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卦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日:太陽,引伸一天。
昃:太陽不在正中位置,出現人的影子。
之:離開原地前往他方。
離:雀鳥身陷羅網,引伸與同伴分離。
不:根向下生長,引伸否定。
鼓:用槌擊鼓,引伸彭脹。
缶:口小腹大有蓋容器,多用作儲水。
而:織布,引伸連接。
歌:張口不斷發出吸引聲音,引伸歌曲。
則:鑄鼎後按原型用刀修葺,引伸準則。
大:超過平均標準。
耋(音秩):到了老年,一般指八十歲。
之:離開原地前往他方。
嗟:用手搓去麥粒的皮時發出的聲音。
凶:地面下陷象徵危險。
意思是太陽離開正中位置,人與影開始分開,唱歌時沒有鼓樂伴奏,年紀老大仍不退位讓賢,十分危險。
明代嘉靖年間權臣嚴嵩的故事,可解爻義。
嚴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5月29日)。字惟中,號介溪,又號勉庵。
父親嚴淮,祖籍福建邵武,生於江西袁州府分宜縣介橋村(江西分宜縣分宜鎮介橋村)。
嚴嵩出生時家道中落,依靠娘家接濟。
嚴嵩自幼聰穎好學,悟性很高,父親嚴淮久考未成,把希望放在兒子身上,悉心栽培、教導,五歲開始在嚴氏祠啟蒙。
嚴嵩八歲時展示聰慧才智,分宜縣知縣莫立安排嚴嵩免費讀縣學。
江西提學使經過分宜,面試嚴嵩後進補為廩膳生(公家給膳生員)。
嚴嵩十歲時縣試拔擢超群,十九歲中舉。
明代翰林院網羅天下科舉人才,相當於中央智囊團和書記處,嚴嵩的經義文章每每列為首選,詩詞唱酬之作常在宴集中力拔頭籌。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嚴嵩考中乙丑科進士,二甲第二名,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嚴嵩這時得了大病,逼使退官回籍。
鈐山歸隱八年間,嚴嵩精研書法字帖,造詣精湛。
嚴嵩退官時期,宦官劉瑾權傾天下,正德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510年8月25日),劉瑾與黨羽被滅。
正德七年(1512年),袁州府知府姚汀開局修志,請嚴嵩為總纂。
姚汀離任後第二年,徐璉繼任知府,到職後飛函請嚴嵩繼續纂府志,後世稱《正德袁州府志》。
正德十一年(1516年),嚴嵩對明武宗很多做法,都持批評態度。
嘉靖七年(1528年),嚴嵩派往外地,還朝後上兩道奏疏。
一道敘述河南災情,另一道敘述途中所見祥瑞,救災安民、進獻祥瑞,獲得明世宗歡心。
明世宗沉迷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對政事漠不關心,朝中事務交由朝臣處理,禮部尚書夏言得到明世宗寵信。
夏言是嚴嵩同鄉,嚴嵩在家中設宴邀請夏言,夏言不赴宴,嚴嵩跑到夏言家門前,撩起衣袍,跪在夏府前。
夏言到嚴嵩家中赴宴,兩人成為知己,嚴嵩得到夏言引薦,深得明世宗喜愛。
嘉靖十五年(1536年),嚴嵩赴京朝覲考察,被明世宗留下。
夏言升任內閣首輔,嚴嵩升任禮部尚書,後加太子太保。
明世宗為玄修、靜攝,離開皇宮大內,搬到西苑永壽宮,與道士混在一起,脫去龍袍,身穿道袍,腳蹬道靴,頭戴香葉冠(又稱香冠),一副道士打扮,要求上朝的大臣也要作道士打扮。
嚴嵩身穿道袍、腳蹬道靴,頭戴香葉冠。
夏言認為此舉有失朝廷體統,拒絕道士打扮,堅持穿一品朝服,明世宗極為不滿,指責夏言「欺謗」。
嚴嵩晉升為太子太傅,慫恿明世宗罷黜夏言,夏言其後罷官。
嘉靖十七年(1538年),有大臣上疏請獻皇帝廟號稱宗,以入太廟。
朝中大臣,包括嚴嵩在內,欲加阻止,明世宗著《明堂或問》,嚴厲質問羣臣,嚴嵩盡改前説,迎合明世宗。
明世宗移居永壽宮後,內閣輔臣輪班陪祀。
嘉靖十九年(1540年)二月十五日,輪到嚴嵩陪祀,留宿西苑內舍。
