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香港懲教博物館(香港赤柱)

1838年12月31日,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鴉片,林則徐要求英國商船具結,表明不販運鴉片,可到廣東貿易。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反對商船具結,英國商船湯姆士·葛號與皇家薩克遜號同意具結,林則徐允許正常貿易,義律非常不滿。

1839年11月3日,義律下令軍艦窩拉疑號與海阿新號,在穿鼻洋以武力逼兩艘商船折返。
清提督關天培查究期間,窩拉疑號因關天境培的主艦懸掛紅旗,以為對方宣戰,先發制人發炮,響起鴉片戰爭第一炮,穿鼻之戰爆發。

1841年1月20日,琦善與義律擬訂《穿鼻草約》,草約其中一項條款是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4月30日,英國公使義律上尉,委任第26步兵團威廉堅恩上尉為首席總裁判司,撥出一千四百英鎊財政預算,建立香港警隊、興建一座監獄,作為三十二名差人以及文職人員薪金。

8月9日,中環中央監獄設立,是香港第一所監獄,由警務處「提牢廳」(即現時懲教署)管轄,主要收押錢債犯人、等候審判犯人,被判處流放刑,等候安排船期的犯人。

中央監獄設有十二個單獨囚室、一個大囚倉,為減少監獄囚犯數量,大部分華人會以笞刑(即「打籘」)代替收監。

笞刑只用於男性,判刑六星期內執行,一次過完成,規定用八份五吋粗籘或八份三吋幼籘。
打籘數目有規定,年齡十七歲以上,不超過十八籘;十四至十六歲,不得超過十二籘;十四歲或以下,不得超過六籘。
男囚犯除去褲子,用藤條打臀部,執行時要綁緊四肢以免移動,誤打尾龍骨或脊骨。

為免囚犯「無所事事」在監獄內生事,中央監獄引進腳踏轉輪,生事囚犯被罰踏轉輪致筋疲力盡。

1845年至1853年,中央監獄多次擴建,監獄內囚室增加,監獄職員經常要開鎖及上鎖,扭動鎖匙次數頻密,因而被囚犯稱為「扭記」。(「扭記」後來訛傳為「柳記」)

1853年9月20日,香港監獄首條法例制定。
1857年8月25日,英國人薛高出任首任專職監獄長。
1858年,香港發生「毒麵包案」,裕盛辦館麵包店老闆張亞霖與五十多名店員,被囚禁在中央監獄。

1860年《北京條約》,清廷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九龍半島西面的昂船洲島一併割讓與英國。
1862年,中央監獄囚犯數量達到六百五十人。
第五任港督羅便臣新上任,決定在昂船洲東面興建一所新監獄,用於囚禁中央監獄刑期五年及五年以上重刑犯。
港府以保安考慮爲由,遷徙昂船洲上六十多名居民,共賠償港幣3211元。

1863年,中央監獄主管改名為監督,直接由英國政府委派。

中央監獄有人滿之患,當局以港幣5250元,購入引發穿鼻海戰的皇家薩克遜號作爲海上監獄,從中央監獄挑選二百八十名囚犯轉到船上服役。

海上監獄停泊於荔枝角與昂船洲之間海面,犯人日間在昂船洲島上興建新監獄,晚上回船,犯人以駁船往返海上監獄與昂船州,駁船翻沉導致三十六人浸死。

1863年2月,昂船洲監獄落成,可關押一千名囚犯,海上監獄可以容納六百人。
1864年4月21日,百名犯人於昂船洲島上制服職員逃獄。
1868年9月18日,獄吏沙利文在中央監獄被囚犯盧毅安殺死。

1874年9月22日甲戌風災,造成二千餘人死亡,是當時人口近8%,成為香港有記錄至今第三多人死亡的風災。

海上監獄船身相繼吹斷沉沒,船上所有囚犯及監獄官員,無法逃生而全部罹難。
昂船洲監獄倒塌,大部分囚犯被壓在瓦礫中喪生,少數從瓦礫下逃出的囚犯,被颶風捲入大海失蹤,全部囚犯無一倖免,事後在昂船洲沿岸撈取屍體千多具。

