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侯族先祖侯霸在朝廷出任尚書,後來因為反對朝廷被皇帝緝拿,由家鄉逃到廣東番禺。
北宋時期,進士侯五郎遷至東莞芳村。
明代初葉,十一世祖侯卓峰南來新界,在沖積三角形洪泛平原一條河上,堆土石立村,稱為河上鄉,又名「大陂(音悲)」,意思是在河道堆土石取得陸地。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租借新界,租約定明:「展界內不可將居民逼令遷移、産業入官」。
英國將1898年前在新界居住的人稱作原居民,原居民可於當地建屋,擁有土地。
「大陂」原居民是地主,並非是香港政府,原居民佔有「大陂」六成五土地。
七十年代前,「大陂」以種植水稻為主,近河上鄉一帶有不少魚塘,設有作為觀賞魚食物的紅蟲及水滋養殖塘。
七十年代後,香港經濟轉型,進口白米供應日趨穩定,香港自產稻米較為昂貴,失去競爭力,水稻耕種逐漸轉型種植蔬菜。
「大陂」南面較為缺水,種植菜心、白菜,芥藍、瓜類、豆類等不需要大量水份蔬菜。
水稻田改種需水量較多的空心菜和西洋菜,還有少量荷花,一度種植馬蹄和慈菇等水生作物,由於經濟效益太低,之後漸漸淘汰。
「大陂」由四百多塊農地連接組成,面積約五十公頃,位於「內后海灣及深圳河集水區」,「重點鳥區」範圍內,臨近米浦及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為林鷸(音聿)、藍喉歌鴝(音渠)等雀鳥,提供重要淡水棲息地,為遷徙中的候鳥提供重要補給。
雙魚河河道未整治及拓寬前,「大陂」因地勢較低,時而因河水上漲,導致滯留的雨水需較長時間才能退卻,形成獨特農業型淡水濕地環境。
「大陂」依地理環境,可以分為淡水濕地及開闊原野兩類,細分為:乾農地、濕農地、荷花池、紅蟲水滋塘、荒地這幾種。
1993年至2012年間,香港觀鳥會在「大陂」,記錄超過二百九十種鳥類,超過香港鳥種一半,其中包括二十種國際瀕危物種。
「大陂」記錄超過十種兩棲類動物,佔全香港42%,是繼鳥類之後第二豐富物種,有十四種哺乳類、十三種爬蟲類,七十四種蝴蝶、二十六種蜻蜓和各類昆蟲,是一個生物物種相當豐富地方。
外籍人士來「大陂」觀鳥時,將這一片長長盆地,稱作「Long Valley」。
九十年代,政府於「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中,研究新界東北的策略性增長潛力。
1994年12月,香港政府發表鐵路發展策略,建議興建「西部走廊鐵路」。
1996年,九廣鐵路於取得九廣西鐵營運權,九廣西鐵第二期建議以高架天橋穿越「大陂」,計劃遭到各環保團體強烈反對。
「大陂」地主指出濕地並非來港雀鳥棲息地,沒有罕有品種雀鳥棲息,歡迎鐵路建高架天橋穿越。
觀島人士及記者拍下大量禽鳥照片向公眾展示,將「Long Valley」譯作「塱原」濕地,稱為香港最完整的農業型淡水濕地。
不少市民開始支持保衛塱原濕地,「塱原濕地」自始取代「大陂」。
香港人大代表鄭耀棠,是「中港關係策略發展研究基金」主席,認為九廣西鐵塱原定線不是理想方案,採用「雙魚河定線」較為理想。
2000年10月16日,環保署否決高架支線計劃。
北區名人簡炳墀與一眾鄉紳地主,大罵環保份子和觀鳥者令到他們見財化水,揚言要趕盡殺絕塱原的雀鳥。
九鐵聘請「風水師」為塱原方案造勢,「風水師」指出,環保團體建議繞道塱原地外圍而走方案,將會破壞沿線村民祖墳風水,對有關村民造成極壞影響,結論是維持現有路線方案,對有關村民來說最為有利。
2001年8月25日,侯卓峰祖物業管理委員會,寫信給行政長官董建華,不滿「大陂」被稱為「塱原濕㆞」,聲稱「塱原濕㆞」無歷史根據,純屬虛構。
要求政府以開明、負責任態度,與「大陂」土㆞業權㆟洽商,作出合理收購,將有關土㆞轉作政府用㆞,由政府以公眾資金,保育公眾自然資源。
2004年11月,香港政府公布自然保育政策,列出塱原等十二個需優先保護地點,但不是用法律而是以資助形式,鼓勵地主與保育團體合作,達到保育效果。
長春社與香港觀鳥會,獲得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會撥款資助,2005年展開「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與當地農民、地主合作保育塱原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推動環境教育。
當中包括與當地農民合作種植稻米等作物,早年極度瀕危的「禾花雀」,在作為補給和棲息地的稻米田上出沒。
