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卦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
王:象徵軍隊指揮權的黃色大斧。
用:量米用的斗桶,引伸有用。
出:自山洞中步出,本義是外出。
征:沿道路向城邑進發。
有:手持肉,表示持有擁有。
嘉:食器中盛麥、禾類食物,本義是美味。
折:斷開的木,引伸折斷。
首:側面人頭。
獲:獵犬在草叢中捕獲鳥類。
匪:鳥類在河套內拍翼爭位,引伸搶奪。
其:器皿上的筲箕,引伸篩選分類。
醜:喝醉酒如鬼上身,出現醜態。(酒放到青銅容器中會析出鉛微粒子,長期飲用會中鉛毒,令人暴躁或死亡。)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咎:足踩人頂招來殺身之禍。
意思是使用王權外出征戰,斬殺敵人獲得美味食物,篩選分類戰俘,除去醜惡一群,沒有殺身之禍。
周武王姬發伐紂的故事,可解爻義。
周武王(前1131年-前1043年),姬姓,周氏,名發,岐周人(陝西岐山),西伯昌姬昌與太姒嫡次子,正妻為邑薑。
西周創建者,第一代天子,西周青銅器應公鼎,銘文中首見「珷帝日丁」稱謂。
姬氏原是遠古黃帝部落分支,姬發曾祖父古父、亶父擔任氏族首領時,受到北方遊牧民族部落侵逼,古父帶領族人遷到陝西寶雞岐山一帶,在名叫「周」的肥美原野上營都定居,將「周」作為都邑與邦國名稱,這一族從此被稱為周人。
姬昌父親季歷勵精圖治,勢力不斷擴張,商王文丁將季歷召喚到殷都,封為「方伯」,號稱「周西伯」,為西方諸侯之長。
軟禁季歷一段時間後,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周人葬季歷於楚山,季歷死後,姬昌繼位,是為西伯昌。
姬昌十五歲時生姬發,《竹書紀年》記載:「武王駢齒望羊。」
有雙重牙齒(駢齒),視野廣闊(望羊)。
姬昌受封為三公,周國國力增強壯大,商紂王為遏制姬昌勢力,將姬昌拘留在羑(音有)里(河南省湯陰縣)。
姬昌在獄中悉心鑽研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與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七年後,姬昌釋放回國。
姬昌回國後,國力逐漸強大,「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前1049年,姬昌臨死時囑附姬發滅商朝而代之,姬昌終年九十七歲。
姬發即位成為周國國君,重用九男一女賢良,被稱為「亂(治)臣十人」,包括:
姬發妻子邑薑、弟弟周公旦為太宰,同父異母弟弟召公奭(音色)、畢公高,太公望(呂尚,姜子牙)為軍師,西周初年榮國君主榮伯,救姬昌離開羑里的太顛、閎夭、散宜生,后稷後裔南宮適,十人各當其位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
受命九年(前1048年),姬發即位後第二年,率大軍西行至畢原(陝西省長安區內)姬昌陵墓祭奠,然後轉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姬昌名字的大木牌,自稱太子發,意為由姬昌任統帥。
周國都城岐山距離孟津五百公里,孟津距離牧野一百六十公里,牧野距離商朝都城朝歌五十公里。
姬發在孟津(河南孟津縣東北)會諸侯,有八百位諸侯前來會盟。
諸侯力勸姬發立即向朝歌進軍,姬發與太公望認為時機未不成熟,軍隊渡過黃河後,下令全軍返回,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不要操之過急。
這次滅商預演,史稱「孟津之會」或「孟津觀兵」。
「孟津觀兵」後,姬發一面加緊練兵,一面派人探聽殷商動向。
探子三次彙報後,姬發得知殷商是「讒惡進用、忠良遠黜」。
王子比干被剖胸挖心,箕子裝瘋,被罰為奴,微子感覺無望,已經出走隱居起來,百姓們不敢口出怨言。
姬發認為殷商已分崩離析,眾叛親離,征伐紂王時機已經成熟。
受命十一年(前1046年),商紂(帝辛)持續發動征討東南夷戰爭,商朝國困民乏。
姬發親自率領戰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在寶雞岐山殺了像龍的怪獸,為鼓舞士氣,給將士分吃,人太多,不夠分
刴碎怪獸肉煮湯,每人分喝一碗,是岐山臊(音素)子麵雛形。
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在孟津與姬發舉行誓師大會,合共二萬二千五百人。
姬發左手執掌象徵軍隊指揮權的黃色大斧,右手握用以發號施令的犛(音梨)尾杖,在召公奭與周公旦左右護衞下登上土壇,向全體將士發表《牧誓》。
誓師典禮後,姬發率大軍殺奔商都朝歌,沿途有不少軍民及俘擄加入。
大軍到達距朝歌一百九十公里,邙山最高處首陽山(因日出先照,故名),孤竹國國王兒子伯夷與叔齊,擋在軍隊前,對姬發說:「你討伐商紂,是大逆不道。」
姬發沒理他們,大軍繼續前進。
大軍到了離朝歌只有五十公里的牧野,商紂調動七十萬大軍抵抗。
雙方合共超過百萬人擺開陣勢決戰,血流漂杵(音柱),赤地千里。(杵是舂米或捶衣用的木棒,戰爭殃及孟津至朝歌沿途村莊)
太公望(姜子牙)行軍途中偶遇一隻貔貅,收服做坐騎,打仗屢戰屢勝,姬發見貔貅驍勇神奇,封貔貅為官,官號為「雲」。
牧野戰敗後,紂王逃回朝歌,命人將宮裏珍寶都搬到鹿台,放火自焚亡。
朝歌百姓聞聽紂王已死,列隊歡迎周軍入城。
姬發入城來到鹿台,向紂王屍體連射三箭,砍下紂王與妲己腦袋,懸掛在宮廷外的白旗下示眾,紂王兩個寵臣惡來、費仲被斬首。
延續六百多年的殷商王朝,隨紂王自焚徹底滅亡,史稱武王克殷。
姬發與大臣商討如何處置朝歌百姓,太公望建議全部殺掉,召公奭建議殺掉有罪的,放過無罪的,周公旦說責任只在紂王一人身上,朝歌百姓是無辜的。