1876年,監獄引進限制飲食作為懲罰方法,歐籍囚犯只獲分發水及麵包,中國籍囚犯只得水和米飯,俗稱水飯房。
1879年,監獄管理脫離警察隊,監獄人員調歸首任監獄監督杜老誌管轄。
5月28日,中央監獄首次執行死刑。

1880年,東華醫院獲港督軒尼詩捐助,將昂船洲遇難者屍骸與與其他罹難者,一併合葬在雞籠灣墳場,稱爲「遭風義冢」。
1885年,監獄規則規定死刑必須在監獄內執行。

1894年4月5日,中央監獄最後一次公開執行死刑。
1895年1月29日,中央監獄第一次不公開執行死刑,絞死一名海盜。
1899年,根據新修訂監獄條例,中央監獄更名爲域多利監獄。

1900年4月7日,被判苦工監的囚犯,若未能外出做苦工,要踏「曲軸」代替,每日攪動十二磅重「曲軸」萬多下。
1932年4月19日,荔枝角女子監獄正式啟用。
1937年1月,香港監獄(赤柱監獄)開始運作,位於赤柱東頭灣道九十九號,定位為高度設防監獄,設1559間獨立囚室,監獄醫院有五十七張病床、六間隔離病房,兩間裝有墊料病房,印刷及其他工場、廚房、職員宿舍等。

1937年9月26日,域多利監獄結役,所有囚犯遷往赤柱監獄,赤柱監獄關押囚犯達2215人。

絞刑由中央監獄轉到赤柱監獄H座執行,赤柱監獄有六個「死囚倉」。
按照英國慣例,死刑會在判罪後第三個星期日後的星期二至星期五,早上八時許執行。

赤柱監獄儲物室內長期存放三副棺木,安葬死囚,囚犯處決後,安葬於懲教署管轄的赤柱死囚墳場,由市政事務署記錄墳墓號碼,埋葬後七年「執骨」,再行安葬及編配新號碼。

按照市政條例,屍骨七年後始交由死囚家屬處理,無人處理或認領屍骨,交由市政事務處移送到羅湖沙嶺公眾墳場埋葬。

1938年起,監獄署負責統籌感化服務,監獄獄長改名為監獄署署長。
1939年10月16日,赤柱監獄過份擠逼,域多利監獄重新開放,只接收還押犯人,改名叫域多利還押所。

1941年二戰時期,日軍佔用域多利還押所,囚禁英軍或紀律部門的歐籍人員,大部份監獄建築物於日軍佔領時遭到嚴重破壞。
1943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司理祁禮賓,被日軍指控從事諜報,偷運金錢入赤柱拘留營,同年6月被判入赤柱監獄勞役三個月,8月21日,祁禮賓因營養不良病死赤柱監獄內。

1951年,赤柱監獄絞刑架活板門,開合時發出巨響,當局購置膠墊以減低聲浪。
1953年5月1日,監獄署為長期監禁囚犯提供有系統生產工作,犯人工資計劃開始實施。

監獄內有設備完善工場,由監獄工業組人員管理,勞動種類有製衣、木工、印刷、製鞋、噴漆、家電維修等十多項。

犯人每星期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六小時,每星期發工資,周薪按不同工種和產量而有不同。

1957年,為免在日間執行死刑,引起其他囚犯恐慌,赤柱監獄將行刑時間改為早上六時至七時三十分。
1958年,第一所職員訓練學校成立。
11月17日,蘇瑞波在歌連臣角教導所被殺殉職。
1960年至1961年年度,監獄職員開始不攜槍械。
1962年11月28日清晨五時半,「三狼」在赤柱監獄執行繯首死刑,赤柱監獄內仍有三十四名死囚等候處決。

