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龍洲原名南佛堂,又名東龍島,位於清水灣半島以南,香港島小西灣東南,佛堂門海峽以南,稱為南佛堂(南堂島)。
島嶼西南的南堂海峽,因南堂島而得名,現稱為藍塘海峽。
南佛堂與對岸鯉魚門北佛堂(佛堂洲),相隔佛堂門海峽,是水上交通要道。
南佛堂及北佛堂建有佛寺石塔,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三山人鄭廣清,搬運石材,砍伐木料,將兩堂重修。
《林氏族譜》記載,南宋初期,原籍福建莆田北螺村的林長勝,舉家遷往九龍黃大仙彭蒲圍(大磡村)。
村內居民祖籍福建蒲田,將新建村莊命名為蒲崗村,村民以行船運鹽北上為生。
林長勝兒子林松堅、林柏堅,駕駛艚船出海遇到颶風,船毀貨失。
兩人力挽船篷,緊抱船上祭祀的林氏大姑神主,浮到南佛堂北岸白沙環沙灘。
安全脫險後,他們認為是神靈保佑,在南佛堂建立祭祀林氏大姑的神廟。(現今洪聖古廟位置)
南佛堂的林氏大姑神廟日久失修,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林松堅兒子林道義,集資在北佛堂修建一座林氏大姑神廟。(現在佛堂門的西貢大廟)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福州人三山人念法明與林道義,重修南北佛堂。
南宋咸淳十年六月十五日(1274年),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遊覽,將遊覽過程及兩地天后古廟歷史,於北佛堂(西貢大廟灣)鐫石為念。
北佛堂刻石於1955年由余謙建築師發現,石刻長約十呎、高約五呎,厚約五吋,刻有108字,分為9行,每行12字,為香港最早記有確切年代的刻石。
南宋景炎二年六月(1277年7月),逃難到香港的宋端宗,船隊停泊於佛堂門南堂古塔,其後駐紮在官富場(九龍城)。
明朝中葉,廣東沿海有三路巡海備倭官軍,佛堂門屬於中路防禦範圍。
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軍艦闖入佛堂門,經九龍海(維多利亞港)往南頭城(深圳),新安縣知縣陶學修率領軍民擊退荷蘭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聖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林氏大姑正式被稱為天后。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香港海盜橫行,兩廣總督楊琳下令大鵬協水師,在南佛堂建造炮台抵禦。
炮台佔地共約三公頃,呈長方型,長33.5米,闊22.5米,被三米高圍牆包圍,出入口設於北面圍牆。
設把總一名、防兵二十五名,有十五所營房、八門大炮。
嘉慶十五年(1810年),南佛堂炮台孤懸海外、補給困難,新安縣知縣李維榆,將南佛堂炮台移建於九龍寨城「九龍台」。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王崇熙《新安縣志》卷四「山水略」記載:「佛堂門在鯉魚門之東南,又曰鐵砧門,旁有巨石,長二丈許,形如鐵砧。潮汐急湍,巨浪滔天,風不順商舶不敢行。其北曰北佛堂,其南曰南佛堂,兩邊皆有天后古廟。北廟創於宋,有石刻碑文數行,字如碗大,歲久漫滅,內咸淳二年四字尚可識。廟右曰碇齒灣,古有稅關,今廢,基址稍存,其南佛堂之山,乃孤島也,康熙年間設炮台一座,以禦海氛。」
