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沙田)

美北長老會傳教士麥嘉締,1844年6月,在浙江寧波佑聖觀內施醫傳教。
1845年7月26日,創辦崇信義塾。

1867年,崇信義塾遷往杭州,改名為育英義塾。
1897年,開設大學課程,改名育英書院。
1914年,改名為之江大學。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1年,之江大學校董會在香港成立崇基學院,由香港基督教教會代表創辦。

崇基學院校訓:止於至善。
李應林教授任首任院長(1951年-1954年),是香港首所基督教中文專上學院。

新亞書院校訓:誠明。
前身為亞洲文商學院,1949年由錢穆博士、唐君毅、張丕介興辦,錢穆博士出任第一任院長(1949年-1965年)。

1950年3月,亞洲文商學院改組,易名為新亞書院,錢穆擔任書院院長。
1960年,新亞書院爆發「掛國旗事件」,錢穆在此事後逐漸淡出,1965年離港赴臺。

聯合書院校訓:明德新民。
1956年由廣州及鄰近地區,五所專上學院合併組成,包括:廣僑、光夏、華僑、文化、平正,蔣法賢醫生任首任院長(1957年-1959年)。

1951年,英殖民部教育顧問哈勞博士,到香港考察,認為香港社會以華人為主,應有一所為華人子弟而設的中文大學。

1952年,香港大學認為可加設中文部解決問題。
天主教人士主編的《展望》雜誌,崇基、新亞、聯合,力主設置獨立的中文大學。

1959年6月2日,教育司高詩雅宣布,政府積極援助崇基、新亞、聯合,令三所書院在一種聯合制度上獲致大學地位,三所書院聯合招生,為大學收生作準備。

12月,有傳聯合國斥資,在調景嶺海濱創設「中文大學」。

1961年6月3日,港府委任大學籌備委員會,關祖堯議員任主席。

籌辦大學期間,大學命名引起熱烈討論,社會大眾一直以「中文大學」稱呼。
1962年7月2日,港府最終定命為香港中文大學(簡稱中大)。
12月,港府決定在馬料水崇基山建校,佔地二百四十九英畝,耗資八千萬元。

1963年10月17日,中大正式成立,成為香港第二所大學,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

英國在過去五百年,只允許殖民地有一所高等學院,中大誕生是大英殖民史分水嶺,也是二十世紀亞洲地區「非殖民化」表徵之一。

中大設文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
港督柏立基在成立典禮致辭,強調中大授課語言以中文為主。
不過,中大絕大部分學科都以英語授課。

中大四名創辦人,包括:新亞書院校長錢穆、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崇基學院校長容啟東、聯合書院校長鄭棟材。

中大出現於官方典禮的大學權杖,杖身是紅木,長三呎,杖頂上有一隻鍍金的鳳,由一圓球及圓輪拱托,儀杖有金蓮花托。
大學儀杖由英屬香港教育司署代高級教育官顧里夫設計,英國卡根基行負責製作。

1964年,中大訂定校訓「博文約禮」,舉行第一任校長就職及頒授榮譽學位典禮,頒授第一屆學士學位。
1966年,中大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

中大成立後,中文仍未成為法定語文,1968年,專上學生掀起「中文運動」。
(1974年,政府立法通過,中文與英文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1969年,大學首座建築物范克廉樓落成,大學本部辦事處遷入沙田校園現址,成立中國文化研究所,頒授第一屆碩士學位。

中大成立時,崇基、新亞、聯合各自有學生會。
1971年,中大學生會成立,經常就學校政策對校方和政府表達意見。

1971年12月,聯合書院遷入中大沙田校園。
1973年,新亞書院遷入中大沙田校園。
1974年,大學入口豎起石闕四擎,社會科學院成立,成為中大第四所學術學院。

1976年,立法局通過中大改制方案,各書院只負責學生福利等工作,其餘權力悉數移交大學中央。
新亞書院校董會九名成員,錢穆、唐君毅、李祖法、沈亦珍、吳俊升、徐季良、劉漢棟、任國榮、郭正達,以此違反中大「聯邦制」本意,集體辭職抗議。

1988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建議中大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引起中大學生抗議。
翌年,行政局通過「四改三」建議。

1991年,中大實施「彈性學分制」,中七入學的學生,三年內豁免修讀二十四學分,即只須讀九十九學分即可畢業。

1995年,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於中大成立,成為香港互聯網訊息的核心。

中大校園面積137.3公頃,範圍橫跨沙田區及大埔區(39區部分屬於大埔區),是香港各所大學中佔地最大,同時是香港面積第三大單一地段,僅次於香港國際機場的1,255公頃,愉景灣的649公頃,是唯一具有專屬港鐵站直達的大學。(香港大學站並非香港大學專屬)

中大依山而建,徒步往返「山城」較為不便,校內設有穿梭校巴和穿梭小型校巴。

因應「三三四」教育改革,2006年4月,中大成立新書院,迎接2012年實施的大學四年制。

中大現有九所成員書院,包括:創校的崇基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
1986年創立的逸夫書院。
2006至2007年新增的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聲書院。

九所書院共有三十幢宿舍,連同醫學院提供的宿位與六幢研究生宿舍,提供逾八千四百個宿位,可容超過一半學生。

2014年9月22日,一萬三千人齊集中大百萬大道,出席大專罷課啟動集會,為香港史上最大規模大專學生罷課。

2019年,中大學生以大專學界代表身份,參與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
6月,中大學生會撥出一百零三萬元,成立「反送中」基金,支援民主運動。

網民在Google Map中,標示中大為「香港暴徒中文大學」。
「暴大」一詞開始被學生和網民廣泛使用,成為中大其中一個別名。

11月,香港三罷行動,中大學生與警察在校園發生激烈衝突,成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重大事件。
11月11日,五名中大學生被警方拘捕,警察與學生隨後各自在二號橋附近對峙。
翌日,再有五名中大學生被捕,事件被稱為「中大保衛戰」。

