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香港鐵路博物館(大埔)

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鄧師孟父親被海寇綁架,鄧師孟以身贖父,待父親離開後便投海自盡,鄧氏稱鄧師孟為孝子。
明萬曆乙未年(1595年),在「邑五都大步側」興建鄧孝子祠。

康熙十一年(1672年),鄧祥、鄧天章兩人,向新安縣申請在鄧孝子祠旁邊立墟,所得收入用作鄧孝子祠經費,獲准成立,名為大步頭墟,嘉慶年間稱大步墟,光緒初年改稱大埔墟。

大埔周邊一帶村民到來買賣,大埔墟成為區內由鄧氏壟斷的經濟中心。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新安縣衙門在鄧孝子祠內立《大埔示諭》碑,禁止外姓在墟內建舖。
同年卻准許泰亨的文湛泉與另外六個鄉約,在大埔墟對岸建墟市。

大埔七約合共六十九條村,大部分為客家村,包括:泰亨約、翕和約、林村約、集和約、汀角約、樟樹灘約、粉嶺圍彭氏的粉嶺約,他們組成鄉村聯盟籌建太和市,抗衡鄧族壟斷的大埔墟。

七月初八日,太和市正式啟市,墟期為農曆三、六、九日。
為解決食水問題,大埔七約鄉眾開鑿一口水井,鄉民視為風水井,立祀井神。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向清政府租下九龍半島北部與新界等地,與清政府協議,興建連結九龍至廣州鐵道,滿足彼此之間客貨運需求,經協商後確立這條鐵道分為華段與英段,由清、英雙方各自興建。

5月,怡和公司與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合資組成中英銀公司,取得建造從廣州至香港鐵路特許權。
英段鐵路為單軌,但預留位置日後舖設雙軌,建造成本每英里約七萬五千英鎊,是世界上最昂貴鐵路之一。

一組英國工程人員研究後,提出兩條可行路線連接九龍與邊界,一為開闢一條長約2.4公里筆架山隧道,沿吐露港海岸北上。
另一條沿新界西面經青山灣北上,此方案須開鑿數個較短隧道。

1905年,立法局通過鐵路興建方案,由九龍尖沙咀經過新界的行政中心大埔,前往中英邊界羅湖,與華段連接。

1906年,吐露港海岸北上方案獲得接納,全線長35.4公里,由工務局負責建築。
1907年,中英銀公司發行面額一百英鎊債券,為建造廣九鐵路 (華段) 籌集資金。

1907年,滿清政府邀得中國鐵路專家詹天佑,成爲華段總工程師。
深圳至廣州大沙頭工程開始,全長143.2公里,建造成本為每英里一萬二千五百英鎊。

英段鐵路最初軌距為0.61米,全線工程完成後不久,為與內地接軌,改用1.435米軌距標準路軌。

筆架山隧道是亞洲規模最龐大工程,沿線尚有四條較短隧道,建設不少橋樑與基堤,由於施工環境惡劣,工程期間有超過五十名工人死於隧道內。

1910年10月1日下午三時,九廣鐵路英段在尖沙咀舉行開通慶典,署理港督梅軒利爵士,兩廣總督魏瀚主禮。

10月15日,九廣鐵路英段完工通車,全部建築費達一百三十萬英鎊,啓用儀式原由兩廣總督與香港總督在羅湖主持,中方最後決定派出次一級官員,英方最後也只派出香港輔政司主持啓用儀式。
署理港督梅軒利及夫人,其後到場視察剛通車的九廣鐵路。

九龍火車總站選址爭議尚未有定案,九龍總站只是一個臨時由貨倉改建成的火車站。
九廣鐵路英段有五個正式車站:油麻地站、沙田站、大埔站、大埔墟旗站、粉嶺站。

九廣鐵路英段是單線區間行車,雙線入單線或單線入雙線,要用人手以轉轍器轉換路軌,大埔墟旗站(號誌站),用作調度列車。

大埔滘設有碼頭,是新界東北多個離島與西貢半島北部交通樞紐,大埔站設在大埔滘,方便水陸運輸。

為方便沙頭角與大鵬灣一帶居民,大埔理民府建議政府,利用0.61米路軌物料,於粉嶺車站旁修築支線連接沙頭角,全長11.67公里。
1911年4月,政府同意興建沙頭角支線,屬於客貨兩用輕便鐵道,軌距0.61米。

