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過九三:棟橈,凶。
棟:砍伐樹幹向東位置,取得木材。
橈:木材像高高的土丘,引伸彎曲脆弱。
凶:地面下陷,引伸危險。
意思是用彎曲脆弱木材作棟樑,十分危險,戰國時魯國名將吳起的故事,可解此爻爻義。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衞國左氏人。(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
左氏商賈雲集,號稱「百金之邑」,吳起父親經商有道「家累千金」,死後給母子兩人留下了殷實家業。
吳起成為「富二代」,喜歡「行俠仗義」,練得一身好武功,卻因接濟江湖中人散盡家財。
《東周列國志》作者馮夢龍記載,吳起「以擊劍無賴,為母所責」,十八歲時拜別母親,浪跡天涯。
現今流傳吳起的故事,主要來自司馬遷《史記》中的《孫子吳起列傳》,是孫武、孫臏、吳起,三名兵法家合傳。
以下是《孫子吳起列傳》白話翻譯及一些補充。
吳起善於用兵,奉事魯國國君時,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君想任用吳起為將軍,吳起妻子是齊國人,魯君懷疑他的忠誠,吳起一心想成名,殺了妻子,表明不親附齊國,魯君任命他擔任將軍,把齊軍打得大敗。
魯國有人詆毀吳起說:「吳起這個人,性格猜疑殘忍,他年輕時,家裏積蓄足有千金,在外邊求官沒有結果,把家產盪盡,同鄉鄰里笑話他,他殺掉三十多個譏笑自己的人,然後從衛國的東門逃跑。」
吳起與母親訣別時,狠狠咬自己的胳膊說:「我吳起不做卿相,絕不再回衛國。」
《韓非子》記載,吳起習慣「軍令如山」,吳起把絲織帶子拿給妻子,叫她如法織造。
妻子織出的帶子比「樣辦」還好,吳起以妻子「自作主張」,將她休棄。
休妻後,吳起離開衛國,沒提及他殺三十人。
吳起到魯國,拜曾申為師,學習儒術。(曾申是曾參第二名兒子)
前412年,齊宣公發兵攻打魯國莒縣(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和安陽。
魯穆公想任用吳起為將,吳起妻子是齊國人,魯穆公懷疑忠誠,吳起渴望成就功名,殺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用來謀求將軍職位。(吳起「殺妻求相」,只有《史記》記戴。)
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對抗齊軍,與齊國交戰時,吳起母親病逝,他無法奔喪,曾申認為吳起不孝,與他斷絕師徒關係。
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五言古詩《慈烏夜啼》,其中有四句直斥吳起禽鳥不如: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吳起取勝後,引起魯國群臣非議,有人勸諫魯穆公說:「魯國是個小國,一旦有了戰勝國名聲,會招致各國攻打,魯國與衛國是兄弟之邦,君上重用吳起,等於拋棄衛國。」
魯穆公對吳起產生懷疑,免去官職,吳起的主公季孫氏因懈怠賓客被殺,經人勸說,吳起離開魯國投奔魏國。
吳起聽說魏文侯賢明,前去投靠,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軍,輔佐樂羊攻打中山國。
吳起跟最下等士兵穿一樣衣服,吃一樣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背負綑紮好的糧食,與士兵同甘共苦。
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膿液,吳起打仗時能令將士誓死相隨。
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抗拒秦國和韓國,河西地區是韓、魏、秦三國交界戰略要地。
吳起在河西之戰與秦軍作戰期間,夜晚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侵襲。
秦軍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築泉城(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
魏國全部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設立西河郡,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修築吳城(山西省孝義市西南)。
吳起向子夏學習儒家思想,改革魏國兵制,創立「武卒」制。
「武卒」是有全副青銅甲冑的「裝甲兵」,防衛及攻擊力強,能以少勝多。
秦國有個崗亭靠近魏國境內,這個崗亭對魏國農民造成很大危害,但又不值得徵調部隊攻打。
吳起在北門外放了一根車轅,下令說:「誰能把車轅搬到南門外,賞賜上等田地、上等住宅。」
起初沒有人去搬,最終有個人把車轅搬到南門,吳起按照命令行賞。
不久,吳起在東門外放了一石紅豆,下令說:「誰能把紅豆搬到西門,賞賜如前。」
百姓都爭搶去搬,最後吳起下令:「明天要攻打崗亭,能衝鋒陷陣的,任命他做大夫,賞賜上等田地和住宅。」
百姓們爭先恐後參戰,一個早上就攻佔崗亭。
吳起主張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地理條件,政治狀況、人民習俗、經濟實力,軍隊質素和軍陣陣法等,制定不同軍事策略,針對六國不同特點制定不同作戰方針和戰法。
《吳子兵法》記載,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率兵南征北戰,為魏國奪取土地千里,與諸侯軍隊大戰七十六次,大勝六十四次,其餘不分勝負。
魏文侯死後,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魏武侯乘船從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如此險要壯美,是因為邊防堅固!」
大臣王錯在旁邊附和:「這就是魏國強大原因,再修明政治,魏國就具備稱霸天下條件。」
吳起對王錯說:「君侯的話是亡國論調,你又來附和,這就更加危險了。」
魏武侯氣憤地說:「你這話是甚麼意思?」
吳起回答說:「河山險固是不能依靠的,霸業從來不因為山河險固而產生,政權穩固在於給百姓施以恩德,如果不施恩德,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成語「舟中敵國」由此而來)