姬發滅商後,還師西歸,在新遷都邑鎬京(陝西西安西北灃水東),舉行盛大典禮,正式宣告周朝建立,姬發即位,是為周武王。
周武王隨後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諸侯,征服者有九十九國,臣服六百五十二國,殺敵十七萬七千七百七十九人,生俘三十萬二百三十人。
四月二十二庚戌日,周武王到達宗周,在周原祭獻上天儀式。
將紂百名邪惡大臣斷手斷足,殺掉抓獲的軍中小吏及守鼎官,殺了四十個小氏族首領及他們的守鼎官。
第二天辛亥,周武王在周廟大庭舉行祭祀,獻上在殷取得的九鼎。
周武王未改換祭服,持黃色大斧來到周廟,將統治眾諸侯國之事敬告祖廟。
周武王遣南宮括散發巨橋倉糧食,賑濟饑民,史稱巨橋發粟,表明周朝與商朝截然不同施政方式,由敬神賤民變為敬天保民,是周武王實施仁政具體體現,為周初穩定民心起到了表率作用。
周武王追封父親西伯昌為周文王,釋放被商紂王禁錮的箕子,改葬枉死於商紂王之手的比干。
(根據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比干較周武王晚死十年以上。)
伯夷與叔齊因周武王滅商紂,「恥食周粟」隱居於首陽山採薇而食。
有婦人對他們說:「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你們對紂王有情義不食周粟,但這兒的草木也是周朝的。)
兩人羞憤絕食而死,葬於首陽山。
商朝餘部勢力依然殘存,周武王對商朝餘部實行懷柔政策,先將商紂王兒子武庚封在商朝的首都殷。
分封三個王弟,是為三監,包圍看管武庚及商朝餘部,此舉明告天下,滅紂是弔民伐罪(征討有罪者以撫慰百姓),無滅殷絕祀意思,安撫東方的殷人。
周武王分封有功德於人民的古代帝王後裔,表示崇德報功,鼓舞民心。
先後分封七十一個諸侯國,施行移民實邊攻策,開發新區域,在殷民族後方,建立牽制力量。
推行宗法制度,按照血統遠近區別親疏權利繼承制度,防止貴族間因為權力繼承問題發生紛爭。
西周時期,道路與渠道縱橫交錯,將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
井田屬周王所有,分封給諸侯成為領主,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領主強逼庶民集體耕種井田,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要交一定貢賦。
攻剋殷商三年後(前1043年),周武王八十八歲駕崩,諡武,終年有多個版本。
《今本竹書紀年》:九十四歲。
《禮記·文王世子》:九十三歲。
《史記·周本紀》:六十多歲。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五十四歲。
陶弘景《真誥》:四十五歲。
元年夏天六月,周武王葬於畢。
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輔佐繼承人周成王。
周武王、周文王、堯、舜、禹、湯,為後世儒家人物尊崇的先秦明君。
中國最早有文字記錄的是殷商甲骨文,開始有文字記載歷史,周朝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信史時代王朝。
周陵是周文王、周武王陵墓,位於陝西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鎮北郊五陵原,行政區劃歸渭城區周陵街道,距咸陽市區五千米。
周武王陵位於周文王陵北面,陵前有新修水泥台階,平臺上是高大碑樓,上書「周武王陵」四個大字,為清陝西巡撫畢沅所立。
周文王陵西南方向約一千二百米,陵照村北有周武王兒子周成王陵墓。
周文王陵東南方向約一千六百米,新莊村西有周成王兒子周康王陵。
周成王陵西南約一千八百米,是周康王重孫、西周第六代國王周共王陵。
民間用「背兒抱孫」形象,總結這一帶周陵分布形式。
周陵在明、清多次重修基礎,1929年、1934年兩次大維修與擴充。
1956年8月,列為陝西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8年3月,咸陽縣人民委員會在畢沅碑左側,豎立一塊介紹周陵石碑,碑文書刻:周陵系文武成康四王之陵及周公太公墓。
1984年12月11日,咸陽市人民政府在畢沅碑右側,豎立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2008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咸陽市考古研究所,全面勘探周陵,探明周陵外園牆,南陵和北陵共用陵園園牆,兩陵各自的墓道,發現六處建築遺址,二十七座外藏坑、一百六十一座陪葬墓。
有專家認為周陵是戰國晚期秦王陵墓,為公陵(秦惠文王)與永陵(秦悼武王)。
2019年10月7日,國務院公布,周陵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6年,陝西臨潼零口鎮,出土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是已發現時代最早西周青銅器。
利簋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腹內底部鑄有銘文四行三十二字。
大意為: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歲星正當其位,宜於征伐,戰勝商朝八天後的辛未日。
武王在當地軍隊駐地賞銅給「有司」利,利覺得很榮耀,用銅鑄造簋紀念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