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卦上六:系用徽纆,寘於叢棘,三歲不得,凶。
系:用手接駁絲線,引伸連繫。
用:量米用斗桶,引伸有用。
徽:三股細絲線織成的繩。
纆:兩股黑色絲線織成的繩。
徽纆:用作捆綁俘擄或犯人的繩索,引伸囚禁。
寘(音置):屋內放置寶貝,引伸放置。
於:烏鴉因反哺被稱孝鳥,引伸反饋。
叢:草木聚生。
棘:低矮灌木。
叢棘:荊棘叢生,拘留罪犯的處所,即監獄。
三:算籌,引伸多。
歲:越過地支第十一位的戌,引伸一年。
不:根向下生長,引伸否定。
得:路上拾到貝幣,引伸獲得。
凶:地面下陷,引伸凶險。
意思是被繩捆綁囚禁,放在拘留罪犯的處所,三年都未能獲釋,有凶險。
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懷王的故事,可解爻義。
楚懷王(前355年-前296年),羋姓,熊氏,名槐,戰國時期楚國第三十七位國君,父親為楚威王,兒子是楚頃襄王。
楚國自楚肅王開始,經過近六十年休養生息,楚威王後期,國勢達到頂峯,與先後崛起的齊、秦並列三大強國。
楚國是諸侯中最大,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國家。
楚威王十一年(前329年),楚、秦聯合伐魏,魏以上雒(音洛)賄賂秦國,秦國倒戈,魏國在南陽擊敗楚軍,是為陘山之戰。
楚威王去世,熊槐繼位,史稱楚懷王,楚懷王即位時,正值戰國中期、魏國霸權衰落,多強並起,出現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本義是「南北聯合曰縱,東西聯合為橫」,然後衍生出「合眾弱攻一強為合縱,事一強攻眾弱為連橫」。
戰國末年、秦國獨大,「聯合抗秦為合縱、與秦結盟為連橫」。
楚懷王在位期間,楚國人才濟濟,包括:昭陽、景翠、屈原、召滑、昭魚、昭雎、景鯉、唐蔑、陳軫、杜赫 、吾得、蘇厲。
楚懷王時期有五場大型戰爭,包括:襄陵之戰、五國攻秦之戰、丹陽藍田之戰、滅越之戰、垂沙之戰。
楚懷王六年(前323年),秦、楚、齊舉行齧(音熱)桑會盟。
楚國打着送魏公子高返回魏國旗號,派大司馬昭陽帶兵攻入魏國,在襄陵大破魏國軍隊,是為襄陵之戰,奪取魏國八座城池,一雪陘山之恥。
楚懷王七年(前322年),魏惠王恥於襄陵之敗,魏相張儀提出聯合秦、魏、韓攻打齊、楚兩國,楚、齊聞訊想先攻打魏國,因雍沮勸阻而作罷。
靖郭君田嬰與楚國有舊怨,齊國封他於薛地,楚懷王大怒,想攻打齊國,因公孫閈勸説而作罷。
楚懷王派昭陽見田嬰,提出用數倍地來交換薛地,田嬰不同意。
楚懷王八年(前321年),韓國想用中原之地交換魏國上黨地區,交換土地後,韓、魏會壯大,楚國與趙國陳兵邊境,逼迫韓、魏取消這次交易。
楚懷王十年(前319年),楚國謀劃滅越,在廣陵築城,楚懷王稱張儀「不忠不信」,施壓魏國驅逐張儀,張儀被逐後,公孫衍得到東方各國支持升任魏相。
楚懷王十一年(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舉楚懷王為縱長,東周賜胙(音做)給楚懷王。(賜胙是天子祭祀宗廟、社郊後,分祭肉給羣臣)
這次合縱,楚軍在商於一線與秦交戰,義渠乘機起兵擊敗秦軍。
魏、趙、韓三國出兵函谷關與秦交戰,被秦國擊敗,本戰中魏國受到損失較大,魏使惠施與秦講和,五國紛紛退兵,秦軍乘勝追擊,大勝韓趙聯軍,合縱宣告失敗。
