的《過秦論》。
楊慎第二天呈上一篇擬作,議論秦朝得到天下而很快滅亡的教訓,與賈誼很多觀點都相契合。
楊春讀後又驚又喜,稱楊慎有賈誼之才。

弘治十四年(1501年)夏天,楊廷和守喪期滿。
楊慎隨父經漢中、西安、邯鄲等地入京,沿途寫《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馬嵬(音危)坡》等詩記錄遊蹤。

同年秋天,楊慎跟隨進士魏浚學習,創作《黃葉詩》(已失傳)轟動京師。
「文壇七子」茶陵詩派首領,內閣首輔大學士李東陽見詩後大為讚賞,收楊慎為門生,稱楊慎為「小友」。

李東陽命楊慎仿作《出師表》,閲覽後稱讚韻味「不減唐宋詞人」。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秋天,楊慎與同鄉士子馮馴、石天柱、夏邦謨、劉景宇、程啓充成立麗澤會,與山東即墨的藍田,雲南永昌的張含結社唱和。

正德二年(1507年)春天,楊慎第二次出京,與弟楊惇(音敦)回到家鄉應試,按照慣例進入縣學,成為王穎斌所教授的弟子員。

八月,楊慎與楊惇同舉四川鄉試,四川提學劉丙批閲楊慎試卷,稱讚楊慎為罕見奇才。

九月,發榜時,楊慎被點為鄉試第一,楊廷和不以科第中舉接連不斷為喜事,説:「讀書第二,登科第三,修身齊家,乃是第一件事。」

正德三年(1508年),楊慎參加會試,主考官王鏊、梁儲將楊慎文章列為卷首,不料燭花落到考卷上燒壞,楊慎名落孫山。

正德六年(1511年),楊慎中式辛未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參與修撰《武宗實錄》,得到蔣冕、費宏讚賞。

正德八年(1513年)正月,楊慎繼母喻夫人於京師病逝。
二月七日,楊慎代父親楊廷和,函致陝西巡撫藍章,稱楊慎將親自帶喻氏靈柩回到四川,請求派遣人馬護送。

二月二十七日,楊慎第三次出京,與王安人扶繼母喻夫人靈柩,離開京師回到家鄉,楊慎一行人到達陝州(三門峽市),巡撫藍章遣使者迎接。

抵達西安後,藍章設館餞別楊慎,四月二十三日,楊慎致函答謝巡撫藍章,服喪完畢,楊慎恢復翰林院修撰職務。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明武宗喜歡到處巡遊,不理朝政。
楊慎呈上《丁丑封事》奏章,勸明武宗停止這種荒唐行為。
明武宗依舊我行我素,楊慎只得稱病告假,辭官歸里。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楊慎被召至京師,任經筵講官,經常講述《舜典》。

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任用桂萼、張璁為翰林學士,兩人主張在明憲宗與明武宗之間,加入睿宗(興獻王朱祐杬),楊廷和父子與許多大臣堅決反對,是為大禮議之爭。

三月,楊廷和辭官歸里。
六月,楊慎與三十六人,上《乞賜罷歸疏》辭職,不願與張璁、桂萼等無恥小人同列共事。

七月十五日朝會集議,張璁斥責廷臣欺君,吏部尚書何孟春責難張璁,羣情洶湧。
罷朝後,何孟春率百官力爭,楊慎激動地説:「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義死節,正在今日!」
明世宗發怒,嚴厲斥責,停發薪俸。

二百二十九人到左順門前候旨,從早上到中午都不退去,明世宗大怒,將帶頭八人下詔獄。

楊慎與王元正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
七月十五日,楊慎等一百三十四人入詔獄,一百八十多名五品以下官員施以廷杖,當場杖死者十六人。

七月十七日,楊慎被廷杖一次,死而復甦,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楊慎充軍雲南永昌衞(雲南保山縣)。

楊廷和在武宗駕崩、世宗登基前,總攬朝政共三十七日,裁撤許多冒濫軍功官員。

楊慎被貶後,被裁撤的官員,招募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伺機殺害楊慎。
楊慎知道後,一路小心防備,到臨清縣時,這些人才散去。
楊慎扶病上路,騎馬走近萬里,非常疲憊,抵達永昌衞時,險些無法病癒。

