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大過九四 太史慈 所志未從奈何要死

大過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棟:砍伐樹幹向東位置,取得木材。
隆:地層變動,下陷或升高發出巨響。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有:手持肉,表示持有、擁有。
它:粗身有花紋,卵胎生的蚺蛇,引伸有力量。

吝:口腔上顎紋身,引伸不會輕易向人展示。

意思是砍伐木材發出巨響象徵吉祥,擁有如蚺蛇的強大能力,不會輕易示人。

東漢末年名將太史慈的故事,可解爻義。

太史慈(166年—206年),複姓太史,名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山東龍口東黃城集)。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184.8公分),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是個神射手。
自少十分好學,後擔任本郡奏曹史(主奏議事)。

東萊郡府與青州州府之間時有爭執,有司(掌刑賞官吏)傾向接納青州的結案奏章。

中平四年(187年),太史慈時年二十一歲,持結案奏章,日夜兼程取道,較州吏先抵達洛陽,在公車門前等候,州吏到達時,假稱為州吏檢查奏章有否出錯。用刀將奏章毀壞。

奏章被毀及毀壞奏章都是死罪,太史慈勸州吏一齊出逃,出城後,太史慈折返城內通傳郡章,完成使命。

太史慈因此知名於世,亦因此被青州仇視,為免受到無妄之災,避居遼東,與在遼東的同鄉劉政結成好友。

邴原年輕時與割席斷義的管寧齊名,兩人都以節操高尚著稱於世,州府下令徵召他們出任官職,兩人都不願為貪圖榮華富貴去做官。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邴原將家屬安置在北海城內,自己避進鬱洲山中。

初平二年(191年),北海國相孔融推舉邴原為有道。
(有道是察舉制中的特舉科目)
(國相是介於州、縣之間,中級行政區郡最高行政長官)

遼東太守公孫度對劉政有成見,遣部屬抓劉政,劉政不在,公孫度將劉政家人收監,下達通緝劉政。

劉政走投無路,跑到邴原家,邴原收留劉政個多月,將劉政託付於太史慈,兩人離開後,邴原勸說公孫度釋放劉政家人。

初平三年(192年),孔融聞知此事,認為太史慈有義氣,數次遣人照顧太史慈母親,奉送贈禮致意。

初平四年(193年),孔融出兵屯駐在都昌(山東省昌邑市),被黃巾軍將領管亥圍困,形勢萬分危急。

太史慈從遼東返家,母親對他説:「雖然你和孔北海未嘗相見,你出行後,北海對我贍恤殷勤,比故人舊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如今為賊圍困,你應該赴身襄助。」

太史慈留家三日後,獨自徑往都昌,當時賊圍尚未太密,太史慈乘夜衝入重圍見孔融,要求出兵討賊,孔融不聽,一心等待外援,外援未至,圍城的賊日漸逼近。

孔融想向平原相劉備求援,城中無人願意冒險殺出重圍,太史慈自動請纓。
孔融說:「現今賊圍甚密,眾人皆説難以突圍,你雖有壯志,但這始終是太艱難事罷?」

太史慈答道:「昔日府君傾意照料家母,家母感戴府君恩遇,方才遣我襄助府君,這是因為我有可取之處,必能有益於府君,如今眾人説不可突圍,若我也説不可,這豈是府君愛顧情誼和家母遣我之本意呢?情勢已急,希望府君不要懷疑。」
孔融同意太史慈的求援方案。

天明後,太史慈帶上箭囊攝弓上馬,兩名隨從各拿一個箭靶,開門直出城門。

外圍下的賊眾十分驚駭,兵馬互出防備,太史慈引馬來至城壕邊,插好箭靶,練習射箭,射完箭後,返回城內。

明晨亦復如此,外圍賊眾或有站起戒備,或有躺卧不顧,太史慈再置好箭靶,習射完畢,再入門回城。

明晨又再復出,賊眾再沒有站起戒備,太史慈快馬加鞭衝出重圍,賊眾打算攔截時,太史慈回顧取弓箭射殺數人,無人再敢去追趕。

太史慈抵達平原,向劉備求救,劉備開心地說:「想不到大名鼎鼎的孔北海,也知道我劉備啊!」
即時派遣精兵三千人隨太史慈返都昌,賊眾散走,孔融解困,對太史慈説道:「你真是我的少友啊。」
太史慈母親説:「慶幸你可報答孔北海!」

揚州刺史劉繇與太史慈同郡,興平二年(195年),太史慈離開遼東回來,渡江到曲阿相視劉繇,還未去到,孫策已攻至東阿。

有人勸劉繇任用太史慈為大將,以拒孫策,劉繇卻説:「我若用子義,許劭必會笑我不識用人。」
(許劭與堂兄許靖,每個月初一都會舉辦月旦評,品評人物)

劉繇只令太史慈偵視軍情,太史慈與一騎小卒,在神亭遇上孫策,孫策共有十三從騎,皆是黃蓋、韓當、宋謙等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懼上前與孫策對戰。

孫策刺下太史慈的馬,攬得太史慈項上手戟,太史慈亦得到孫策兜鍪(音謀,頭盔),直至兩家軍隊並至神亭,兩人才罷戰。

袁術派遣秘密使者,將印綬帶給丹陽宗帥祖郎等人,要祖郎去煽動山越人,共同打擊孫策。

劉繇戰敗,太史慈守護逃奔豫章,遁走蕪湖,逃入山中,稱為丹楊太守。

孫策平定宣城以東一帶,涇縣以西有六縣尚未平服。

太史慈進駐涇縣,大受山越人擁護,孫策親自率軍,在陵陽生擒祖郎,任命他為門下賊曹。

孫策親自攻討涇縣,太史慈頑強抵抗,最後仍被俘虜。

孫策見太史慈,為他解縛,握手説:「尚記得神亭一戰嗎?如果卿當時將我生獲,你會怎樣處置我?」
太史慈説:「不可知也。」
孫策大笑道:「今後之路,我當與卿共闖。」
拜太史慈為門下督,還吳後授以兵權,拜折衝中郎將。

