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卦初六:咸其拇。
咸:以斧鉞殺戮,引伸全部。
其:器皿上的筲箕,引伸篩選分類。
拇:代替母乳的手指,即拇指。
意思是首屈一指,表示第一或最優秀。
《道德經》作者老子的故事,可解爻義。
前770年,鎬京在戰後殘破不堪(西安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灃河東岸),周平王為避犬戎,在晉國和鄭國支持下遷都雒(音樂)邑。史稱「平王東遷」。
周朝至此以後,為史家稱作「東周」,老子先祖隨周室東遷。
李聃(前571年-前471年),李氏,名耳或貞,生於東周時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原屬陳國,河南省鹿邑縣)
《史記正義》中記載:「老子,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聃。(聃是耳廓長、耳垂大,象徵長壽。),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唇,日月角懸,鼻有雙柱,周時人,李母懷胎八十一年而生。」
李聃可能是「白化病」患者,出生時全身皮膚呈乳白或粉紅色,毛髮為淡白或淡黃色,就像八十歲老人,因為是「年老的孩子」,謔稱為老子。
老子父親李敬,周定王時擔任御史大夫,老子母親益壽氏是楚國人。
老子十歲時拜商容為老師(商朝、周朝、戰國時代都有「商容」),三年後,商容向老子母親辭行說:「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
老子辭別母親,由楚國到周國首都,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
周靈王二十一年(前551年),博士薦老子在洛陽任守藏室柱下史(管理國家圖書館藏書的史官),老子博覽群書,學問日益進步。
周景王十年(前535年),老子受權貴排擠,被甘國(河南原陽)國君甘簡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職。
老子出遊魯國,在魯國巷黨主持友人葬禮,時年十七歲的孔子,幫助主持葬禮。
出殯那天卻正逢日蝕,老子叫停出殯隊伍,孔子認爲中途停柩不合周禮。
老子說,不在日出之前送葬,只有戴罪之身或奔父母之喪才趕夜路,日蝕就是日出之前,若不停止出殯,豈不是詛咒送葬之人。
這番對話被稱為孔子向老子問禮,成為儒道間著名典故「巷黨助葬」。
周景王十五年(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柱下史。
周景王十九年(前526年),二十六歲的孔子到周朝觀光,拜訪老子。
周景王二十四年(前521年),老子母親病危,回到家時,母親已辭世。
老子悲痛欲絕,寢食俱廢,沉思冥想,後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飢體倦,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丁、侍女皆感奇怪,老子答道:「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人情未有時與人情返無後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慾損而睡可眠矣。」
周敬王二年(前518年),老子守喪期滿,再任守藏室柱下史。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
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奪得洛陽門戶,強盛的晉國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
老子因失職被罷免守藏室史,隱居邢臺廣陽山,收服一頭雌性北方白犀牛作為坐騎。
老子自耕而食,自織而衣,慕名者接踵而至,不少人想拜老子為師,都被拒絕。
周敬王十九年(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到邢臺廣陽山向老子問學。
孔子向老聃宣傳仁義之説,老子回應道:「簸糠進入眼睛裏面,天地四方便看起來顛倒了,蚊蠅叮咬皮膚,便通宵不得安眠,仁義毒害騷擾人心,再也沒有比仁義更大的禍害了。」
「先生您如果想讓天下不喪失真樸,可以順着造化而行,總會道德而立,何必急着標舉仁義,像敲打大鼓尋找迷失的孩子呢?白鶴不必天天洗才白,烏鴉不必天天染才黑,黑白的本質,不值得辯論,名譽的頭銜,不值得誇張。」
「泉水乾了,魚兒一塊困在陸地之上,用濕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濕潤,倒不如在大江大湖裏彼此相忘。」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吾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吾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鈎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
