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大過上六 范蠡 長頸鳥喙兔死狗烹

大過上六:過涉滅頂,凶,無咎。

過:將四通八達道路弄得支離破碎,引伸過錯。
涉:人步行過河,本義是涉水。
滅:被水湮沒,引伸滅亡。
頂:頭顱最高位置,引伸頂部。

凶:地面下陷,引伸危險。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咎:足踩人頂,引伸殺身之禍。

意思是涉水出錯導致滅頂之災,危險但沒有殺身之禍。

春秋時期的范蠡(音禮),可解爻義。

范蠡(前536年10月22日-前448年),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人(河南南陽淅川縣大石橋鄉至寺灣鎮),字少伯,又名鴟(音次)夷子皮、陶朱公,早年居楚時,尚未出仕,人稱范伯。

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楚平王即位,任用奸臣費無忌,向秦哀公求女來當太子建妻子。
秦哀公女兒到了楚國,楚平王奪取媳婦為妻,打算殺太子建,太子建出奔。
楚平王殺害支持太子建的大臣伍奢、伍尚父子,伍奢另一兒子伍子胥投奔吳國。

范蠡出身貧賤,博學多才、文武雙全。
前516年,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加上伍子胥一家的悲慘遭遇,范蠡認為楚國已無希望,不宜久留。

前511年,范蠡邀文種一起投奔越國,范蠡被拜為上大夫、相國,輔佐越王勾踐。

范蠡在軍事上有獨特見解,認為要取得戰爭勝利,必須搞好戰備物資。

採取先發制人戰術必須堅定不動搖,行動迅速,速戰速決。

後發制人則要謹慎周密,敵人靠近時,可以示弱引誘敵人後出奇制勝。

敵人距離較遠時,要以強大氣勢震懾敵人,靈活運用主客矛盾來贏得戰爭。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闔閭率伍子胥大舉伐楚,佔領楚國都城郢,史稱柏舉之戰,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

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在檇李(浙江嘉興)之戰中大敗,吳王闔閭被擊中腳趾,受到感染性命垂危,彌留時對兒子夫差說:「一定要消滅越國!」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國演練士兵,準備向越國報仇,越王勾踐打算先發制人。

范蠡力諫說,萬事萬物都有自然規律,就像日月更替,月圓月缺一樣,要按照規律辦事,遵守天地間自然法則,這樣才能達到戰爭目的。

范蠡反對越王勾踐先行出兵,勾踐不納,與吳國在夫椒(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勾踐大敗,僅剩五千兵卒,被圍會稽山。

范蠡勸勾踐暫時投降吳國,勾踐同意,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抗越」主張。

前493年,勾踐、范蠡君臣入吳為奴三年,夫差勸范蠡離開勾踐,改為效力吳國。

范蠡説:「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號,用兵與大王相持,至令獲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願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願也!」
范蠡深深地感動夫差,對勾踐動了惻隱之心。

前490年,勾踐、范蠡君臣離吳返越,勾踐臥薪嘗膽,發誓滅吳。

范蠡建議勾踐勸農桑,務積穀,不亂民功,不逆天時,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羣臣,下義百姓。

范蠡在苧(音柱)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西施獻身吳王,與越國裏應外合。

前486年,勾踐想起兵伐吳,范蠡勸阻,前484年,吳再次伐齊,佔於艾陵,勾踐又想伐吳,范蠡說時機還未到。

伍子胥眼見吳國末日將至,夫差仍不肯「聯齊抗越」,將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

伯嚭乘機進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夫差贈伍子胥劍賜自盡,伍子胥憤恨自刎,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雙眼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着越國軍隊滅亡吳國。
吳王夫差極怒,把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包裹,拋棄於錢塘江,被稱作「鴟夷浮江」。

前482年,吳王於黃池會諸侯,吳國精兵從王,獨老弱與太子留守。
勾踐問是否可趁機伐吳,范蠡說可以,越軍大敗吳軍,吳國太子被殺,吳王在黃池成為盟主,軍力強大,越國難以匹敵,雙方議和。

前473年年底,吳軍全線崩潰,夫差逃到姑蘇臺上固守,派出使者向勾踐乞和。
勾踐動搖,范蠡陳述利弊,勾踐最終不接受求和,夫差認為愧對伍子胥,蒙面自殺。

范蠡與文種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成就霸業,被封為上將軍。

范蠡認為越王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前468年,范蠡離開越國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來自伍子胥的「鴟夷浮江」),與妻子黃氏、官氏、兒子在海邊結廬而居。

范蠡寫信給文種説:「飛鳥射殺完了,好的弓箭就會被收起來,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獵狗就會被煮掉,越王為人陰險,工於心計,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為甚麼還不快離開呢?」
(成語「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長頸鳥喙(音悔)」由此而來)

