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過九二:枯楊生梯,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枯:草木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機,引伸枯萎。
楊:陽光從樹梢上照下。
生:草從土地裏長出來。
梯:繩索纏繞木製戈柄。
老:駝背、長髮、持杖的人,本義是老人。
夫:以簪束髮的成年男子。
得:路上拾到貝幣,引伸得到。
其:器皿上的筲箕,引伸篩選分類。
女:胸部尚未隆起少女,引伸未婚女子。
妻:被搶走的女性,引伸妻子。
老夫:年齡超過七十男子自我謙稱。
女妻:年少的妻子。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不:根向下生長,引伸否定。
利:以刀割禾,引伸有利益。
意思是枯萎的草木,經陽光照耀再現生機,老人經過篩選迎娶年少妻子,沒有不利。
北宋婉約派詞人張先的故事,可解爻義。
張先(990年-1078年),字子野,湖州烏程人(浙江湖州吳興)。
張先父親張維,好讀書,以吟詠詩詞為樂,張先從小接受良好教育,張維請來畫師教張先學習繪畫,經常臨摹荊浩等人的大量北派山水畫。
《古今詞話》記載,張先年輕時與一小尼姑相好,庵中老尼把小尼姑關在池塘中小島閣樓上,為了相見,張先在夜深人靜偷偷划船過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讓張先上樓,兩人後來被逼分手。
張先不勝眷戀,寫下《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寄意。
張先前往玉仙觀隨喜(見人做善事而參加),半路遇上オ女謝媚卿,兩人都久聞對方大名,互相以眼色示意。
分手後,張先失魂落魄,回去寫下《謝池春慢·玉仙觀道中逢謝媚卿》,記敍邂逅謝媚卿,寫出自己的愁緒。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張先中進士。
明道元年(1032年)為宿州掾。
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書丞知吳江縣,次年為嘉禾(浙江嘉興)判官。
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當京兆尹時,提拔張先為通判,雖然地位懸殊,但時相往還。
晏殊寵愛一位侍兒,晏殊夫人不喜歡,晏殊無奈將侍兒送走。
張先作了新詞《碧牡丹·晏同叔出姬》,內容是為侍兒叫屈,暗示晏殊迎回侍兒,晏殊最終迎會侍兒,晏殊夫人不再反對,一場愛情悲劇,終於以喜劇收場。
皇祐四年(1052年)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
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以嘗知安陸,人稱「張安陸」。
張先開北宋詞壇風氣之先,與柳永齊名,《古今詩話》記載:
在一次宴會上,客人對張先說:「你的詞作《行香子·舞雪歌雲》中有講,『奈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這句詞深受大家喜愛,都稱你爲張三中呢。」
張先對客人說到:「爲何不叫我張三影呢?」
客人十分困惑問:「爲何?」
張先答到:「我的作詞中常用影字,叫我張三中,還不如叫我張三影。」
張先的詞作中「影」字共出現了二十九次,最出名三次: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歸朝歡·聲轉轆聞露井》「日,嬌柔懶起,簾押殘花影。」
《剪牡丹·舟中聞雙琵琶》「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汀洲日落人歸。」
從這之後,世人都稱張先爲「張三影」。
張先與歐陽修同一年考中進士,因此結緣,歐陽修非常喜歡張先的詞,《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以詞中最末兩句: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給張先起了一個雅號:桃杏嫁東風郎中。
張先與歐陽修年齡相差四十六歲,兩人一見如故,亦師亦友。
治平元年(1064年),張先(75歲)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退休),此後常往來於杭州、吳興之間,以垂釣和創作詩詞自娛。
張先與趙抃、蘇軾、蔡襄、鄭獬、李常、歐陽修、梅堯臣等名士登山交遊,吟唱往還,著有《安陸集》一卷。
宋朝官員宴客,常有官妓歌舞娛賓,張先乘興為歌姬題詞,唯獨漏了年紀較大的歌妓龍靚靚。
龍靚靚頗有詩才,心中幽怨獻詩一首:天與群芳千樣葩,獨無顏色不堪誇,牡丹芍藥人題遍,自分身如鼓子花。
鼓子花,又名旋花,形狀像牽牛花,因為容易衰謝,詩人常用以形容年老色衰妓女。
