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頤卦上九 談遷 國雖亡史不可亡

頤卦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由:口服藥物,引伸來由。
頤:用梳梳理頭髮,引伸梳理。

厲:山崖下的蝎子,引伸厲害。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利:以刀割禾,引伸利益。
涉:人步行過河,本義是涉水。
大:超出正常標準。
川:河道足夠容納三條河流,引伸大河。

意思是梳理出事物的來由,是非常厲害的吉祥,有利渡過大的河流。

明末清初談遷的故事,可解爻義。

談遷(1594年11月23日-1658年1月14日),原名以訓,字觀若;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
祖籍汴梁(開封),靖康時隨宋室南渡,定居鹽官西南棗林村,後遷至馬橋麻涇港西,浙江杭州府海寧棗林人(浙江海寧西南)。

談遷於萬曆二十一年甲午十月十二日出生,父親談於庭,母俞氏為談於庭繼室。

談遷自幼好學,入學為弟子員,不喜八股文,「家徒壁立,最嗜書,好撰述。」。
十五歲時考取秀才,因科舉不第,為他人做記室(文案工作)維持生計。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夏天,談遷赴京考試,再次失敗,認定自己與仕途無緣,不再應試。

明代歷朝實錄經史官壟斷,曲筆聚訟,多忌諱失實,各家編年史書又多偽陋膚冗,其中錯漏甚多。

明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母親亡故,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
讀到山東信陽縣令陳建的《皇明資治通紀》時,發現錯失甚多,立志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艱辛尋訪各種資料,廣徵博採,力求徵信。

當時的《明實錄》原件藏在皇宮內,談遷無由得見,手鈔本也無法獲得,修史進展緩慢。

吏部尚書張慎言請談遷做自己的記室,談遷因而讀到《明實錄》鈔本,以《明實錄》為本,遍查羣籍,考訂偽誤,按實編年,序以月日,天啟六年(1627年)完成初稿。

崇禎十五年(1642年),談遷為內閣大學士高弘圖幕僚。
有商船從日本走私人蔘,價值十萬金,走私客在海寧登陸,前往嘉興。

邑令劉憲模抓了走私客,但不上報,企圖侵吞這批人蔘,託談遷寫信給浙江巡撫,買通關節,談遷認為此事重大,隱瞞不住,拒絕寫信,後來事情敗露,劉憲模被罷官。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十三日,京師失守,留守南京的大臣方寸大亂。
張慎言薦談遷為中書舍人,談遷不願「以國之不幸博一官」,力辭未就。

史可法在揚州督師,談遷撰寫《史相國誓師文》,還為史可法擬過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南攻,福王弘光帝朱由崧被俘,押往北京,翌年遇害。

談遷因明朝被滿清所滅,十分悲憤,回到原籍,以傭書、幕僚為生。
在所著《棗林雜俎》內寫上一段題記:「我的祖先,因南宋亡,避難搬到海寧的棗林,如今不到四百年,又是南宋亡國時的局面了,我年紀大了,說不上那個早上晚上死去,能逃到哪裏去呢?桃花源在哪裏呢?只好在棗林算了!」

崇禎、弘光這兩個末代皇朝沒有實錄,談遷認為國雖亡,但史不可亡,保存故國真實歷史,是亡國遺民應盡責任,根據當時的「邸報」(政府公報)繼續編寫。
從此,他的著作,署名為江左遺民,他原來名以訓,字觀若,改名為遷,字孺木,紀念亡國哀痛。

談遷增補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全書約四百萬字,這冊編年體明史,名為《國榷》。

順治四年(1647年)八月,《國榷》即將付印前,全稿遭小偷奪取。
談遷時已五十三歲,茶飯不思,夜難安寢,痛定思痛後,說:「只要我的手還在,就可以重寫。」

順治十年(1653年),江南義烏朱之錫進北京做弘文院編修,聘談遷做書記,從嘉興運河坐船北上入京。
兩年期間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尤其注重邸報和公文等政府檔案材料,遍訪明朝降臣、皇親、宦官、公侯門客,藉此修訂《國榷》。

談遷是個窮老秀才,訪人問事都不容易,他在給朋友信中訴苦說:「我不善於說話,年紀又大,北京游人多得像螞蟻,成天去拜訪貴人,聽候接見,往往早上去等到中午,有時得等到晚上才能見見面,簡直受不了。北京氣候又乾燥,到處是塵土,鼻子口腔都髒得很,無處可去,只有離住所兩里外的報國寺有兩棵松樹,有時跑到樹下坐一會,算是休息了。」