文種在收到信後稱病不上朝,最終未逃脫被賜死命運。

范蠡將行軍布陣方式改用於務農經商,「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戮力墾荒耕作,營副業經商,沒幾年,積累數千萬家產,范蠡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賢明能幹受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

范蠡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徵兆。」

三年後,范蠡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范蠡一身布衣,第三次遷徙宋國陶丘(山東菏澤定陶區南)。
陶丘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居於「天下之中」,是最佳經商之地。

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沒幾年,經商積資成巨富,范蠡自號陶朱公,意思是在陶丘赤心一片的人。

范蠡在魯西陶丘寫的《養魚經》,總結養鯉致富經驗,是全世界最早養魚專著。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范蠡在陶丘居住時,二兒子殺了人,被楚國關押起來了,范蠡説:「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俗話説富貴人家兒子不能他死在刑場上。」

讓小兒子帶着黃金千綴裝在一條麻袋,放在一輛牛車上拉往楚國,小兒子即將出發,范蠡大兒子堅決要去,范蠡不聽。
大兒子説:「長子是一切家務總管,我的弟弟犯了罪,您不讓我去搭救,讓小弟去搭救,這説明我是沒有出息。」,大兒子揚言自殺。

范蠡的妻子説:「派老三去,未必能救活老二的命,反而先讓老大白白地死了,何苦來呢?」

范蠡只得派老大去,寫了一封信讓老大交給自己的好友莊先生,囑咐老大説:「你一到楚國就送千金給莊先生,聽憑他隨意處置,不要和他發生任何爭執。」

大兒子額外多帶了幾百兩金子,到了楚國,找到莊先生家,莊先生住在靠近城牆的地方,房舍四周長滿了荒草,家境非常貧困。

大兒子向莊先生呈上書信,送交千金,莊先生説:「你趕緊回去,不要在這裏停留!一旦你的弟弟被放出來,你們也不要問他是怎麼出來的。」

莊先生沒想過要范蠡的錢,看在交情份上,游說楚王大赦天下,楚王同意,等候時機宣布。

大兒子離開了莊先生的家,在楚都留下來,用帶來的那另外幾百兩金子賄賂楚王親信。

楚王親信知道楚王即將大赦天下,對大兒子說,一切包在他們身上。

大兒子以為賄賂成功,回頭向莊先生索回黃金,莊先生交回黃金,大兒子滿懷高興離開。

莊先生對楚王說,范蠡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派大兒子賄賂楚王親信,藉大赦天下令二兒子逃出生天。

楚王查明事情屬實,將二兒子處決後才大赦天下,大兒子只能將弟弟屍體運返家鄉。

范蠡笑着説:「我早就料到有這個結果,大兒子從小跟我一起操勞,捨不得錢財,老三一生下來所見的都是我的富貴,隨便揮霍,從不吝惜。當初我讓他去,是因為他捨得花錢,老大不能,最後把他二弟性命斷送,這是定數,不必再難過,我早就等着老二的屍體回來。」

前448年,范蠡卒,時年八十八歲。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廟。
追封為古今六十四名將(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宋朝時期,配享武廟。

陶丘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是中國道德經商鼻祖,范蠡以陶丘為天下之中,改名為定陶。

世人譽范蠡:「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生意人供奉范蠡的塑像,稱為財神,不少人冒范蠡之名,杜撰經商之法。

2002年2月,京滬高速公路修到江蘇無錫東北鴻山鎮,工人發現吳越時期鴻山墓群七座,出土的國寶級文物多達上萬件,青銅國寶數不勝數,是目前僅次於紹興越王墓的越國第二大墓。

鴻山墓群最大一處有可能是范蠡墓,墓內其中三片竹簡,二十一個字記載:「蠡與施潛通,三年始達吳,以語兒亭為質,施不得不勉。」

意思是范蠡與西施私通,調教西施歌舞三年,最終去到吳國,以西施剛懂說話的兒子亭為人質,逼迫她去侍奉吳王夫差。

清代《豆棚閒話》記載,越國滅吳國後,范蠡將西施推落水中,令她溺斃。

范蠡祠共有四處,包括:浙江諸暨,山東肥城、浙江德清、湖南沅江市赤山島。

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內湖,是民國時無錫人根據范蠡與西施的傳説改名,面積7.2平方公里,環湖一周約21公里,相當於杭州西湖1.3倍。

1934年,無錫民族工商業家榮德生六十壽辰,以壽資辦慈善事業,造寶界橋,橋長375米,六十孔。

1993年,榮德生之孫即榮毅仁之子榮智健,捐資造新的寶界橋,新橋二十一跨,長390.7米,寬18.5米,新老兩橋,稱「寶界雙虹」。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