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位於大嶼山西部,與澳門對岸而望,新石器時代開始已有人類聚居。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孫恩與妹夫盧循,藉五斗米道起兵反晉,孫恩兵敗投海自殺,盧循繼任首領。
元興三年(404)攻下廣州。
義熙七年(412)盧循起兵北上戰敗。
盧循在現今越南河內投紅河自盡,交州刺史杜慧度撈起盧循屍體並斬首,聯同其父盧嘏及李脫等人,共七個首級送呈首都建康。
盧循手下南逃到大奚山(大嶼山與香港島等島嶼合稱),被逐出海,在荒島用𧐢殼建屋居住。
後代漸變成半人半魚生物,被稱為盧亭人,在大嶼山大澳附近海域出沒。
唐昭宗時任廣州司馬的劉恂,著《嶺表錄異》記載:「盧亭者,盧循前據廣州既敗,餘黨奔入海島野居,惟食蠔蠣,疊殼為牆壁。」
北宋元豐元年(1078),宋廷於大奚山設立海南柵以產鹽,大澳鹽業開始蓬勃。
南宋慶元三年閏六月(1197年7-8月),廣東提舉茶鹽司徐安國,派員入大奚山緝拿私鹽。
當地島民挾持副彈壓(武官的一種)高登,推舉為首領,聚眾起事,與善水戰的盧亭人一度攻至廣州城下。
八月(9-10月),宋廷以錢之望任廣州知府。
十月(11-12月),錢之望調派福州延祥寨摧鋒水軍鎮壓,盡殺大奚山島民,事件平息,盧亭人倖存者成為今日蜑家人始祖。
南宋人寫的《嶺外代答》中《蜑蠻》記載:「廣州有蜑一種,名日盧亭,善水戰。」
南宋時期,畬(音蛇)族人已在大澳活動,大澳吉慶後街創龍社旁邊的石狗神壇,面積三呎乘兩呎,神壇中央豎立的狗石像,是畬族、輋族祖先「盤瓠」(「盤瓠」是葫蘆狗,傳說中的神犬),是香港少數供奉畬族信仰神物。
因風化關係,石狗只剩下半身手腳部分,2013年9月10日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物。
明朝弘治年間(1488年至1505年),關帝古廟在大澳落成,傳統嶺南廟宇建築,廟脊上石灣陶瓷雕塑,有說是楊家將造型,關帝廟旁邊,其後加建一座天后廟,關帝古廟現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正德十六年(1521年),佛朗機人(葡萄牙人),佔領大澳一帶興建補給據點,。被居民稱為番鬼塘。
明廷派廣東巡海道副使汪鋐驅逐葡萄牙人,史稱屯門海戰。
明朝末年,大澳漁業與鹽業已甚具規模,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七月),南頭寨管轄六汛地,包括大嶼山大澳。
1637年探險家彼得·曼迪,在珠江口發現中華白海豚並首次記錄。
有傳中華白海豚由一部份盧亭人進化而成,在唐朝時已經在珠江口一帶出現。
漁民稱為「白鱀」(白忌)、「海豬」,「烏鱀」(烏忌)是海豚,「烏鱀」「白鱀」出現時,魚都四散而逃,因而成為漁民的「大忌」。
大澳有「五靈山」包括:獅山(322米)、虎山(75米)、象山(449米)、鳳山(339米)、牙鷹山(373米)(牙鷹中文學名是雀鷹)。
象山最高,牙鷹山與鳳山一脈相連,虎山「落於平陽」,與位於東側面的獅山,兩山之間有形如珍珠的小島寶珠潭,地勢上獅虎爭珠,虎處於下風。
大澳居民為化解獅虎爭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寶珠潭側建成楊侯古廟又稱侯王廟,紀念南宋名臣楊亮節。
廟外大門石聯刻上:擁鵲嶺以為屏靈鍾秀毓 控鳳山而作鎮物阜民康,只提到一脈相連的鵲嶺(牙鷹山)及鳳山。
建廟時鑄造洪鐘,另有純錫鑄造香案,廟內有一對於光緒三年以銅打造的對聯。
一塊在光緒十四年,居住於二涌棚漁民,敬送侯王爺的「藉賴恩光」牌匾。
漁民在廟內供奉鯨魚骨、舊龍船頭。
2017年10月,楊侯古廟列為一級法定古蹟。
乾隆年間,清廷着力發展鹽業,在大嶼山及大澳島之間築起堤圍,把大嶼山沿岸淺灘變成鹽田,鹽田約佔大澳三份二面積。
寶珠潭、新基村、坑尾溪、南涌都有鹽田,現今太平街及永安街,是當時闢建出來的護鹽圍,梁屋至永安街堤圍,成為鹽工聚居地方。
寬闊的海灣變成窄長河道大澳涌,將大澳從中一分為二。
居民設橫水渡木船,每次可載乘客三十人,早期以人手拿竹竿撑船,後期改用麻繩綁於兩岸用繩拉船,每程收費三個銅錢。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大澳稱作蜑家村,鄰近海域海盜橫行。
1902年,大澳警署落成,有六、七名警員駐守。
警署由兩座兩層高建築組成,包括主樓及營房,由位於一樓的橋貫通,是典型紀律部隊及殖民風格建築,全座樓宇附設保安設施。
主樓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外觀,中式瓦頂,飛簷、拱頂陽台,營房展示出「工藝美術」建築風格。
大澳漁民以後艙特別大的大尾艇作業,捕捉黃花與鰽白為主,漁獲經漁商海鮮艇銷售外地。
大澳漁民經濟改善,開始放棄浮家泛宅式生活,在沙灘上以木支架架起破舊木船,鋪上葵葉和松皮,搭建出高腳桶形的棚屋。
棚屋分為三段,包括:睡房、安放神位的地方、客廳,每間棚屋下面設有小梯伸延到水面,方便直達棚下的小艇。
