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卦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離:雀鳥被網羅,引伸與同伴分離。
履:看清情況小心行走,引伸步步為營。
錯:將金熔成液體用作灑鑄,稱為錯金。
然:燃燒犬隻用作祭祀。
敬:祭師跪坐揮舞法杖,引伸恭敬。
之:離開原地,前往他方。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咎:足踩人頂,引伸殺身之禍。
意思是步步為營,就像熔金成液體用作灑鑄或燃燒犬隻祭祀,以恭敬之心離開原地,前往他方沒有殺身之禍。
唐朝初期名將薛仁貴的故事,可解爻義。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以字行,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人(山西河津市修村),祖籍河東郡汾陰縣(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
河東薛氏為蜀漢蜀郡太守薛永後人,薛永之子薛齊因蜀亡,遷至河東汾陰,薛齊長子薛懿生有三子,分為三房,次子薛雕號「南祖」,薛安都是薛雕四世孫。
薛仁貴出身河東薛氏南祖房,北魏名將薛安都六世孫,曾祖父薛榮是澄城縣公,祖父薛衍是北周御伯中大夫,父親薛軌是隋朝襄城郡贊治(贊治負責文書草擬工作)。
薛軌早逝家道中落,薛仁貴年少時家境貧寒,以種田謀生。
到當地大戶柳家做工,結識河東柳家大小姐柳英環,兩人結婚後住在寒窯。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下令遠征高句麗,將軍張士貴招募士兵。
薛仁貴為求脫貧,準備遷葬祖先墳墓,希望改風水轉運。
薛仁貴妻子說:「才幹出眾的人,也要等到合適時機才能展現出來,如今皇帝親征遼東,招募驍勇將士,這是難得時機,您為何不爭取功名使自己顯達?富貴之後回家,再遷葬也不遲。」
薛仁貴聽從妻子說話,應募從軍。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李世民親征高句麗。
三月,在遼東安地戰場,郎將劉君邛(音窮)被高句麗軍圍困。
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將領人頭,將首級懸掛於馬上。
高句麗軍膽寒撤軍,劉君邛獲救,此役過後,薛仁貴名揚軍中。
同年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境內,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
六月,唐軍至安市城(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句麗莫離支(最高官職)淵蓋蘇文,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二十五萬,依駐蹕山駐紮,抗拒唐軍,李世民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
薛仁貴自恃驍勇善騎射,欲立奇功,穿上異於眾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畫戟,腰間別兩張弓,於萬軍中所向披靡,唐軍大舉跟進,高句麗軍大敗,斬首兩萬餘級。
駐蹕山大戰後,高句麗舉國震驚,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棄城而逃,數百里內斷絕人煙。
唐太宗特意召見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貴,升為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賜馬二匹、絹四十匹、俘虜十人為奴。
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回朝後,提拔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賀魯乘唐太宗新喪,自立為沙缽羅可汗,奪取西州、庭州等地,統一西突厥部眾,與唐朝對抗。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閏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發,大水沖至玄武門,守衛將士盡皆逃散。
薛仁貴冒死登門框向皇宮大呼,警示內宮,唐高宗因此得以避過災難,賜給薛仁貴一匹御馬。
顯慶二年閏月(657年),右屯衛將軍蘇定方進軍西突厥,征討反叛的阿史那賀魯。
顯慶三年(658年),薛仁貴輔助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經略遼東,在貴端城(遼寧渾河一帶),攻破高句麗,斬首三千餘。
阿史那賀魯被唐高宗獻俘於長安太廟,之後獲赦,不久病死於長安。
顯慶四年(659年),薛仁貴、梁建方、契苾何力等,在橫山(遼寧遼陽華表山),與高句麗大將溫沙多門大戰,薛仁貴匹馬當先,射無虛發,大破敵軍。
同月,薛仁貴在石城大戰高句麗軍,高句麗軍中的神箭手,射殺唐軍十餘人,薛仁貴大怒,單騎突擊,生擒神箭手。
十二月,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諸首領,押送東都洛陽,因功升任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龍朔元年(661年),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亡,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
唐高宗詔右屯衞大將軍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鐵勒。
龍朔二年(662年),九姓鐵勒十餘萬人,憑藉天山(蒙古杭愛山)有利地形,阻擊唐軍。
三月,九姓鐵勒驍騎幾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應聲出戰,連發三箭,射死三人,敵軍歸降,薛仁貴恐有後患,坑殺降卒。