順治十一年(1654年)八月,談遷拜謁崇禎陵墓,與守陵的宦官許氏交談,了解到甲申之變時宮中詳情。

談遷新寫《國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萬字,內容比原書更精彩。

清朝首屆進士朱之錫為談遷的《北游錄》寫序,描寫談遷搜訪史料情形:「為了訪問遺蹟,登山涉水,腳都起了泡,有時迷了路,只好請看牛的小孩和雇工帶路,覺得很高興,不以為倦,人家笑他也不理會。到一個村子,就坐下筆記,一塊塊小紙頭,寫滿了字,有時寫在用過的紙背上,歪歪扭扭,很難認出。路上聽到的看到的,一堵斷墻,一塊破碑,也不放過,只要耳目所能接觸的都用心記下,真是勤勤懇懇,很感動人。」

順治十三年(1656年),談遷南歸海寧,與錢朝瑋應沈貞亨之聘,前往山西平陽(山西臨汾)擔任幕僚。
談遷每天校對十二頁《國榷》,以浮簽方式,在校對過的地方貼紙。

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談遷往山西平陽祭奠張慎言。
是年十二月十一日(1658年1月14日),病逝於旅舍。

「明末五大師」黃宗羲在《談孺木墓表》講述《國榷》被盜時說:
明末時期社會動蕩,很多讀書人都想著史成名,遺憾的是很少人能接觸到真正原始史料,他們聽聞談遷所撰的《國榷》,參考《明實錄》等許多原始文獻,産生偷得此稿據為己有的想法。

小偷很可能是著述欲很強的人派來,入屋後還是想偷其他東西,談遷家裏窮得甚麼都沒有,小偷袛好偷走書稿領賞,書稿被偷走後,未見他人署名出版,稿件最終去了哪裏,不得而知。

順治十五年(1658年),錢朝瑋將談遷遺骨遷回海甯,一併帶回二萬餘頁《國榷》手稿,談遷家人無力刊刻,《國榷》一直以手稿形式儲存。

手稿其後被有錢人買走,交給家中僕人將手稿裝成書時,僕人去掉手稿中的浮簽,書稿不再完整。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閲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重要著作。

《明實錄》抹殺建文朝四年歷史內容,《國榷》如實記載建文元年至四年的史實,包括方孝孺與明成祖朱棣抗爭被害經過。

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談遷死後三百年,僅有抄本傳世。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舉人張宗祥,抗戰勝利後任西泠印社社長,根據蔣氏衍芬草堂抄本着手整理校訂《國榷》,編為一百零八卷,分精裝六冊,1958年12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國榷》記敍從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間歷史。

書中敢於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明朝一些重要史實,一些重要事件,記載萬曆以後七十多年歷史,建州女真發展和後金與明的關係,為其他書所少見。

談遷以個人和諸家評論並列於後,注重史實考訂精審,有相當可靠性或參考價值。

談遷重編《國榷》事蹟列入課文,作者蔣光宇,題目為《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內文是: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學家談遷,談遷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羣書,尤其喜愛歷史,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但由於他家境貧寒,只得四處借書抄寫。
有一次,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着乾糧走了一百多里路。
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六次修改,談遷終於在五十多歲時,完成了一部四百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

面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鉅著,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可是,就在書稿即將付印前,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夜裏,小偷溜進他家,見到家徒四壁,無物可偷,以為鎖在竹箱裏的《國榷》原稿是值錢的財物,就把整個竹箱偷走了。

從此,這些珍貴的書稿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對任何人來説,都是致命的打擊,更何況此時的談遷已經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
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的流淌,很多人以為他再也站不起來了。
但厄運並沒有打垮談遷,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

經過四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書的初稿,為了使這部書更加完備、準確,五十九歲的談遷攜帶着書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
在北京的那段時間,他四處尋訪,廣泛蒐集前朝的逸聞,親自到郊外去考察歷史的遺蹟,他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

面對孤燈,他不顧年老體弱,奮筆疾書,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又經過了幾年的奮鬥,一部新的《國榷》誕生了。
新寫的《國榷》共一百零四卷,四百二十八萬四千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鉅著,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