一頭大象破門而入,圍遶嚴嵩牀邊咆哮跺腳、徘徊不前,養象的人趕來牽走大象,嚴嵩平安無事,寫下《記象入室事》一詩。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甘肅總兵仇鸞被陝西總督曾銑彈劾入獄,在獄中寫信與嚴嵩約為父子,請嚴世蕃為他起草彈劾曾銑奏疏。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韃靼入侵河套。
曾銑發兵奪回河套,上呈奏疏,建議從府谷黃甫到定邊修築一段邊牆,水陸並進,逼韃靼退兵,得到夏言支持。
夏言向朝廷舉薦曾銑,與曾銑商討計劃,明世宗決心奪回河套,褒揚曾銑。
嚴嵩買通皇帝近待,稱夏言「輕啟邊釁」,指使邊將仇鸞誣稱曾銑掩敗不報,剋扣軍餉,賄賂首輔夏言。
嚴嵩說兩人奪回河套別有用意,明世宗相信嚴嵩的說話。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分宜等縣旱荒,民眾乏食,嚴嵩將明世宗所賜銀二千餘兩,買稻穀五千餘石賑濟饑民,說這樣做是為了「以廣聖澤」。
十二月,明世宗再度起用夏言,嚴嵩以青詞奪回明世宗信任。(青詞是呈給上天的賀表)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曾銑被殺,妻子流放兩千里,夏言下獄。
嚴嵩指使親信散布夏言「心懷怨望」,明世宗震怒,下旨處死夏言。
十月初,六十七歲的夏言綁赴西市斬首,妻子流放廣西。
夏言死後,嚴嵩成為內閣首輔,明世宗一心修道,無心處理政務,所有政事悉由嚴嵩裁決,除嚴嵩、道士與左右近侍外,無人能見明世宗一面。
嚴嵩年老,提拔兒子嚴世蕃協助掌權,嚴世蕃成為工部侍郎,收買明世宗左右宦官,滙報皇帝日常生活、起居飲食。
大臣視為「大丞相」與「小丞相」,有大臣譏稱「皇上不能沒有嚴嵩,嚴嵩不能沒有兒子。」
曾銑被殺後,仇鸞得到明世宗寵信,不甘心被嚴嵩掣肘,上密疏揭發嚴嵩父子,引起明世宗重視。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徐階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身份,進入內閣,參與機務。
徐階是王明陽再傳弟子,行政能力很強,很快得到明世宗賞識,晉升為禮部尚書,專門在身邊侍奉玄修。
嚴嵩被冷落,大臣入值有四次不被宣召,隨同其他閣臣入西苑,也被衞士攔阻。
仇鸞病重,錦衣衞首領陸炳,向明世宗彙報仇鸞不軌行為,明世宗收回仇鸞的印信,仇鸞憂懼而死,皇帝重新寵信嚴嵩。
嚴嵩相繼除去政敵夏言、仇鸞,對彈劾他的官僚,施以殘酷打擊。
沈鍊上疏羅列嚴嵩十條罪狀,主要指責嚴嵩要賄鬻官、沽恩結客、妒賢嫉能、陰制諫官、擅寵害政。
嚴嵩反擊説沈鍊在知縣任上犯有過失,想借建言得罪,一來避考察,二來取清名。
明世宗被打動,嚴嵩將除去沈鍊的事交給兒子嚴世蕃。
嚴世蕃囑咐新上任巡按御史路楷,宣大總督楊順合計除去沈鍊,許以厚報。
恰逢白蓮教徒閻浩等被捕,招供人名甚多,路楷、楊順列上沈鍊名字,經兵部題覆,沈鍊被殺。
楊繼盛上疏論嚴嵩十罪、五姦,將北邊安危與嚴嵩聯繫在一起,犯了明世宗大忌,將楊繼盛送鎮撫司拷訊。
嚴嵩將楊繼盛名字,附在候斬都御史張經與李天寵之後奏上,明世宗報可,嚴嵩輕易殺了楊繼盛。
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西苑在晚上火災,永壽宮焚毀。
明世宗暫時移居潮濕狹小的玉熙殿,嚴嵩建議遷往南苑重華宮。
蒙古當年釋放明英宗回京,明景帝將他幽禁在南苑重華宮,明世宗認為南苑重華宮是不祥之地,嚴嵩的建議別有用心。
徐階摸準明世宗心意,建議原地重建永壽宮,名為萬壽宮。
明世宗遷入萬壽宮,徐階因功,進光祿大夫、柱國、少師,改為建極殿大學士,兒子徐璠越級晉升為太常寺少卿,次子徐琨賜予中書舍人官職。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嵩夫人歐陽淑端逝世,終年八十三歲。
山東道士藍道行以善於扶乩聞名燕京,徐階將藍道行介紹給明世宗。
藍道行扶乩,明世宗與神仙對話。
皇帝問:今日天下為何不能治理?