張先被龍靚靚的詩感動,填了《望江南》詞回應,以寒梅形容龍靚靚,說她勝過牡丹。
張先八十歲時娶了十八歲少妾,與蘇東坡遊西湖時,張先有詩曰:「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蘇東坡即興相和:「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這名少妾在八年間,為張先生了兩男兩女。
張先八十五歲娶妾時,好友蘇軾贈詩,《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是張先的生活寫照。
熙寧七年(1074年),楊繪、蘇軾因不滿王安石新法而被貶。
張先與陳舜俞、劉述、李常,與楊繪、蘇軾聚在湖州宴詠暢飲。
席間張先作《定風波令》即《前六客詞》,傳於四方,是有名的「六客之會」,太守李常在此築「六客堂」記此盛會。
張先到南園垂釣,觀賞美景時,想起老父生前喜歡到南園遊玩,曾賦詩十首,想到這裏,連忙讓家人取來老父詩作,再次閱讀了起來,看到第一首七律,《吳興太守馬大卿會六老於南園人各賦詩》,張先被觸動,反覆吟誦最末兩句,「它日定知傳好事,丹青寧羨洛中圖」。
張先回到家中閉門謝客,反覆揣摩父親的十首詩,配以「六老會」,繪製出流芳百世的《十詠圖》。
小序「天章閣侍講胡瑗有序及餘詩皆不錄」,特意交代不錄他人所賦詞章,只演繹張維詩意。
「賦詩」和「丹青」,都是感謝湖州太守「奉宴」六老,目的在於紀念人間難得的壽星聚會。
張先一生富貴,詩酒風流,「善戲謔,有風味。」
歷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五朝,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卒,享年八十八歲,葬於湖州弁山多寶寺。
北宋時期,有兩名「張子野」,蘇軾《祭張子野文》筆下的是「張三影」。
歐陽修《張子野墓誌銘》中的「張子野」,是博州高唐人(山東),(992年—1039年)終年四十八歲,祖父張遜,父親張敏中。
張先共有十子二女,年紀最大的兒子和年紀最小的女兒相差六十歲,有孫名張有,著有《復古編》十一卷。
張先有一百六十五首詞流傳,清代侯文燦、葛鳴陽、鮑廷博等人,根據宋人手抄本編纂《張子野詞》。
1972年,著名作家瓊瑤的《心有千千結》,書名來自張先的名詞《千秋歲》,「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張先的《十詠圖》是一幅手卷絹本,內容為山水、人物、樓台亭榭、扁舟行旅等,幅面為52×178.7釐米,畫作全長651.6釐米。
開首部分是吳興南園一角,主體建築為一座重檐歇山頂樓閣,相配小亭欄桿迴環曲折,花草樹木掩映,庭中有鶴,亭角有花一株,環境幽雅。
《十詠圖》畫中有北宋御史中丞孫覺一跋,曾入藏宋理宗權臣賈似道家,本幅上有賈似道,「悅生」、「秋壑」、「秋壑玩賞」等印。
淳祐九年(1249年),為南宋詞人周密之父周明叔所得。
周密《齊東野語》詳細著錄此畫,稱「先世舊藏吳興張氏十詠圖一卷,用張子野圖其父生平詩十首也。」
周密好友、大書畫家趙孟頫(音苦),《松雪齋集》收有此畫題詩,《題先賢張公十詠圖》。
《十詠圖》成為皇室珍貴收藏品,受到歷代名家高度評價,畫前引首是清乾隆皇帝手書「誦芬寫妙」四字。
拖尾有南宋陳振孫、元顏堯煥、鮮於樞、脫脫木兒四跋。
明初「典禮稽察司印」半印,清乾隆、嘉慶寶璽十餘方,溥儀印三方。
《十詠圖》一直珍藏在紫禁城內,清王朝滅亡時,溥儀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趁溥傑每天上午進宮陪他讀書時,逐步將各類古玩字畫盜運出宮。
溥儀任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將帶出來的《十詠圖》等一批國寶,偷運到長春偽皇宮,存放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小白樓」。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溥儀倉皇逃往通化的大慄子溝。
偽皇宮守衛將輕便財物盜出,「小白樓」千餘件書畫被瓜分殆盡,張先《十詠圖》隨大量珍貴書畫流落到民間。
1995年秋天,石家莊一位李姓老農人,到北京翰海拍賣公司,展示一卷絹本設色古畫,北京翰海拍賣公司老總秦公,打開畫卷首部分,發現是《十詠圖》。
經書畫鑑定專家徐邦達等人鑑定,確認是故宮流散出去的《十詠圖》,安排公開拍賣。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馬自樹、故宮副院長楊新,故宮大總管梁金生、書畫鑑定家徐邦達到場。
現場收藏家頻頻出價,價碼不斷被推高,梁金生不斷出價,價碼到達一千八百萬元,有人站起來說:「不要爭了,把畫留給故宮吧!」
《十詠圖》最終由故宮博物館拍得,加上一成佣金,以一千九百八十萬元成交。
《十詠圖》創中國書畫拍賣成交紀錄,開啓國家博物館通過拍賣市場購藏文物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