薛仁貴繼續北進,生擒九姓鐵勒首領偽葉護三兄弟,九姓鐵勒從此衰落,軍中將士歌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九姓鐵勒有思結、多覽葛等部落,原先屯駐天山,向鄭仁泰大軍請求歸降,鄭仁泰不接受,俘獲有思結等部落家屬賞賜軍士,導致這些部落人怨恨而相繼逃遁。
鄭仁泰選騎兵一萬四千人,披甲馳馬追擊,路上因缺乏糧草,導致「人飢相食」,最終只有七百人返回。
薛仁貴娶鐵勒女子為妾,接受賄賂財物,遭到有司劾奏,唐高宗以功抵過,未加追究。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莫離支泉蓋蘇文死亡。
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泉男生與弟弟泉男建、泉男產不和,泉男建自稱莫離支,發兵討伐泉男生,泉男生派兒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援。
同年六月初七,唐高宗以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領兵救援泉男生,以泉獻誠為右武衛將軍,充當嚮導。
左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前去慰納,泉男建率國人抗拒唐軍,唐高宗以薛仁貴統兵作為後援。
龐同善等抵新城(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夜裏遭到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率領驍勇軍士救援,斬首百餘級,十月,龐同善等抵金山,被高句麗軍擊敗。
形勢危急時,薛仁貴率兵殺到,攔腰截斷敵軍,斬首五萬餘級,乘勝攻剋南蘇、木底、蒼岩,最終成功與泉男生相會。
唐高宗聽聞金山大捷消息後,親自下詔書稱讚薛仁貴。
十一月,薛仁貴乘勝領兵二千,進攻扶餘城(吉林四平),諸將皆認為兵微將寡,恐難取勝,薛仁貴親自帶頭前進。
乾封三年(668年),薛仁貴軍與高句麗軍相遇,薛仁貴斬殺俘獲萬餘人,攻剋扶餘城,高句麗舉國震驚。
薛仁貴一路凱歌,與李勣大軍於高句麗都城平壤城外會師,高句麗歸降,唐朝共獲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萬七千戶口,劃分為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句麗舊地,由魏哲出任安東都護。
總章二年(669年)三月,魏哲死於任上,唐廷命薛仁貴為右威衞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率兵二萬人留守平壤。
薛仁貴移至新城,撫養孤兒,贍養老人,治理盜賊,提拔任用高句麗人才,表彰獎勵品德高尚、行為優異的百姓,高句麗人都非常喜悅,甚至忘卻亡國之痛。
咸亨元年(670年),唐朝為打擊吐蕃和光復吐谷渾,出動五萬大軍護送吐谷渾王回到青海,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總管。
郭待封是名將郭孝恪兒子,曾為鄯城鎮守,不甘心屈居薛仁貴之下,經常違抗薛仁貴節制。
唐軍抵達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薛仁貴率軍先行,至河口遇到吐蕃軍,擊破吐蕃軍,收穫牛羊等萬餘頭,回軍至烏海城,以待郭待封後援。
郭待封傲慢,不聽從薛仁貴快速運糧命令,領糧草輜重等緩緩前行,郭待封軍進至烏海時,遭吐蕃二十餘萬大軍進擊,郭待封軍慘敗,軍糧及輜重都被擄掠一空。
薛仁貴只得退軍,屯駐於大非川,吐蕃派出四十餘萬大軍進攻,唐軍大敗,薛仁貴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得以退軍,吐谷渾自此淪陷,薛仁貴戰敗,廢為平民。
咸亨二年(671年),高句麗餘眾反叛,薛仁貴再度被起用為雞林道總管,經略高句麗故地。
上元年間,薛仁貴在伎伐浦(韓國錦江口),被新羅船兵打敗,發配象州,遇大赦回歸。
開耀元年(681年),唐高宗念及薛仁貴舊功,以薛仁貴為瓜州長史,不久,授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阿史德元珍率軍入侵雲州,薛仁貴奉命征討,大破突厥軍,斬首萬級,獲駝馬牛羊三萬餘頭,取得雲州大捷。
永淳二年(683年3月24日),薛仁貴病逝,享年七十歲,朝廷追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特別製造靈輿,護送遺體歸還故里。
薛仁貴墓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城東北蔭山與橫交界的平山口之北,墓地已無墳蹟可尋,現僅存石坊一座,東向而立。
石坊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579年),由三塊整石建成,兩邊石柱為方形,柱頂各雕石獅一隻,坊額為一條石橫穿石柱,正面鐫刻「重修唐朝名將薛仁貴之墓」。
石坊背面有小楷鐫刻,山東兗州濟寧州嘉祥縣,奉巡兗西道並撫兩院明文知縣王懷德,典史劉熙詔、儒學教諭彭允芳
訓導曲遷梧、張燕翼。
大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歲次丁未夏六月上旬吉日立等字。
石坊西十米處,曾有墓石露出,後被覆埋。
1985年,濟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仁貴故居寒窯,位於河津市城區街道東四公里的修村,坐東向西,長、闊、高均不過三米,寒窯內的土炕、竈(音灶)蹟,為明末清初時重修。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華北交通株式會社(華交公司),以交通調查為名,拍攝大量華北地區資料。
一群日本人來到修村,尋找薛仁貴留下的歷史痕跡,這些日本人來到寒窯後,詳細調查和記錄周圍地貌、風土人情,用相機拍攝破敗的薛仁貴寒窯原貌。
1945年4月,華交公司改稱華北交通團,直接由日本軍部管理。
同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華交公司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