劉繇後來喪於豫章,部下士眾萬餘人無人可附,孫策命太史慈前往安撫兵眾,左右皆説:「太史慈北去必不還了。」

孫策深具信心地説:「子義他捨棄了我,還可以投奔誰呢?」
替太史慈餞行送別至昌門,臨行把着太史慈的手腕問:「何時回來?」
太史慈答道:「不過六十日。」
孫策説:「龍要高飛騰空,必先階其尺木。」

太史慈果然如期而返,孫策大軍返回時,祖郎與太史慈俱在前面開道,所有人都認為這是非常大的榮耀。

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度於艾、西安諸縣作寇,孫策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縣,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督諸將共拒劉磐,劉磐自此絕跡不再為寇。

太史慈與孫策討伐平麻、保二兩屯的麻保賊,一賊於屯裏城樓上毀罵孫策軍。
以手挽着樓棼(城樓上的柱子),太史慈射箭貫穿賊人手腕,牢牢釘在樓棼上,圍外萬人無不稱善。(成語「貫手着棼」由此而來)

曹操聞太史慈威名,寄了一封書信給太史慈,以篋封好,內無多物,放了少量當歸,暗喻太史慈應當向他投誠,太史慈沒有理會。

孫權後來統事,以太史慈能剋制劉磐,建安八年(203年)南方交由太史慈打理。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臨彌留時,嘆息道:「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着三尺長劍,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
太史慈病卒,享年四十一歲。

孫權十分悼惜,厚葬在鎮江北固山上。
太史慈兒子太史享嗣任,歷尚書、吳郡太守,官至越騎校尉。

《三國志》中《太史慈傳》,記載與《三國演義》大同小異,只是在太史慈死亡時間及死因有分別。

《三國演義》記載,208年,太史慈死後兩年在群英會上監酒,十二月在隨後赤壁之戰中充當先鋒。
215年八月,合肥之戰中了張遼「將計就計」,身中數箭,為國捐軀。

《全唐詩·卷七百六十七》,孫元晏有一首寫太史慈的詩:聖德招賢遠近知,曹公心計卻成欺,陳韓昔日嘗投楚,豈是當歸召得伊。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江西宜春市建靖安縣。
靖安人民為紀念平定匪亂的太史慈,將一座山名為「感古山」,建有「感古殿」,感古殿其後毀壞。

「感古」來自唐朝盧仝(795年-835年),《感古四首》其中兩句:抱劍長太息,淚墮秋風前。是太史慈的寫照。

南唐保大元年(943),吳禪位於南唐,南唐不喜歡新吳的名字,改新吳為奉新,取「棄舊迎新」之意。

宋代,奉新人為太史慈建感古廟,封為靈惠侯,清年間封為廣佑靈惠神。

1985年,感古山上建造六角亭,名為「感古亭」。
六角六柱葫蘆頂,石台基,重檐式木亭,亭高4.5米,佔地25米。
亭柱上有兩幅對聯,一幅是:澤被鄉人崇太史,亭名感古話東吳。
另一幅是:鳳凰白露翔廊東,黃龍石馬卧城南。

碑上撰寫:新亭襲用舊稱,意在為賢者彰,見亭即思其人,仰其行,千秋永記。

太史慈墓位於江蘇省江市鎮北固山中峯南麓,墓高1.7米,直徑約3米,建於長6.7米、寬7.4米的石平台上,北面擋土牆長6.8米,高2米左右不等,墓前有高1.43米、寬約0.7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着七個大字「東萊太史慈之墓」。

太史慈墓早已不見,1872年修築城牆時發現,後屢次修治。
墓前原有碑,題為「孝子建昌都尉太史慈墓」,後來改題為「漢吳將子義太史公之墓」,墓前有一塊碑簡要記述太史慈生平事蹟。

抗戰前,太史慈墓曾修葺一新,建國初,因塌山被埋沒。
1985年,太史慈墓重建,墓前的碑失去。

太史慈後代由北遷南定居吳郡烏程,現代黃縣(山東龍口)一帶,有人仍複姓太史,亦有改為史姓,主居住在今天的羊溝營、南棗市、南鄉城、戰家夼(音抗)、王馬史家、東營史家等村莊。有流傳羊溝營是太史慈故里。

太史慈故里南兩里處,有一座高四十五米土丘,稱乾山,西麓有一條南北流向小河,稱洋溝,河水流向村西南面水塘,故稱羊溝營村。
羊溝營村早年有推粉傳統,興盛時號稱:羊溝營村三角灣,涼粉挑子出三千。

太史姓宗祠,宗祠四言通用聯:佐吳善射 識主聯姻。

上聯指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先後得孔融、孫策重視,後官建昌都尉。

下聯指戰國時齊人太史敫(音叫)之女,齊湣王被楚國人淖齒所殺,湣王之子法章變姓名逃到太史敫家為僕,太史敫女兒看他舉止不同平常人,私下送衣服食物周濟他,法章後來被立為國君,是為齊襄王,娶太史敫之女,立為王后。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