楚懷王十二年(前317年),屈原變法,觸動貴族利益,楚懷王聽信上官大夫讒言,改革最終失敗,只有部份新政仍然推行。
楚懷王十四年(前315年),秦軍在濁澤擊敗韓國,韓王與秦國講和,約定與秦國一起伐楚。
楚懷王用陳軫之計,騙韓王説楚國已出兵救韓,韓王中計,取消與秦國和談。
秦兵再至,楚國沒有履行救韓承諾,韓國難以抵擋秦軍進攻,向秦國求和。
楚懷王十五年(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秦、韓、趙、楚勢力都困在韓國戰場,無法分兵,齊國趁機吞併燕國,震動天下。
楚懷王聯合趙、魏等國伐齊,令到燕國復國,楚懷王許諾向魏國割地六城,確保魏國留在同盟。
秦國以救齊之名出手干預,出兵攻下魏國的曲沃,聯合韓國對魏國進行外交施壓,逼迫魏國退出合縱伐齊聯盟,燕國在兩年後才得以復國。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楚國轉而與齊國結盟,北圍秦在前一年攻下的曲沃、於中地區,扼制秦國向東擴張。
越王無彊發兵攻打齊國,齊王為避免戰禍,寫信勸越王轉而攻打楚國,越王聽從,楚懷王調兵擊退越王軍隊。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秦國繼續離間齊、楚,張儀出使楚國,對楚懷王說,若斷絕與齊國盟約,秦國將六百里商於之地歸還楚國,楚懷王不顧陳軫勸阻,與齊國斷交。
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楚國與齊國斷交後,張儀聲稱只許給楚國六里地,秦、楚關係徹底破裂。
楚懷王決定發兵攻打秦國,陳軫勸楚懷王繼續與秦國議和,一同攻打齊國,楚懷王不聽,發動丹陽之戰。
秦軍魏章在丹陽大破楚軍,斬首八萬,俘虜楚將屈匄,楚國「通侯執珪死者七十餘人」。
魏章率軍向西進攻,與西路向東進攻的甘茂會合,攻取楚國漢中六百里地,設置漢中郡。
楚懷王因漢中失守大怒,召集全國部隊進攻秦國,大軍深入到藍田,距咸陽不到一百五十里,與秦軍激戰,是為藍田之戰。
楚懷王十八年(前311年),楚國與秦國談判,楚懷王要求秦國交出張儀,交換黔中郡。
張儀到楚國後被囚禁,楚懷王本來要殺張儀,張儀賄賂靳尚、鄭袖説情,楚懷王最後釋放張儀,沒有將黔中郡交還秦國,秦、楚兩國達成連橫共識。
楚懷王十九年(前310年),張儀被驅逐出秦國,轉去魏國為相,楚懷王背棄與秦國盟約,逮捕昭雎向齊國示好。
桓臧稱昭雎與張儀有交情,能鞏固楚、魏關係,勸楚懷王釋放昭雎,楚懷王聽從,魏、楚、齊等國合縱局勢又一次形成。
次年,張儀去世。
楚懷王二十一年(前308年),楚國採用「假縱脅秦」策略,在外交上轉變為中立方,試圖通過作勢援助、結交其他合縱國,逼迫秦國割地賄賂楚國,一旦得地,楚國就會保持中立,甚至背叛合縱、與秦國連橫。
秋天,秦國攻打韓國宜陽,是為宜陽之戰,楚懷王想救援韓國,因陳軫反對而作罷,秦武王向楚懷王許諾,楚國保持中立,秦國就會歸還漢中,楚懷王應允。
楚懷王二十二年(前307年),秦、韓戰事膠着,楚國背秦助韓。
楚將景翠發兵作勢援助韓國,楚懷王揚言要攻打給秦國借道的東周,向秦國索要前一年許諾的漢中,秦武王不同意。
秦武王崩,秦昭襄王即位,楚懷王第二次攻打韓國雍氏。
楚軍持續圍攻五個月,雍氏糧草殆盡,韓國向秦國求援,秦宣太后因出身楚國不願救韓。
秦國左丞相甘茂説服秦王救援韓國,楚國退兵。
