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位於香港島南區東南部近郊,赤柱半島、鶴咀半島,大潭篤所包圍的三角水域,名字意思是「一大片的深水處」。
明朝著作的《粵大記》,己有大潭的記載。
美國船長約翰.肯德里克航海記錄記載,1792年9月帶領商船「華盛頓夫人號」,取香港島以南擔竿水道駛往澳門航道,中途於大潭灣內取用食水,向村民採購魚和家禽作補給,是大潭灣最早記載。
來自梅縣、五華客家人,十八世紀末,建立大潭篤村,大潭篤村三面環山,建有祠堂、天后廟,有木橋渡河。
1859年大潭篤村畫作,清楚見到當地山勢面貌,村莊座落在山腰下。
薄扶林水塘在1869年落成,是香港首個水塘,供水仍不足應付市民需求。
港督堅尼地,委派工務工程測量師派斯(J.M.Price),尋找新水源。
1873年,派斯提出興建香港第二個水塘,選址能提供大面積集水範圍的大潭谷,計劃中的水塘容量一百三十六萬立方米,造價達三十五萬英鎊,修改方案後減省至12.26萬英鎊。
1874年9月22日,香港發生甲戌風災,風災造成數千人死亡,大量建築物損毀,以百計船隻沉沒,風災後需要賑災,導致經濟不景氣,興建水塘計劃被逼擱置。
1882年香港食水嚴重缺乏,英軍投訴中國人聚居地區衞生情況惡劣。
英國殖民地部,派衞生專員查維克(Osbert Chadwick),調查後提交多份評估報告,促請港府展開大潭水務設施工程。
當時香港財政狀況改善,重新啟動大潭水塘興建計劃,首期工程在1883年至1888年進行。
興建水壩,高27.4米、長121.9米、闊18.3米(1897年加高至30.5米),工程包括建造一條長2.2公里輸水隧道,一條長五公里的寶雲輸水道,亞賓尼谷的六個濾水池和一個配水庫。
1888年,大潭水塘完成首期工程,可儲存三億加侖(136萬立方米)食水,儲水量是薄扶林水塘四倍。
大潭上水塘儲水量趕不及人口增長,香港島缺乏可供發展成集水區土地,政府決定擴建大潭谷供水系統,落實派斯提出的大潭計劃第二期工程,興建大潭副水塘,收集從大潭上水塘溢出食水。
常駐工程師柯寧(James Orange),負責興建由兩條水壩組成的大潭副水塘,主壩是一座混凝土重力壩,副壩在主壩左邊不遠處,兩條水壩之間有一座矮墩,儲水量為十萬立方米。
1904年,大潭副水塘竣工,為作出識別,大潭水塘更名為大潭上水塘。
1903年10月17日,工務局局長漆咸(W. Chatham),向立法局提交大潭供水系統擴建計劃草案,工程名為「大潭篤計劃」,分兩期進行,首期興建儲水量九十萬立方米大潭中水塘。
工程於1904年至1907年進行,地理上低於大潭上水塘隧道進水口,須在大潭灣西岸興建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將存水抽往大潭谷,經輸水隧道調配到中區供水系統。
配合大潭中水塘第二期工程,在大潭篤水塘興建四座石橋,1905年落成。
抽水站周圍興建兩幢職員宿舍,1907年落成。
1912年,大潭篤計劃第二期工程展開,建築工人達到四百名。
大潭篤水塘主壩以混凝土建造,採用花崗石塊作骨料,以花崗石築砌飾面,儲水量達14.2億加侖(645萬立方米)。
水壩溢洪道上,築有由半圓形花崗石柱支撐的十二個拱券,承托穿越大潭篤水塘的大潭道,西面建有水掣房與出水口。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擴建,加裝兩部以蒸汽推動抽水機等機械,每天輸送300萬加侖(13,638立方米)食水。
大潭篤水塘水壩原計劃建於大潭港海面,主壩高18.3米、長243.8米,由於無法解決海浪沖擊壩基問題,最終要將水壩退入大潭灣,將水壩加高一倍,補償因水壩後移損失的儲水量。
總工程師戴利爾·謝斐(Daniel Jaffe),負責設計和監建水壩,屬劃時代設計,被譽為「亞洲第一壩」。
1911年大潭篤村住了五十二男、二十四女,四份三人姓鍾。
遷村時,全村獲賠償逾五千八百港元,村民獲安置到筲箕灣和柴灣,建屋及種田,水塘建成後,大潭篤村淹沒在塘底。
1917年,大潭篤水塘及配套工程竣工,有兩名工人在水塘建造期間死亡。
大潭水塘群是香港南區一組水塘,為港島主要食水來源,1888年至1917年間分期落成,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大潭篤水塘。
1918年2月2日,水壩紀念碑落成,港督梅含理為水壩紀念碑儀式致辭,讚揚謝斐刻苦耐勞,沒向英國顧問尋求協助,工程一手一腳「由自己包辦」。
1921年6月11日,謝斐因病逝世,終年四十六歲。
1925年,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再次擴建,1936年建成壓力濾池室,後來改建為職員宿舍。
港府為紀念謝斐,將由西始自金鐘東邊軍器廠街,東至銅鑼灣世貿中心,橫越灣仔與銅鑼灣兩區,全長一千六百六十米長街,命名為謝斐道。
大潭水塘位於港島東南部大潭郊野公園內,毗連畢拿山、渣甸山、紫羅蘭山、柏架山。
1888年建成的大潭上水塘,是大潭水塘群中最早興建的水務設施。
1977年,水務署基於安全理由,將大潭中水塘水壩全段溢洪道降低三米,壩頂呈輕微內凹現貌。
2009年,大潭水塘聯同薄扶林水塘、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城門水塘、香港仔水塘等五個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務設施,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水務署工程師黃曦諾,一直研究大潭水務歷史。