魏武侯回答說:「講得好。」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威信很高,魏武侯繼位後,向吳起詢問,國君繼位後第一年稱作「元年」的含義。
吳起回答說:「元年就是國君要行事謹慎,端正自身,是君主繼位後第一年必須要做的大事。」
魏武侯處理政事得當,大臣都比不上他,魏武侯退朝後面帶喜色。
吳起上前對他說:「楚莊王的大臣都比不上他,他恐怕國家將要滅亡,深感憂慮,而您卻因此而高興。」
魏武侯後退幾步,拱手向吳起拜了兩次說:「是上天派先生來改正我的過錯啊。」
魏國國相一職空缺,許多人都認為吳起能夠順利當選,魏武侯最終任命田文(孟嘗君)為國相。
吳起不服,田文分析形勢:「國君還年輕,國家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還是應當託付給我呢?」
吳起自知朝野無朋,在治國方面的確不如田文。
吳起放棄做相國的想法,專注軍事,主張兵不在多,要建立一支平時守禮法,戰時有威勢,前進時銳不可擋,後退時速不可追的軍隊。
要選募良材,重用勇士和志在殺敵立功的人,為他們加官晉爵,厚待他們的家人,讓他們作為軍隊的骨幹。
前386年,魏武侯按照吳起建議,在廟堂宴請士大夫,席間設三排座位。
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貴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比上等功差些,無功者坐後排,只有酒席,沒有貴重餐具。
宴會後在廟堂門外,按功勞大小賞賜有功人員父母妻子,死難將士家屬,每年派使者慰問,加以撫恤。
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陰晉(陝西省華陰市東南)。
魏國數以萬計士卒不等官吏命令,自動穿戴盔甲準備抗敵。
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五萬人,外加戰車五百輛、騎兵三千,大敗秦軍,是為陰晉之戰。
田文死後,公叔痤出任國相,娶了魏君女兒,公叔痤畏忌吳起奪位。
公叔痤親信王錯不斷在魏武侯面前進讒言,魏武侯派人召喚吳起,吳起怕招來災禍,離開魏國,逃到楚國。
楚悼王一向聽說吳起賢能,任命他為國相。
吳起拜相後大刀濶斧改革,使法明確,依法辦事,令出必行,淘汰冗員,致力加強軍事力量,撫養戰土,停止王族按例供給,王族都想除去吳起。
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國力強大,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吞併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進攻,向西討伐秦國,楚國強大,諸侯各國感到憂慮。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發動兵變推翻吳起,吳起逃到楚悼王停屍的地方,伏在屍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
吳起被亂箭射死,楚悼王屍體亦中箭無數。
楚悼王安葬後,太子即位,是為楚肅王,楚國法律規定傷害君王屍體會被誅三族,楚肅王命令尹把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陽城君因參與此事逃奔出國,封地被沒收,吳起屍身被處以車裂支解,吳起死後,他在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
太史公說:社會上稱道軍旅戰法的人,無不稱道《孫子》十三篇和吳起的《兵法》,這兩部書,社會上流傳很廣,所以我不加論述,只評論他們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況。
俗話說:「能做的未必能說,能說的未必能做。」
孫臏算計龐涓的軍事行動是英明的,但是他卻不能預先避免刖足酷刑。
吳起向魏武侯講憑藉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國執政,卻因為急於求成,「刻暴少恩」葬送生命,實在可嘆!
吳起在魏、楚兩國軍事、內政方面成就,在戰國時期起到深遠影響。
當日用計令吳起離開魏國的公叔痤,澮北之戰獲勝後,主動將戰功讓給吳起後人,稱獲勝原因是受「吳起的餘教」。
與吳起同為衛國人的商鞅,受吳起影響,商鞅變法仿效吳起措施,設徙木立信和什伍連坐法。
(什伍是秦國戶籍制度,全國每五戶編成一伍,十戶編成一什。)
《漢書·藝文志》兵家權謀論著中,記載吳起著有《吳起》四十八篇,現存《吳子兵法》僅有六篇,包括: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
吳起著有《吳子兵法》,在軍事理論上有貢獻,後人將孫武、吳起並稱為「孫吳」,唐肅宗時將吳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稱為武廟十哲。
宋徽宗追尊吳起為廣宗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司馬遷著《史記》,將孫武與吳起合立於《孫子吳起列傳》。
現代學者馬非百著《秦集史》,將李悝與吳起合立於列傳中。
吳起縣位於陝西省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鄰定邊縣,東南接志丹縣,東北鄰靖邊縣,西南鄰甘肅省華池縣,相傳戰國名將吳起曾在此駐兵戍邊。
1819年,清朝在靖邊縣首次設立吳起鎮。
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在吳起鎮會師,結束長征。
1942年,設立吳起縣,後改名吳旗縣。
2005年10月19日,紅軍勝利會師七十周年,正式更名為吳起縣,屬延安市管轄。
吳起縣境內建有吳起廣場,廣場中心樹立有吳起雕像。
起台鎮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境內,相傳吳起率兵東征討伐齊國,在此地安營紮寨,築起高臺點將練兵。
兩軍交戰在即,吳起忽聞老母病故,悲痛萬分,吳起以國家為重,率兵出戰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