10月5日,港穗直通車正式投入服務,通車初期,每天開出兩班,行車時間約四個多小時,座位分爲頭等及二等,票價分別爲5.4銀元及2.7銀元。

1912年4月1日,沙頭角支線通車,全長不足十二公里,用人力推動,耗時五十分鐘,共有五個車站,包括:粉嶺、洪嶺、禾坑、石涌凹、沙頭角,全程行車時間約五十五分鐘。

1913年,大埔墟旗站改建為完備的大埔墟站,採用中國廟宇金字頂風格建築。
太和市因車站名稱改為大埔墟,大埔墟改稱為大埔舊墟,大埔墟佔火車站地利,成為貨物集散地,生意很快超越大埔舊墟。

為免與大埔墟站混淆,大埔站正名為大埔滘站,大埔因此有兩個火車站。

爲方便使用上水高爾夫球場的乘客,九廣鐵路在上水增設停車點。

1914年3月1日,尖沙嘴總站工程展開。
1916年3月28日完成開放。
1921年,何文田增設停車點,尖沙嘴鐘樓完成投入服務。

1924年,九廣鐵路引進兩輛窄軌蒸汽機關車。
1927年,窄軌蒸汽機關車,在星期日為打哥爾夫球人士提供接送服務。

1928年4月1日,沙頭角支線廢線,蒸汽機關車賣給菲律賓,用作糖鐵牽引機關車。

1930年,第一次國共內戰,九廣鐵路直通車中斷運作。

1931年,一所大型賭場在深圳開業,火車載客量因而大增。
1935年11月16日,大圍車公廟增設試驗停車點。
1936年9月1日,賭場關閉,火車收入大減。
10月1日,車公廟站停用。

1936年,「大埔淑女」號豪華客車,開始接載乘客來往九龍與廣州之間。

1937年,「廣州淑女」號投入服務。
7月,中國爆發抗日戰爭。
8月,位於新界多段路軌被颱風破壞。
8月18日,中方緊急建成一條九英里鐵路支線,連上廣漢線與九鐵,從香港快速運送主要戰爭物資往內地,九鐵貨運收入因而增加。九廣鐵路經紅磡必嘉街駁通黃埔船塢。

1939年2月21日,日本戰機轟炸羅湖車站,九廣鐵路中港兩地交通中斷。

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始進攻香港,九廣鐵路英段用作運送軍用物資。

英方其後炸燬九廣鐵路設施,阻礙日軍前進。
12月8日,位於大埔的路軌及羅湖橋被炸毀。
12月13日,日軍佔領九龍半島前數天,日軍俯衝式轟炸機多次轟炸尖沙嘴火車站,鐘樓以及車站設施損毀。
12月25日香港淪陷。

1943年,日軍完成修理整段九廣鐵路,重新復辦來往香港至廣州直通車,大部份原屬九廣鐵路英段的列車和設備,被運到中國大陸使用,香港重光時,只剩下兩部機車和幾個車卡。

英國戰爭部將十二架軍用蒸汽機車,贈與九廣鐵路,鐵路服務得以盡快恢復。

1944年,政府在粉嶺至和合石墳場建築支線,由市區運送屍體到和合石墳場安葬,這條支線在清明節提供往和合石火車服務。(鐵路電氣化後,和合石支線拆毀。)

1949年10月14日,港穗直通客車基於政治原因中止,羅湖成為英段終點站。

政府決定以柴油機車取代老化的蒸汽火車頭,1954年開始,九廣鐵路公司,引進五輛由美國EMD授權,澳洲生產的G12型柴電機關車(編號51-55),行駛紅磡至羅湖間的九廣鐵路英段。