道光元年(1821年),洪聖古廟在南堂島落成,座落在現在南堂北公眾碼頭東面濱海,是島上唯一供奉神靈廟宇。
古廟半依山岩而建,單間建築,規模甚小,文物不多,內掛有古鐘一口。
1972年,洪聖古廟重修,正門簷下壁畫上書水月宮三小字,下門額刻有洪聖宮三大字。
貼有一對門聯:利廣普天彌海國 恩流大地奠南邦
洪聖廟內神壇上供奉洪聖大王神像,旁邊安奉天后神位,側壁有碑記兩幅。
南堂島受風浪侵蝕,島上遍布海蝕洞,村民稱為通窿洲,後改稱東龍洲。
東龍洲是香港西貢區最南端島嶼,面積2.42平方公里,是香港面積第九大島嶼,最高海拔二百三十二米,名為南堂頂。
島上有香港史前時期石刻,證明在該時已有人類到訪或聚居。
清嘉慶《新安縣志》記載:「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
石刻高約1.8米,長約2.4米,紋飾頗為複雜,整個圖案狀似龍形,是香港最早被記錄的摩崖石刻,亦是香港最大石刻。
1979年1月,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1921年,東龍洲設置92號燈塔(南堂尾燈塔),是一座高約七米的白色柱體,旁邊設有員工宿舍和機房。
南堂尾一帶海岸岩石顏色較深,為防止經過的船隻擱淺,岸邊岩石被塗上白色,被稱為「白崖」。
1924年,燈塔霧鐘啟用。
1941至1945年,日軍佔領香港時期,在東龍洲最南端南堂尾半島,南堂尾燈塔旁邊及對下海邊建炮台,保衛維多利亞港東南面水道。
炮台以混凝土建成,牆壁和頂部均厚達一米,炮台內有一長方形炮房,面積四十平方米,設有半圓形弧形牆壁,上有炮孔。
1949年,東龍島村民勝哥開辦林記街渡,用漁船接載村民及遊客往返西灣河。
五十年代,清水灣大廟後山,發現一塊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刻石,內文有一段:「考南堂石塔建於大中祥符五年」
1965年,為增加南堂尾燈塔能見度,港府進行搬遷燈塔工程。
海事處把位於南堂尾的二戰日軍砲台,改建為燈塔機房,設有電動導航燈、霧笛,後備發電機、配電板。
1966年8月3日,新的南堂尾燈塔啟用。
1967年3月新霧角啟用。
1989年前,監察到港船隻工作,由港口通訊中心和三個訊號站負責,包括橫瀾島、南堂尾、青洲。
1992年,南堂尾燈塔改為自動化操作,是香港最後一個從人手操作,改為自動化操作的燈塔。
1979年6月22日,東龍洲炮台劃為特別地區,佔地三公頃,是香港第二個特別地區,古物古蹟辦事處,初步修繕炮台遺址。
1980年7月25日,正式列為法定古蹟。
1981年秋天,考古發掘出土大量文物,除金屬器物,另有陶瓷、魚獸骨骼及貝殼,有關軍事用品卻少有發現。
1982年,修繕工程完成。
炮台遺址呈長方形,北門進入見營房遺址,東牆及南牆上平台放置大炮,炮台圍牆平均高度為三米。
1991年,勝哥因健康問題退休,林記街渡頂讓給漁民梁子豪經營。
政府批出三家村至東龍洲街渡航線,由珊瑚海小輪經營,林記街渡生意大受影響。
2011年開始,政府向六條離島主要航線營辦商,提供特別補助,確保渡輪服務得以維持,容許所有渡輪公司分租碼頭店鋪,增加收入補貼渡輪服務。
使用公眾碼頭上落的林記街渡,不但未有租金補貼,管理西灣河碼頭的康文署,連船期牌都不允許長期擺放,又要求林記街渡上落客後要即時離開,不准於碼頭停留等客。
2014年1月26日,林記街渡結束營業,政府重新招標西灣河至東龍島航線,最終未有任何營辦商入標,市民只能依靠三家村航線往來東龍島。
2015年12月,香港考古學會發掘東龍洲遺址,發現宋代建築遺蹟,遺物包括瓷器碎片、瓦片、地磚等。