棚屋之間由以木樁、木板搭成的棧道相連,戶戶相通,設有稱為棚頭的平臺,作為棚屋之間主要通道及居民聚會地方。
三十年代,大澳爆發瘟疫,為姜山觀音廟開山的葉善開居士(東姑),興建方便所隔離染疫病人,方便所左為女方便院,右為男方便院。
方便所同時是臨時停屍間及善終療養所,旁邊有一間小房,主要安置小孩子,後期亦有嬰兒被拋棄於此。
漁民於端午節將各廟宇神像放在小艇,在水道巡遊,不久瘟疫消退,成為大澳每年一度遊涌傳統習俗。
農曆五月初四早上,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扒艇行、鮮魚行、合心堂。
划着龍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間廟宇接神,先前往楊侯古廟迎神請出楊侯,之後是關帝、天后、洪聖,接返各行會供奉祭祀。
翌日端午節正日進行遊神活動,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神艇巡遊各水道,沿途施化金銀衣紙,超渡水中亡魂,以保日後闔境平安,儀式完畢後,當天下午把小神像送返廟宇。
2011年,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四十年代,港府推動漁業機動化,大澳有機動漁船一百一十六艘。
五十年代初期,機動漁船增至一千七百四十七艘,漁獲以黃花魚為主。
1954年開始,黃花魚產量下滑,由10,920擔,降至1958年的402擔。
七十年代,村民單靠捕魚難以維持生計,漁工、鹽工、大澳居民相繼遷往市區謀生。
大澳漁業日漸式微,轉而從事海產加工,售賣花膠、魚肚、鹹魚、蝦膏等土產。
大澳涌將大澳一分為二,居民要赤腳渡過,大澳村民用了一個月時間,合力興建新基大橋連接新基街及吉慶街,是香港罕有開合式木橋。
1979年6月正式啟用,及後交由政府部門協助維修管理。
新基大橋每年只在端午節打開,讓「龍舟遊涌」的龍舟經過。
八十年代,大澳漁船數目只佔全港百分三,區內剩下一所公立學校,大多數青年離開大澳工作或求學。
1993年10月13日,《南華早報》報導,香港仔漁民聲稱捕獲盧亭人魚。
1996年,大涌橋建成,又名橫水渡橋,橋中部為吊橋,可收起供較大型船艇駛過。
1997年,董建華政府,提出清拆棚屋,興建大馬式渡假村,遭居民與輿論反對。
2000年7月2日,大澳棚屋發生四級火災,三涌與沙仔面九十多間棚屋焚毀,政府原則上同意災民可在原處重建棚屋。
同年,大澳文化博物館成立,由非牟利民間團體大澳文化工作室建立,香港首間民間博物館。
2002年,特區政府決定保留棚屋、鹽田。
2005年,大澳船隻碇泊保護區工程完成,為補償興建赤鱲角機場,發展北大嶼山而損失的七公頃紅樹林濕地,大澳近海鹽田重新規劃,成為具休閒功能海濱長廊和紅樹林濕地。
附近相連的舊基圍紅樹林和蘆葦塘,出現各種鷺鳥、牙鷹、招潮蟹、烏頭,中華白海豚成為內灣地區常客。
2007年,港府提出改善大澳工程,包括在遠離大澳市中心,寶珠潭與鹽田建造水都雙橋,讓行人和緊急車輛通過。
大澳景點包括:建於長長海堤上的大澳海濱長廊,連接大澳巴士總站與南涌村,沿途可漫步欣賞紅樹林及沿海美景。
海濱長廊圍着的紅樹林,是鹽田舊址,從前有一條用麻石砌成的大壆「護鹽圍」,鹽田後來荒廢、堤壆失修損毁。
村民發起義工徒手搬石搬泥搶修大壆,人手修補的大壆敵不過颱風巨浪被毁,政府將大壆改成海濱長廊,未能夠保留大壆用麻石建造的本來面貌。
虎山位於大澳西面,海拔僅七十七米,山上建有虎山觀景台,可觀看夕陽日落,觀賞中華白海豚與港珠澳大橋,山上的海豚雕像與紅色山徑圍欄,是虎山特色景點之一。
將軍石屹立在虎山西北部海崖,石身高約十米,面向伶仃洋,體態仿如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倚石休息。
將軍石腿部有一道天然拱門,經過長年累月風霜海蝕,抗蝕力較弱的陡斜鬆軟砂石已被沖掉。
大澳文物酒店前身為大澳警署,位於大澳石仔埗街渡輪碼頭旁小丘上。
1902年為防範海盜侵襲興建,2002年11月起開始空置。
古物古蹟辦事處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將大澳警署列入為活化歷史建築項目。
2009年,大澳警署活化成為精品酒店,樓面面積約12,600平方呎,設有九間富有英國殖民地建築地特色套房,一間位於頂層的咖啡座、一間圖書館,一個展示舊大澳警署歷史的展覽場地,包括修復完成的大砲、探照燈、拘留所。
2012年3月27日,大澳文物酒店正式開幕,以社會企業模式經營。
2022年,酒店開業十年,接待逾一百七十萬名本地及海外訪客。
三盞燈茶座是由棚屋改裝的特色茶座,三盞燈是:父母、老師、身邊陪伴你的人,主要招待私人朋友,不招待外來人士。
東京士多位於大澳吉慶街,店前放置七個小矮人及白雪公主雕像,店主盧先生是大澳藝術家。
售賣魚絲、魚鈎等捕魚工具的商店煜發,店主簡煜光生前酷愛書法,八十歲後開始創作,是大澳第一代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