楚懷王二十三年(前306年),楚國乘越國內亂,聯合齊國進攻越國,佔領越國位於原吳國故地國都,殺死越王無彊,攻下原來吳國浙江全部土地,設江東為郡。
越國因此分崩離析,殘部逃往越國故地,各族子弟們競爭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居住在江南沿海。
楚懷王二十四年(前305年),秦昭襄王賄賂楚國,秦楚聯姻,成為盟國。
楚、秦一起攻打韓國圍綸氏,與秦昭襄王一起長大的向壽,在楚懷王推薦下成為秦國相國,屈原因反對秦楚結盟被放逐漢北。
楚懷王二十五年(前304年),楚王與秦王舉行黃棘之會,秦國將上庸歸還楚國。
楚懷王二十六年(前303年),齊、魏、韓以楚國背叛合縱盟約為由,攻打楚國,楚國用太子熊橫為質,換取秦國援軍,雙方休戰。
楚國以新城為主郡,防備秦國從宜陽進攻,秦、楚兩國關係出現裂痕。
楚懷王二十七年(前302年),在秦國為人質的楚太子熊橫,私鬥中殺死一名秦國大夫,逃回楚國。
楚懷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國與齊國、韓國、魏國聯盟攻打楚國,垂沙之戰殺敗楚將唐眛,奪走重丘。
楚懷王二十九年(前300年),秦國攻打楚國新城,斬首二萬,殺楚將景缺。
楚懷王聽從昭雎建議,派景翠、昭應送太子熊橫入齊國為質,與齊國達成休戰協議。
楚懷王派景鯉、蘇厲入秦和談,用近萬把弓弩、四十萬箭矢、重刃,贖回秦國侵佔的新城。
垂沙之戰,楚國戰敗,主將唐眜被殺,莊蹻率軍叛變引發人民起事,起事隊伍一度攻下楚國國都郢,將楚國領土分割成幾塊,稱為「莊蹻暴郢」,楚國陷入內憂外患局面,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楚懷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國攻佔楚國八座城池及前一年歸還楚國的新城。
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盟,承諾兩國結盟後秦國會歸還楚國失地。
楚懷王擔心赴約會受騙,不赴約又會激怒秦國,屈原此時已被召回,與昭睢勸懷王不要去。
楚懷王小兒子子蘭以不應破壞與秦國邦交為由,勸楚懷王赴約。
楚懷王最終前往武關,秦國在後面伏兵埋伏,關閉武關大門,斷絕楚懷王回國道路,脅持楚懷王到咸陽,要求楚懷王用附屬國禮儀朝見秦王。
秦王逼迫楚懷王割讓巫郡與黔中郡,楚懷王嚴詞拒絕,秦國扣押楚懷王,西周國大臣遊騰勸秦王釋放楚懷王,秦王不聽。
楚懷王被扣留期間,在齊國為質的太子熊橫,答應向齊國割讓下東國五百里地,得以回國繼承王位,是為楚頃襄王,楚頃襄王回國後不願兌現承諾,齊國攻打楚國。
楚頃襄王元年(前298年),秦國未能從楚懷王手中索要到土地,秦昭襄王攻打楚國,斬首五萬,取析地十五城而去。
孟嘗君率齊、魏、韓三國聯軍攻秦,期間施壓秦國釋放楚懷王,秦王不同意。
楚頃襄王二年(前297年),韓、魏聯合攻秦至函谷關,楚懷王趁機逃走。
秦人封鎖通往楚地道路,楚懷王從小道逃到趙境,趙國不敢收留,楚懷王企圖逃往魏國,被秦國追兵捉回。
楚頃襄王三年(前296年),楚懷王被俘擄三年後在秦國病逝。
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屈原寫《思美人》紀念楚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