1965年開始,域多利還押所用作為收押中心,改名為域多利收押所,收押男性犯人,經分類後再轉送到其他院所。
1966年11月16日,赤柱監獄執行最後一次死刑,香港未廢除死刑,只是暫停執行,死囚等候發落。
1945年至1966年11月16日,有一百二十二人於赤柱監獄執行繯首死刑。
1967年,域多利收押所改名域多利羈留中心。

1970年,監獄署訓練囚犯造路牌。
1971年4月12日,鄧寶雲在大欖女懲教所被殺殉職。
1972年11月27日,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正式啟用,為犯人提供精神病治療服務。
1973年4月19日,赤柱監獄囚犯不滿伙食未改善,二千四百人罷食敲擊碗碟。

1976年7月,監獄署開始為犯人提供心理輔導服務。
1977年12月1日,荔枝角收押所啓用,域多利羈留中心用作中度設防監獄,改名域多利監獄。
1978年1月20日,監獄署接管啟德難民營,開始參與管理越南難民工作。

1980年5月1日,大潭峽懲教所正式啟用,專門收容年輕女性罪犯。
1981年,鍾子綸加入監獄署。
1982年2月1日,監獄署正式易名懲教署。
1983年,鍾子綸參加「香港小姐選舉」,同屆有張曼玉、楊雪儀,鍾子綸最終獲得友誼小姐,仍在懲教署任職。
1984年,石壁監獄落成。
1986年,因犯可在監獄內參加香港中學會考。
1988年7月,「囚犯監管試釋計劃」及「釋前就業計劃」,兩項犯人假釋計劃正式生效。

1990年,笞刑正式廢除。
1993年4月,香港正式廢除死刑改判終身監禁,赤柱監獄死囚室與處決室同時拆除。
1996年6月,赤柱及小欖監獄更亭被泥頭車衝撞,赤柱監獄被人潛入,放火焚燒垃圾桶,破壞懲教署人員私家車,有傳事件由張子強策劃。

1996年11月30日,強制性成年犯人監管計劃,「監管釋囚計劃」開始實施。
1997年6月30日,《長期監禁刑罰覆核條例》實施。
1998年1月14日,更生事務科正式成立,統籌及發展犯人更生服務。
3月6日《1998年刑事訴訟程序(修訂)條例》生效,犯案時不足十八歲,被裁定謀殺罪,正在服終身監禁刑罰囚犯,得由終審法院首席法官覆核刑期,行政長官會就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建議,裁定該囚犯可服最短刑期。

同年,最後一所禁閉式難民營關閉後,所有越南羈留犯都被羈留在域多利監獄,等侯遣返。

2000年6月4日,喜靈洲戒毒所發生騷亂。
2001年1月,域多利監獄改裝部份囚倉收容女犯人。
2005年12月24日,域多利監獄停止運作,與舊中央警署與裁判司署共同組建大館博物館。
2006年3月12日,懲教署舉行「域多利監獄結役典禮」,保安局局長李少光主禮。

2010年2月25日,蔴埔坪監獄與塘福中心合併為塘福懲教所。
8月24日,羅湖懲教所啟用,懲教事務高級監督鍾子綸成為第一任主管。
2014年,鍾子綸獲頒懲教事務榮譽獎章。
2015年1月21日,馬坑監獄停止運作,年長在囚人士遷移至大欖懲教所服刑,鍾子綸在懲教署工作三十四年後退休。
2019年11月,警務處處長根據《公安條例》(第245章)第40條,委任一批懲教署人員為特務警察,增加警方人手和力量。

香港懲教博物館,2002年11月1日開幕,樓高兩層,佔地約四百八十平方米,設有十間展覽室、兩間模擬囚室,一座仿域多利亞監獄一比一模擬絞刑台。
博物館內有逾六百件展覽品,頂部有一座模擬監獄瞭望塔,博物館設有副展覽館,介紹懲教及更生計劃,展示在囚人士手工藝品等。

香港懲教博物館

交通:巴士路線6、6X、14、63、73、260、973,專線小巴40號。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