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居石侯公祠(香港上水)

香港新界侯族,祖先侯霸(前1世紀-37年),字君房,河南郡密縣人(河南省新密市東南)。

秦末楚漢相爭,侯霸祖上侯公,追隨漢高祖劉邦抗拒楚軍,在滎陽鴻溝解劉邦父親劉太公被項羽俘獲之厄,被封為安國君,後世代為官,侯霸是安國君玄孫,第五代傳人。

侯霸族父(曾祖父兄弟孫、同族伯叔父)侯淵,是一名宦官,才智超人。
漢元帝時,幫助有名大宦官石顯領中書省,號稱「大常侍」。

侯霸雖家財千金,卻不在乎家業,嚴肅有威儀,潛心好學,師從九江太守房元,研究《春秋穀梁傳》,做房元的助理講經人。

西漢漢成帝劉驁在位時期,侯霸在族父侯淵推薦下,擔任太子舍人。

公元8年,外戚王莽廢漢孺子劉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新」。

五威司命陳崇久舉薦侯霸給王莽,公元9年,侯霸被任命為南陽郡隨縣縣宰,隨縣遠離京城,疆界曠遠,人煙稀少,靠近江湖,亡命之徒多在此做強盜。

侯霸到任後,派兵全面清剿山賊,隨縣境內秩序得到穩定,侯霸因此升任為執法刺奸,負責監察官員貪腐。

侯霸查問有權有勢的人時,毫無疑忌畏懼,後來升任淮平郡大尹,治理政事很有名聲,王莽敗亡,侯霸修城堅守,最終保住全郡。

更始元年(公元23年),綠林軍擁立劉玄為皇帝,年號更始。
劉玄派使者拿詔書,到淮平郡徵召侯霸入朝,百姓聞訊傾城而出,男女老幼相攜大聲痛哭,手挽手擋住使者的車,有的人橫卧道中,阻止使者的車前行,大家都説:「想請侯霸再留任一年。」

百姓甚至告誡正哺乳的婦女不要生孩子,侯霸走後,孩子將來必難保全,使者擔心侯霸受召入朝,臨淮會發生叛亂,將情況寫成奏章,回報給朝廷。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玄兵敗,劉秀取勝後建立東漢政權,是為漢光武帝。

東漢政權建立不久,整治措施還不健全,朝廷內懂得法令典章的人很少。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漢光武帝召侯霸於壽春相會,任為尚書令,侯霸通曉典章制度,收集遺漏文獻,逐條奏呈前代好的政策法令,對當時有益處的,全部獲得實施。

為醫治戰爭創傷,緩和階級矛盾,繁榮社會經濟,鞏固漢室政權。
漢光武帝聽從侯霸建議,多次發布善政,每年春天頒布赦免罪犯的詔書,一年四季,適應農時,頒布詔令,勸課農桑。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一月初一日,侯霸代替伏湛擔任大司徒,封爵關內侯,在職期間,明察事理,堅持正義,奉公無私。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正月初一日,侯霸去世,漢光武帝親自前去弔唁,追封贈諡侯霸為則鄉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户,兒子侯昱襲封爵位。

臨淮官吏民眾一起為侯霸建廟,四季祭祀,南宋時期,部份族人南遷至廣東番禺縣。

北宋末年(960至1127年),進士侯五郎由番禺縣遷至寶安,此後子孫繁衍,為新界侯族發展奠下根基。

現在新界北區河上鄉、金錢、丙岡,燕岡、孔嶺等村的侯族,均為侯五郎後裔。

侯五郎下傳至明朝十一世祖侯卓峰,在排峰嶺山腳,鄰近雙魚河,水源充足地方,在河道堆泥石,名為「大陂」,在「大陂」建村,名為河上鄉,侯卓峰是河上鄉開基祖。

侯卓峰有六個兒子,由長至由幼分別是:本初、本周、本泰、本祿、本立、本清,除本立、本清,其餘四子及後代皆定居河上鄉。

侯族十七世祖侯居石(1544一1628年),三名兒子騰宵、凌宵、團宵,明朝末年(1368至一1644年),為紀念父親,在上水河上鄉建居石侯公祠。

1688年編的康熙《新安縣志》記載,河上鄉又名「河尚鄉」,共有四村:南邊圍、北邊圍、中心村、松園(即新村)。
1899年,駱克新界報告,河上鄉有二百五十人。

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居石侯公祠進行修繕,正面鼓台與門框均以紅砂岩建造,紅砂岩是傳統用於重要建築物的名貴材料。

祠堂屋脊飾有精緻灰塑,建築物內外的駝峰、簷板、繫樑,雕刻吉祥圖案及民間故事。

居石侯公祠是傳統三進兩院式建築,分前進、前院、中進、後院、後進五部份。

正門入口兩旁有十六字對聯:
門對河洲靚浩浩瀠漩試向淵源報祖德
屏環金鼎望層層聳翠宜勤仰止展孝思

前院兩旁建有廂房,右廂房是廚房,前進為門廳,儀門上有「加官晉爵」四字,平日緊閉遇重大節慶或達官貴人到訪才開門。

儀門高處牌匾,「欽差大臣 文魁 兩廣總督侯文藻」,翻查資料,明、清兩朝無侯氏中人任兩廣總督。

《兗州侯氏文史集成》記載,侯文藻是清末秀才,寫有《勸合族屈死止訟文》。

侯文藻孫兒侯尊武,保定陸軍軍官大學第一期騎兵科二連畢業,在馮玉祥、韓復渠部任營長、團長,上校參謀長、北伐戰爭中陣亡。

中進設有供奉歷代祖先神位的神龕,第一行中央大神主牌是宋始祖侯五郎、開基祖侯卓峯、二世祖侯本初、三世祖侯共王、四世祖侯一德、五世祖侯龍山、六世祖侯北沼及諸公配偶。

左側有「先太祖考理學名儒諱師聖侯公神主」,侯師聖,為北宋理學家程頤學生。
右側有「祖考進士第官登知府樞密院參政事,誥授金紫光祿大夫諱蒙侯公神主」,侯蒙為北宋徽宗年間(1100至1126年),中央朝廷官員。

後進樓高兩層,為「鑊耳」式山牆,「鑊耳」山牆只限於祖先有功名者方可使用,在香港同類建築中罕見。

香港日治時期,後進作學校用途,上層用作課室,下層是老師寢室。

香港光復後,學校停辦,祠堂改作「河溪幼稚園」(1976年停辦)。

1953年,村民在祠堂附近另立「河溪學校」,全盛時期有學生四百多人,為上水區最早的政府津貼小學。(「河溪學校」於九十年代關閉)

居石侯公祠是村民祭祖舉行傳統儀式場所,侯族日常聚會議事的地方。

1987年,居石侯公祠列為認定古蹟。
1992年,居石侯公祠進行修繕工程。

1999年,居石侯公祠列為表列古蹟,獲香港特區政府撥款,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進行全面修復工程,維修及更換已殘損屋面構件、修復木雕及木器,修復屋脊及灰塑、維修牌匾及對聯,粉飾內外牆體等。

2001年6月13日,居石侯公祠復修工程完成,舉行開光典禮。

2003年12月19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第五十三章),憲報公布居石侯公祠列為歷史建築物。

2016年10月28日,居石侯公祠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居石侯公祠

交通:新界區專線小巴51K線,來往河上鄉至上水站。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