神仙答:原因在於賢能者不能進用,不肖者不能屏退。
皇帝問:誰是賢能者,誰是不肖者?
神仙答:賢能者是內閣輔臣徐階,吏部尚書楊博,不肖者是嚴嵩父子。
皇帝說:我也知道嚴嵩父子貪贓枉法,念及他們奉承玄修多年,姑且容忍,他們果真是不肖之徒,上天真君為何不震怒,予以懲罰?
神仙答:嚴世蕃惡貫滿盈,應該迅速嚴懲,因為他在京城,上天恐怕震驚皇帝,把他發配到外地,便可以讓他粉身碎骨。
明世宗決心拋棄寵信了二十年的嚴嵩,徐階指示御史鄒應龍彈劾嚴嵩父子。
嚴嵩失勢致仕(退休),嚴世蕃被彈劾流放,明世宗不久後悔,嚴嵩父子重張旗鼓。
刑部尚書黃光升及大理寺卿張守直等,彈劾嚴世藩害死楊繼盛與沈鍊,徐階刪去此條,避免明世宗疑心大臣責怪皇帝。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徐階彈劾嚴世藩,南通倭寇頭目汪直,北通蒙古,意圖叛變,加蓋三法司印章密封,呈送皇帝。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二十四日,嚴世蕃被判斬首,行刑前大哭一番,奸黨與家人一一治罪,兒子充軍。
嚴嵩削官還鄉,沒收家產黃金三萬二千兩,白銀二百二十萬兩,珍寶古玩價值白銀數百萬兩,還有驚人的房產、地產。
嚴嵩無家可歸,依附祖墳的墳田過活。
隆慶元年(1567年),嚴嵩去世,終年八十七歲。
《明史》將嚴嵩列入《姦臣傳》,說他「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透過戲曲與其他文藝作品,嚴嵩姦臣形象深入民間。
嚴嵩故鄉分宜的學者,包括嚴曰文、嚴小平等人,對嚴嵩的評價採截然不同觀點,認為嚴嵩忠君愛民,知人善用,政績卓著。
嚴嵩重用胡宗憲平東南沿海倭患,取得明顯成效。
嚴嵩十九歲與名門望族歐陽淑端結婚,一生不蓄姬侍,與夫人相敬如賓六十年,在故鄉樂善好施,口碑相當不錯。
全國知名景點二十多處,保留嚴嵩書法遺蹟,包括:北京「六必居」等題額十多處、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因諱言嚴嵩,訛稱蕭顯所題)、山東曲阜的「聖府」、杭州西湖岳飛廟的「滿江紅」(落款被改為夏言)。
附錄:嚴嵩墓
家居息縣的河南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頓席珍,1954年7月,在城西三里處公路南側,看見有一古墓,墓向東南,墓前立一石碑,高一米左右,上書「明故嚴嵩之墓」,左下方有「奉祀男世蕃」五個字。
1954年,息縣公安局組織勞教人員,將石碑運到管教工廠,磨去字跡,作為印刷石版。
1956年春天,息縣城關南大街居民張家義糾合四人,星夜扒開位於城西南三里王崗後邊嚴嵩墓。
墓室內存青石墓誌銘刻兩塊每塊約五十公分見方,一塊為墓誌銘內容,下註:「江西分宜子嚴世蕃」
一塊為陰刻「嚴氏嵩公志銘」篆書,內側為嚴嵩家譜,為陰刻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