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年),老子見周王朝愈來愈衰敗,打算離開故土,返回祖先原居地陝西周至。
啟程前與患病的老師商容道別,《高士傳》卷上《商容》記載:(白話文翻譯)
商容,不知道他是甚麼人,商容生病,老子去看望他,問道:「先生沒有甚麼遺教告訴弟子我嗎?」
商容説:「正準備對你説呢,過故鄉而下車,你知道嗎?」
老子説:「不就是説不要忘記故人故鄉嗎?」
商容説:「過喬木而小步跑,你知道嗎?」
老子説:「不就是説要尊敬老者嗎?」
商容張開口,説:「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説:「還在。」
商容説:「我的牙齒還在嗎?」
老子説:「沒有了。」
商容説:「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嗎?」
老子説:「不是説剛強的容易消亡
柔弱的容易生存嗎?」
商容説:「哈哈!天下道理都在這裏!」
老子還未到達函谷關,函谷關最高長官(關令尹)喜,晚上在高樓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雲聚集,長達三萬里,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
喜知道老子即將到來,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七月十二日午後,老子騎牛到達函谷關,喜一向敬佩老子,拜老子為師被拒絕。
老子回心一想,今次出函谷關可能一去不返,自己的學說還未得到廣傳,喜位高權重,是適合傳播學說人選,應承寫一篇文章給喜。
柔弱勝剛強,成為這篇文章主旨,文章不分章節,約五千言,喜收到後,為表示尊敬,將文章稱為《老子》。(老子由謔稱變為尊稱)
老子西出函谷關,到達秦國(陝西周至),周元王五年(前471年),老子於狄道府(甘肅臨洮)逝世,享年一百零一歲。
老子被漢武帝打壓,加上後世「神化」,生卒年月,史所未詳。
《史記》記載,老子壽長一百六十歲或二百餘歲。
老子與孔子孰先孰後,爭議也很大,《史記》記載孔子曾問禮於老子。
出生地點說法包括楚國苦縣、陳國苦縣,宋國人、河南鹿邑、安徽渦陽。
老子生平事蹟互相矛盾,學術界存在各種不同意見。
《老子》只得喜獲得的一個竹簡版本,經口述傳播,期間出現口誤。
《老子》出現不同版本,再經儒家修改,變得面目全非。
《老子》柔弱勝剛強的主旨別樹一幟,被稱為「萬經之王」。
西漢時期,道教將《老子》改名為《道德真經》,作為宗教主要經典。
之後分為八十一章,再分為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
因各種原因,例如口誤、皇帝避諱,《道德經》與《老子》的內容出現差異。
清代前,《道德經》版本有一百零三種,都是漢代以來,經每個朝代文人墨客撰寫流傳而來。
古書經上千年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校訂本共三千多種。
1993年10月,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八百零四枚戰國竹簡,其中包括《老子》。
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甲、乙本,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漢字。
《道德經》甲本缺字一千四百,乙本缺字六百。
為避諱等諸多原因,帛書內容有所改動,全冊字體分隸書、篆體兩種不同書法,隸書是道家學派著作,篆體多為儒家學派著作。
漢初河上公著《老子章句》,曹魏王弼版本,全書共有八十一章。
陝西省周至縣樓觀台,是老子年老時生活、論道、著經地方。
位於陝西終南山的西樓觀,距樓觀台四、五公里,相傳是老子羽化地方,葬於西樓觀吾老洞。
吾老洞是位於大陵山之巔一處天然溶洞,洞口一副對聯相傳為老子撰寫。
十四字中,有七個字由多字組成無從查考,道士相傳,此聯意為:「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壽丹」
吾老洞寬八尺,高丈餘,深入洞內約三公里,地下有暗河和水潭,氧氣稀薄。
吾老洞內供奉一尊明代老子石像,收藏老子頭骨的石函。
明朝時,康海在吾老洞苦讀,高中狀元後重修吾老洞,樹立《重修吾老洞殿宇記碑》。
老子墓只有一個墓碑,以大陵山為墓塚,墓碑上所書「周老子墓」,上面註明是清代狀元、陝西巡撫畢沅所書。
幾十年前,當地村民為保護老子頭骨,將石函封存於吾老洞一個拐洞之中,用黃土填埋。
西樓觀歷史悠久,有眾多道教文物遺蹟,每年農曆二月十五老子誕辰,海內外多達十萬信眾雲集西樓觀,以古老民間傳統方式祭祀老子,香火隊伍連綿長達十數里。
1982年,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落成,林業部最早批建十二個森林公園之一,是西北地區首家森林公園。
太清宮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城東五公里太清宮鎮東北隅,是祭祀老子的祠廟。
《後漢書》記載,太清宮始名老子廟,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立老子祠碑。
1978年,鹿邑太清宮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