1955年9月5日,51號及52號新柴油電力機車,分別命名為「亞歷山大爵士」及「慕蓮夫人」,是香港首個以人名命名的火車頭,象徵九廣鐵路正式邁入無煙化。

1961年3月28日,九龍總站正式落成啟用(香港文化中心),8月,最後一輛蒸氣機車被柴油機車淘汰,九廣鐵路其後繼續購入柴油機車。

1963年,沙田馬料水興建中文大學,大學海邊另設馬料水碼頭,設立馬料水站(大學站),大埔滘站停用改為中大職員宿舍,大埔滘碼頭被馬料水碼頭取代後停用。

1974年,九廣鐵路鋪設雙軌工程展開。
1975年5月,紅磡總站由英女皇揭幕。
11月31日,紅磡站替代尖沙咀站成為九龍總站,雙軌鐵路鋪通筆架山隧道,接駁九龍塘與大圍。

1976年,雙軌鐵路舖至大埔墟。
1978年,全線鐵路雙軌電氣化,現代化工程計劃開始。

1979年4月4日,港穗直通車再次恢復,八十年代使用作牽引直通客車的機車,包括:東風號、ND4、東風三型、東風四型等。

1981年4月24日,舊筆架山火車隧道關閉。
4月26日,新筆架山火車隧道開放。

1982年12月24日,九廣鐵路公司依據九廣鐵路公司條例,由政府部門轉為公營機構,耗資達三十五億元電氣化。

1983年5月2日,大埔墟站以南新車站落成,沒命名為大埔站,沿用大埔墟站,不過,坊間仍稱為大埔站。

7月16日,全線電氣化列車服務展開,柴油機車客運服務同時停止。
7月23日,行走九龍站與上水站之間,舉辦「最後柴油機車旅程」。

原來的大埔墟站中式建築與一段路軌保留,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翌年改為鐵路博物館,位於大埔墟安富道,是區域市政局轄區內首間專題露天博物館,面積六千五百平方米。

博物館內有六輛舊型客車、兩輛工程車,柴電機關車各一輛。

具有金字頂造型傳統中式建築的舊大埔墟站房,瓦片屋脊上是古式畫風壁畫,各式吉祥泥塑,入口旁有一部手搖四輪車。

博物館展示九廣鐵路使用的各種設備,包括電氣路牌、各式車票等,保存大埔墟站的票房,介紹九廣鐵路歷史。

博物館內兩棵細葉榕列入古樹名木,鑲在地上的「往深圳」石牌,深圳英文為郵政式拼音「Shum Chun」,而非普通話拼音「Shenzhen」。

1986年12月20日,區域市政局主席張人龍、九廣鐵路公司主席霍士傑、區域市政總署署長孫明揚等主持博物館開幕,12月21日開放予市民免費參觀。

1989年5月9日,鄰近大埔舊墟的太和站啟用,大埔回復有兩個火車站。

1996年,九廣鐵路英段正式改名為九廣東鐵。
1997年,編號51號的蒸汽機關車,「亞歷山大爵士號」退役,閒置在紅磡貨場。
2004年修復後,回送至香港鐵路博物館。

2005年,四輛G12型機關車陸續除役,售與澳洲的鐵路公司,在澳洲阿德雷德服役。

2007年,地鐵公司與九廣鐵路公司兩鐵合併,成立香港鐵路公司。

2010年,新增香港地鐵簡史,展出一系列文物和歷史圖片。

2016年,博物館參觀人數超過二十四萬。
2017年,政府斥資一千五百萬,修復與更新博物館展品。

313號蒸汽火車,車卡長近二十米,產自黃埔船塢,轉向架來自英國,1921至1959年期間服役。

2017至2019年間,文物修復辦事處耗資六百萬元完成修復。
2020年5月㡳,由位於長沙灣的政府船塢運往博物館展出,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