2020年11月19日,「中大保衛戰」一周年。
約二百十一人,高唱《願榮光歸香港》,由中大民主女神像步行至百萬大道集會。
八人涉及非法集結,被警方拘捕,其中三名非中大學生被指涉嫌煽動分裂國家。

2021年1月25日晚上八時五十分,警員搜查中大宿舍,多人先後被捕。
2月25日晚上,中大校方發出「嚴正聲明」,指稱新一屆學生會內閣政綱,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變相廢除學生會。

10月7日,中大學生會於Facebook專頁宣布,考量學生最大利益下,決定解散學生會。

中大學生會經常就學校及政府政策表達意見。
1977年「反四改三運動」。
1989年,聲援北京學生運動,設中國民運基金。
2004年「殺系事件」。
2005年「哭中大事件」。
2006年「保樹立人」。

藝術家陳維明,2009年仿照1989年天安門廣場上的民主女神像,以銅製作高6.4米「新民主女神像」,連同陳維明的「六四浮雕」運抵香港展出。

2010年六四晚會過後,「新民主女神像」豎立於大學火車站對出廣場,中大校方以大學堅守政治中立原則拒絕安放。

2021年12月24日,中大移走「新民主女神像」,發表聲明指出,從未准許雕像於校園展示。

2022至2023年新學年,中大新增必修科「認識今日中國」,課程涉及國安法、基本法教育。

中大有不少都市傳說。

1955年,港府撥地崇基書院興建校舍,崇基第二任院長凌道揚是耶魯大學林學碩士,指定要馬料水(長瀝尾),原因是:「面對馬鞍山、俯臨吐露港,樂山樂水,正是一個理想的息遊潛修之所,校舍建於山谷之中,青翠環抱,猶如坐在一張安樂椅之上。」

港督葛量洪撥地約十英畝給崇基書院,凌道揚要求再「租借」三十英畝,政府其後租了三百英畝給崇基,這三百多英畝土地被稱為崇基山。

馬料水是姓溫的單姓客家村,馬料水村村長溫應光指出,馬料水村位處九肚山的山陰,即山的北面,九肚山山體遮擋太陽,每日下午三四時已「不見天日」。

馬料水村山陽(南方)的火車隧道,形似一口「巨大棺材」,破壞村落風水,村內缺乏陽氣、累積陰氣,不利村內人事。

馬料水村有「男丁不過七」傳言,成年男性不會超過七人,家庭不會超過七戶,超過的遇上病故、意外、搬遷的種種不可抗力。

1962年,港府有意在崇基山開設中大,湊巧馬料水村五十年沒添男丁,凌道揚藉村民「男丁不過七」傳言,向政府提出以雙倍面積交換村民土地,找來風水先生,幫助村民找到風水寶地,將整村連同祖墳遷至粉嶺的「馬料水新村」。

1955年至1959年間,溫漢璋入讀崇基,搬進男生宿舍,男宿生無故相繼集體發冷,有宿生突然暈倒,需要送院。

崇基化學系馮肇端博士着手調查,發現學校水源上游長滿車前草,植物種子車前子隨水流漂到下游,車前子性寒,師生飲用後導致集體發冷,馮肇端認為「男丁不過七」由車前子導致。

2004年《中大學生報》出版名為《中大四十年》特輯,特輯上冊的《鬼故》,記錄中大校園靈異事件,其中流傳最廣的是「辮子姑娘」。

1967年元旦,馬料水火車站正式易名為大學站。
一名梳辮子的女紅衛兵,被其他紅衛兵追殺,由內地偷渡來香港,在香港羅湖站藏在火車底,火車到達大學站,少女支持不住掉落路軌,辮子捲進火車的車輪,無法掙脫。

火車重新開動,高速轉動的車輪,把少女的辮子、頭皮及面皮一併扯掉。
少女身受重傷,走到現時嶺南運動場與未圓湖之間的哲徑,傷重不支跌落水中死亡。

哲徑晚上出現穿白衣、梳長辮,沒有五官少女,哀求遇到的人,替她找回辮子及面皮,哲徑被稱為「一條辮路」。

中大成立後,校董會按大學條例,經校長代表向倫敦的英國紋章院申請授予紋章。
1967年,英國紋章院授予中大紋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獲得完整紋章的大學。(香港大學於1984年才有完整紋章)

紋章中包括盾形「雙色回頭鳳」校徽,雙色訂為金、紫兩色,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獸麒麟,有傳設計是冥冥中「超渡」辮子姑娘。

另一個都市傳說是《牛尾湯》。
1982年,李卓敏醫學大樓基本落成,一對情侶分住醫學院學生宿舍同單位上下層。

考試期間,女生用湯壺盛「牛尾湯」,每晚在上層窗口吊下給男友喝。

考試過後,男生找女友外出散心,發現女友在考試前已因病死亡,男生回到宿舍,又有湯壺從上面吊下來……

1986年,台灣雕塑家朱銘的「太極系列」,最後一個大系列「拱門」首件正式作品,表達兩種失衡狀態,互補成為穩定形狀,經由司徒惠贈送給中大,放於大學圖書館正門前。
1987年12月3日揭幕,學生常在「拱門」前集會,俗稱烽火台。

中大學生傳言,向大學圖書館方向,穿過「拱門」會得到一級榮譽畢業,向科學館方向穿過「拱門」就不能畢業,有說穿過「拱門」,會導致被敕令退學或畢業前意外身亡。

2006年,朱銘到中大翻新雕塑時聽聞這個傳說,將「拱門」命名為「仲門」,意即智慧之門。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