2007年,《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建議進行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洪水橋新發展區發展計劃。
特首曾蔭權《2007至08年施政報告》表示,上述新發展區發展計劃列為十大基建項目之一。
2008年6月,土木工程拓展署聯同規劃署,聘顧問展開研究。
長春社與香港觀鳥會,表達塱原濕地應用五個原則營運,包括:
(一)塱原在成為自然生態公園前或後,都不能有任何生態上的破壞或惡化。
(二)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必須維持現有高度多樣化農地環境。
(三)顧及和保障塱原農民的生計。
(四)實施生態友善農地管理方法。
(五)控制遊客人數,不應以大眾旅遊作招徠。
2009年尾,第二階段公眾參與階段,古洞北與粉嶺北村民反對計劃。
政府指發展是為解決住屋問題及經濟發展需要,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是主要土地供應來源,可提供53800個住宅單位,其中23100個為公屋單位,可望於2022年陸續落成,當局會在區內物色土地興建居屋,實施「港人港地」政策。
新發展區配合區域發展與珠三角融合,預留土地作特殊工業及優勢產業,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
上水鄉委會主席侯志強表示,只要有合理賠償,發展沒有問題,「你畀夠錢我,祠堂都可以畀咗你」。
反對者指此計劃將農地改為住宅或商業用地,扼殺本地農業發展和香港自給自足能力。
有指政府致力發展新界東北,是為安置因「雙非」問題而新增的人口,方便他們往來內地及香港,計劃被質疑是興建「雙非富豪城」、「深圳富豪後花園」。
塱原濕地一帶農田,業權來自金錢村、燕崗村、河上鄉、松柏朗、上水圍、大頭嶺村,大部分土地屬於祖堂地,地政總署一直列為農地。
粗略估計面積約四百萬至五百萬平方呎,若以農地收購價計算,涉及金額三億至四億元。
上水鄉事委員會總務,燕崗村代表侯慶全、上水鄉事委員會秘書鄧人銘、河上鄉村代表侯偉炘(音因),不滿政府將塱原規劃為自然保育區,私人土地發展受限制,變相強搶民產。
2010年1月17日,數十名村民堵塞塱原濕地各出入口,「勸喻」遊人及觀鳥人士勿進入,以示抗議。
2012年9月2日,有團體於政府總部舉行活動,反對發展計劃,有網民發起「一人一信」,要求政府撤銷整個規劃方案。
隨着市民對梁振英政府不信任加深,反國教集會結束後,光復上水站運動再次帶出新界東北規劃問題,行政長官梁振英希望公眾不要將事件政治化。
2013年7月,香港政府計劃收購塱原,期待塱原能夠受到更多妥善保護。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由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主理,他被質疑在發展區內擁有土地,藉發展獲利,涉嫌利益衝突,不少人要求陳茂波下台。
2013年7月中,藝人任達華,在他有份執導《迷離夜》電影,謝票場發言時提及不希望政府發展新界東北。
任達華認為政府仍有大量荒地可供發展,不應短視鏟平東北這一大片「淨土」,「點解要滅咗人哋條村呢?」
2014年6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前期撥款申請。
財委會主席吳亮星為配合政府盡快通過撥款,多次公然違反議事規則,引來部分立法會議員以不同形式「拉布」,企圖令財委會無法表決議案。
6月27日,撥款申請獲通過。
現時計劃,新界東北發展區帶來787公頃土地扣除綠化帶後,實質發展土地有533公頃。
政府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將塱原濕地劃作佔地37公頃的自然生態公園,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資料,「發展塱原自然生態公園」項目,合約總價為3.24億元,由承建商生興與豐利聯營負責。
2019年12月,工程展開,生態公園日後將分為三個區域,包括「生態區」、「農業區」、「訪客區」,預料可如期於2023年完工。
生態公園會濃縮濕地生態環境,工程完成後,會聯絡原在塱原耕種的農夫,優先安排他們於塱原耕種。
施工期間,濕地遭到「粗暴」破壞。
2021年,當局清理雜草及建新水道等工程,令濕地一度乾涸,部份田壆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