黃曦諾說,現時大潭副水塘附近郊遊徑,有一座刻有「群帶路」三字花崗石碑。
路名由來,相傳是名叫「阿群」的村民,帶領在赤柱登岸的英國人翻過山嶺,途經此路至維多利亞城,即現時中環一帶做生意,因而得名。
香港舊十元紙幣印有「阿群帶路圖」圖案,圖中繪畫一艘中國帆船與一艘英國商船,背景是維多利亞港與九龍半島,描繪華商與英商洽談生意畫面。
大潭水塘群二十一項水務歷史建築群,列為法定古蹟,連成大潭水務文物徑,設十個資訊站,介紹古蹟功能和歷史意義。
2009年9月18日,大潭水務文物徑啟用(寶雲輸水道二十一孔拱券段除外),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水務署署長馬利德主禮揭幕。
港大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潘新華博士,2012年起,用了五年時間,從英國國家檔案館、昔日剪報,立法局文件、實地考古等方法,搜集大潭篤水塘歷史資料,包括超過五十張資料照片,過百份檔案、三十多件文物,期望以多角度重現大潭篤水塘主壩面貌。
當年工程需引水淹沒整條大潭篤村,是首次有水塘工程要淹蓋整條村落,大潭篤村遷徙及賠償細節,都有清楚文獻記錄。
潘新華博士團隊,獲水務署批准,多次派蛙人嘗試尋找水塘底下的村莊,找到大潭篤村建築物外牆,村內的榕樹被鋸掉,以防破壞水塘大壩。
在當年施工地點,挖掘常駐建築工人和監工日常用品,搜集到屋瓦、陶壺、青花碗、藥瓶,魚雷式尖底汽水瓶,水塘工人的鴉片樽與豉油樽等,有助了解工人生活點滴。
土地灣昔日是石礦場,開採的石頭經水路運送用興建大潭篤水壩,建造工程有不少劃時代設計,包括手挖沉箱,水壩下游的鋼板樁臨時擋水工程等,現時對開的大潭灣水退時呈現的幾個古井,是當年專門建造作勘探之用。
大潭篤水塘堤壩上的大潭道經常交通擠塞,1996年,當局計劃擴闊行車道,由五米闊可容小型車輛迎面駛過,擴闊為七點三米闊標準雙線分隔車道,工程一直沒有進展。
2016年12月,大潭篤水塘建水壩一百周年,建築師樓M CO Design,建議在大潭水塘主壩旁,興建一條九百米長「火龍橋」,行車及行人兼容單車。
南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事務委員會,2017年1月9日舉行會議討論,政府部門對「火龍橋」方案興趣不大。
2022年6月,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群,納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第六期,由護‧聯網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海港學校基金會有限公司合作,活化爲「水圓地方」,預計2028年落成,為三至八歲學童提供約一百五十個學額。
校舍建成後將設水務展覽館,展示香港供水歷史,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的歷史價值。
2022年8月,一名港男在Facebook群組發文,張貼數張巴西龜照片,表示在大潭篤水塘以麵包及蝦作餌釣龜,最後釣獲三隻巴西龜,斬件煲出「土茯苓煲龜」老火湯,稱湯水清熱解毒,十分適合夏季飲用,「龜肉清甜,肉都幾好食」。
帖文發布後,不少網民抨擊為殘忍及無食物安全常識,港男堅持做法無問題,稱食龜與食肉一樣,「歡迎各位大愛人士同道德人士批鬥」。
《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香港法例第170章),香港所有野生龜類(包括海龜),均為該例所列「受保護野生動物」,任何人士捕獵、蓄意干擾、管有、售賣,出口海龜(包括巢和蛋)均屬違法,最高刑罰為罰款港幣十萬元及入獄一年。
大潭水塘群建議行程:黃泥涌峽大潭水塘道起步,全程九公里,需時三小時。
大潭上水塘法定古蹟,包括:石橋、石砌輸水道、水壩、隧道進水口,建於1888年,水掣房建於1904年,記錄儀器房建於1917年。
大潭副水塘水掣房建於1904年,水壩建於1904年至1907年,列為法定古蹟,工人宿舍建於1904年,列為歷史建築。
大潭水塘紅磚屋,建於二十年代,列為歷史建築物。
雙潭石澗、潭崗飛瀑。
大潭水務文物徑,歷史建築包括:大潭水塘隧道出水口石屋,建於1880年,大潭水塘隧道出水口,建於1883年,寶雲輸水道二十一孔拱券段,建於1885年至1887年。
大潭篤水塘四座石橋,建於1907年,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中水塘法定古蹟,包括:建於1904年至1907年的水壩、水掣房。
大潭篤水塘紀念碑,建於1918年,列為法定古蹟,大潭郊野公園南門。
大潭港(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煙囪及排煙道、高級員工宿舍,建於1907年,列為法定古蹟,二號員工宿舍,建於1936年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童軍中心碼頭、大潭水塘地基,大潭篤水塘水壩觀景點。
大潭篤水塘水壩,建於1912年至1917年,列為法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