東龍洲上有三公頃土地劃為正式營地,是漁農自然護理署指定露營地點之一,最少可容納二十個四人露營單位。
2007年7月開始,東龍洲東部海域,成為食物環境衛生署海葬地點之一。
東龍洲是熱門攀岩場地,不時發生意外。
2001年7月29日,剛港大商科學院畢業,二十三歲姓楊女子,參與香港攀山總會屬會「同社」訓練營,協助會員攀石時,會員突然下墜。楊女失去平衡撞向石壁,後腦着地昏迷,由直升機送到東區醫院治療。
2007年11月25日早上七時許,東龍洲對出海面發現一具腐爛浮屍,證實是於11月7日凌晨三時,從二十五樓外牆游繩到二十四樓,進入單位後,刺傷女友逃走的司徒鈞昂。
案發後,司徒鈞昂逃到東龍洲,東北方長涌角一百三十米高懸崖山洞匿藏,懷疑往返時失足墮海溺斃。
2011年5月28日,一名中年保安員獨自到東龍洲行山時,疑暈倒失救,被猛烈陽光「曬死」。
2011年6月5日,二十歲大學生,有三年攀石經驗,在東龍島東北方一處懸崖攀石,離地約七、八米高時墮下受傷,由朋友陪同坐渡輪回西灣河碼頭,由救護車送東區醫院醫治。
2022年1月21日,二十七歲外籍男子,於東龍島近噴水岩附近攀石,從約二十米高處墮下骨折,呈半昏迷狀態,由直升機送往東區醫院搶救。
東龍島不少景點都位於海邊,旅遊人士喜歡前往「打卡」,近年發生不少「樂極生悲」事件。
2018年3月31日,復活節假期,三十六歲姓張男子,攀上三米高184號燈塔「打卡」,失足墮地,頭、手、腳、腰受傷,由直升機送院後,情況穩定。
2022年2月1日,大年初一,一名二十二歲女子在東龍洲石刻,拍照「打卡」時被浪捲走。
繼父王光耀(71歲)跳下海救女兒,兩人相繼遇溺。
水警及消防接報,約十分鐘後到場,在東龍島白崖對開五十米海面發現兩人,王光耀送院搶救後不治,少女四肢擦傷。
東龍洲約有二十戶村民,當中不足十人長期居住,大部分都是在假日才入村經營士多,合全士多的徐婆婆居於東龍洲超過六十年。
東龍洲山徑全長約十公里,行程約需三至四小時,大部份景點都在海邊,部份位置險要,難以到達,宜量力而為。
以下是較多人採用的行程:由東龍洲北碼頭往右走,經過白沙環沙灘到達假日士多,由士多往營地,營地左邊,有小路通向184號燈塔,之後到訪炮台遺址。
沿海岸走到炮台遺址下面的噴水岩,噴水岩又稱為「潛龍吐珠」,海浪撞擊岩石時激起浪花,最高有約三米高水柱。
沿海邊南下有多個海蝕洞,包括:鬼洞、肚臍洞、通窿洞、陶姑洞、珍珠洞、雞魚氹、鬼氹。
肚臍洞是一個約十米直徑天然圓錐形陷坑,形狀有如火山口,又像人的肚臍窿,肚臍窿下另有通窿洞通往海邊,兩洞相通,空氣對流,涼風陣陣,有遊人稱之為清風洞。
之後到達南堂尾直昇機坪,上山經過民航處東龍洲導航站,到達南堂頂、92號藍塘燈塔,折返鹿頸灣綑邊行,經台頭仔、牙鷹排、肚角。
到達瞭望台,下石級到海邊東龍石刻,石刻由一個白色的鐵籠包着以作保護,由石刻沿石級回到瞭望台,經下角、貞姑井村,到達東龍洲公眾碼頭,在合全士多經南堂村上雞乸山,折返南堂村,經上角、牛灣,洪聖廟回到東龍洲北碼頭。
東龍洲
交通:東龍洲對外公眾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只在星期六、星期日、公眾假期,提供日間服務。
油塘港鐵站A2出口,行十分鐘到達到三家村碼頭乘坐街渡;西灣河港鐵站步行至西灣河碼頭,
街渡:
三家村至東龍洲,由珊瑚海船務營運(船程約三十分鐘)。
西灣河至東龍洲(船程約四十分鐘),由梁記街渡(碧海船務)營運,是唯一同時停靠東龍島新舊碼頭街渡航線。
備註:在救急需要等特殊情況下,可利用在南堂頂附近設有的直升機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