楊慎繼室黃峨,是南京工部尚書黃珂之女,千里跋涉,親自護送楊慎從北京到雲南,在永昌陪伴楊慎一段時間,才返回家鄉。

嘉靖五年(1526年),楊廷和生病,楊慎得以短暫回家探視,楊廷和病癒後,楊慎又返回永昌。

尋甸的安銓、武定的鳳朝文作亂,楊慎率領家僮與步兵百多人,趕到木密所,與副使張峩用計平定鳳朝文。

嘉靖八年(1529年),楊廷和在新都去世,享年七十一歲,追贈太保,諡號文忠。
楊慎請求巡撫歐陽重替他請命回鄉葬父,獲准後趕回新都治喪。

此後,楊慎或暫回四川,或在雲南省城,或停留於永昌,均得到地方官員善待。

放逐期間,楊慎關心人民疾苦,不忘國事,發現昆明一帶豪紳以修治海口為名,勾結地方官吏強佔民田,坑害百姓,寫了《海門行》、《後海門行》詩抨擊。
專門寫信給雲南巡撫趙劍門,請求制止,避免勞民傷財。

明世宗因大禮議,極其憤恨楊廷和、楊慎父子,常問及楊慎近況,大臣回答楊慎「老病」,明世宗才覺寬慰。

楊慎聽聞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縱酒自娛,遊歷名勝。

《樂府紀聞》稱他:「暇時紅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令諸妓扶觴遊行,了不為愧。」

明陳洪綬《升庵簪花圖》軸,描述楊慎(號升庵)被流放雲南時,為譏諷時政,醉酒後以白粉塗面,髻上插花,與學生和妓女遊行市中。

明世宗共有六次大赦,楊慎終不得還,明律年滿六十歲可贖身返家,無人敢受理。

黃峨在悲苦中寫下詩句:昨夜夢裏分明見,醒來時枕剩衾單,費長房縮不就相思地,女媧氏補不完離恨天。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楊慎在黔國公沐朝弼幫助下,舉家遷往四川,寄寓江陽(瀘州),後來被人檢舉揭發。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楊慎被巡撫派四個指揮押解回永昌。

楊慎在《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控訴:
七十餘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
遷謫本非明主意,網羅巧中細人謀,故園先隴痴兒女,泉下傷心也淚流。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1559年8月8日),楊慎在戍所昆明逝世,終年七十二歲。
臨終說:「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
黃峨悲痛萬分,以花甲高齡與羸弱之身,徒步趕赴雲南奔喪。

楊慎去世後,雲南巡撫、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殯殮入棺,還葬故鄉新都,附葬於楊廷和墓旁。
隆慶三年(1569年),黃峨病故與丈夫合葬。

明穆宗隆慶初年,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天啟時追諡文憲。

楊慎二十四歲奪魁,前後在朝為官九年,三十七歲被貶至邊陲雲南,前後達三十五年,至死都沒得到寬恕赦免,終老於戍地。

楊慎與解縉、徐渭合稱「明朝三才子」,存詩約二千三百首。
主要著作有《升庵經説》、《易解》、《滇程記》、《丹鉛總錄》、《丹鉛雜錄》、《南詔野史》、《古音獵要》、《異魚圖贊》、《全蜀藝文志》、《春秋地名考》等。

楊慎的《臨江仙》,成為《三國演義》開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於1400年逝世,楊慎於1488年出生,羅貫中是無法將《臨江仙》,收錄在《三國演義》內。

將《臨江仙》收錄在《三國演義》內,是明末清初的毛宗崗父子,得到《三國演義》古本後增刪編輯。

楊慎墓在四川省新都城西北新都體育場北端,為楊春、楊廷和、楊升庵祖孫三人墓地。
有祭壇、神道,神道兩旁有石人、石馬、石獅子。
文革期間被毀,僅存三米高封土。

1988年重修,楊慎墓有「培修狀元墳功德碑」碑刻,講述楊慎生平事蹟,現為新都縣重點保護文物。

楊升庵祠為楊慎故居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都街道桂湖中路109號。

歷經明、清、近代修建,楊升庵祠及所在桂湖,現有樓台亭閣等古蹟二十餘處,保存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建築和布局。

昆明楊升庵紀念館位於昆明西山區高嶢村,原為「碧嶢精舍」,咸豐七年(1857年)重建,改名升庵祠。

1988年,開闢為楊升庵紀念館。
2009年,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