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位於香港島,範圍包括龍虎山以東、薄扶林以北,馬己仙峽以西一大片山丘地帶。
當中有扯旗山、歌賦山、奇力山三個山峰,三個山峰之間有爐峰峽和觀龍角。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郭棐(音非)所著的《粵大記》,始修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歷時十八年至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完稿。
書中卷末附有《廣東沿海圖》,「香港」是一個小島(不是現在的香港島),位置在蒲台島西面,昂船洲東面。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乾嘉經學家阮元,第六次纂修《廣東通志》,《海防略》中的《新安沿海圖》,所繪的香港島,還沒有命名,島上有紅香爐營汛、大潭、硬頭山、赤市等,「赤市」即赤柱,「硬頭山」即太平山,「紅香爐汛」即今日的銅鑼灣所在。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江西南城縣人,候選直隸州州判,副貢生王崇熙,擔任《新安縣志》總纂,在卷二《輿地略‧都里》中,所載官富司轄下村莊,位於香港島的地方,只有香港村、薄鳧林、黃泥涌、掃管莆四處。
《光緒廣州府志‧新安縣圖》,以赤柱山來標示香港島。
維多利亞女王是肯特公爵愛德華女兒,1837年6月20日登基,時年十八歲,即位初年,積極參與朝政。
1840年初,維多利亞女王在議會上發表演説,呼籲「為了大英帝國利益」,向中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1年1月26日,英國軍隊在西環水坑口登陸,佔領香港島,當時有三千六百五十名原居民,英國人二百三十人。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割讓香港島。
英國將香港島海拔五百五十二米最高山峰,命名為「屬領山」,意思是英國屬土領地山峰,之後命名為柯士甸山(名字來自1858年香港駐華首席代表柯士甸),再命名維多利亞山或域多利山。
同治五年(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地圖上用中英文標註香港及維多利亞山。
香港夏季非常炎熱,英國人要上山避暑。
1867年,香港總督麥當奴,購入維多利亞山一所棄置療養院地皮,改建成避暑別墅,成為總督山頂別墅,別墅內每日都升旗,被稱為「扯旗山」。(1892年及1902年,別墅兩度翻修)
「扯旗山」治安比山下好得多,幾乎夜不閉戶,被稱為太平山。
1873年,山頂餐廳落成啟用,經營者是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
1875年,首任香港警察隊長、香港消防隊監督查理士·梅理,買下「扯旗山」山頂一塊已整平土地,該塊土地面向維多利亞港和加列山,原本由普魯士和奧地利駐港領事,古斯塔夫·歐佛貝克擁有。
梅理興建私人別墅及山頂風景亭「鮑寧亭」,俯瞰總督山頂別墅、香港島、九龍半島。
1877年,私人別墅建成,梅理兩年後因病離港,經過新加坡海峽時在船上逝世,終年六十二歲。
「扯旗山」交通不便,居住的人不多,1880年約有四十戶外籍人士。
1886年,猶太人鴉片大亨庇理羅士,買下梅理的私人別墅,建成避暑別墅大鷹巢(The Eyrie)。
庇理羅士租出公共道路旁的花園,供遊客觀光,從北京買了一頭單峰駱駝,吸引兒童和遊人到「扯旗山」觀光。
(1897年7月,駱駝追趕山坡下放牧小馬,摔下陡峭山谷跌死。)
(1931年,大鷹巢被拆除,「鮑寧亭」變成了信號塔,現在成為山頂公園一部份。)
1888年,山頂餐廳東主芬梨投資興建山頂纜車,山頂餐廳成為英國工程師工作及休憩地方。
1888年5月30日,山頂纜車通車,全程1.4公里,木製車廂,靠兩條以燃煤蒸氣為動力鋼纜牽動,最大坡度達二十七度,總站位於山頂爐峰峽。
法條明令:纜車前幾排座位,只有英國官員才可乘坐。
纜車通車後,搬到「扯旗山」居住的人增加,不少華人都想成為「扯旗山」居民,以示顯貴。
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廖廷相,光緒十五年(1889年)編纂的《廣東輿地圖說》,卷十三新安縣記載,太平山在新安城東南一百三十里的香港島上。
「山下裙帶路,今為外國市埠。」,清楚表明太平山與裙帶路,都位於香港島。
1901年,山頂餐廳拆卸重建,作為公共及私人轎子停放處及轎伕休息棚屋,方便居民由山頂纜車轉乘轎子回家。
1903年,香港政府禁止華人在山頂居住,豎立維多利亞城界碑。
1904年,實施《山頂區保留條例》,禁止華人在海拔788呎以上的山頂區居住,「山頂區」成爲香港境內權勢象徵。
1912年,加列山道天橋(渣甸橋)通車,以大麻石築成,拱形橋底離地面約4.3米,是香港首條行車天橋,橫跨山頂道(現為一級歷史建築物)。
1936年,在天津任職外交委員的陳公哲,得知日本侵華戰事爆發,南遷來港,是首名在香港從事考古發掘的華人,業餘考古工作者。
陳公哲選出的「香港八景」,扯旗山佔有兩景,包括:旗山星火(「香江燈火」)、仙橋霧鎖。
仙橋霧鎖位於海拔四百米的盧吉道棧道,是香港第一亦是唯一一條棧道,被譽為「人工征服自然最偉大工程」,西端向下有「龜石」,東端有「豬頭石」。
相傳「龜石」爬上扯旗山頂後,香港會陸沉,棧道是阻止「龜石」向上爬的堅固防線。
港督別墅交通不便,三十年代開始,沒有港督使用,日治時期香港保衞戰遭受戰火損毀,1946年拆卸,只剩下守衛室。
1947年,《山頂區保留條例》廢止,山頂轎夫站停用,改作露天茶座,後來成為紅磚屋太平山餐廳,位於山頂道121號,是政府物業。
1950年,港英政府將港督別墅改建成公園,是香港島海拔最高公園。
二戰前,「襯叔」所寫的《倫文敘全集》,以書仔形式出版,一共出了十八集(本),書中出現「老襯」一辭,意思是自以為精明,經常上當被佔便宜的人。
市民在公園涼亭俯瞰香港島北面及九龍半島,居高臨下看山下營營役役眾生,「扯旗山下老襯多」俗語由此而來,山頂公園涼亭被稱為「老襯亭」。
1972年8月29日,爐峰塔落成正式開放,是三層高橢圓「鼎形」建築物,取代山頂公園涼亭,是第二代「老襯亭」。
1978年,政府派出專家尋回港督別墅石碑,放置於公園東北面。
1979年,港督別墅遺址加建山頂公園涼亭,涼亭前後放有一對石獅子,成為第三代「老襯亭」。
1981年,太平山餐廳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1989年12月,山頂露天巴士總站改建為山頂纜車總站。
1993年,爐峰塔設施老化,接待遊客能力不足,拆卸重建為凌霄閣,由英國建築師特里·法拉爾設計。
建築樓高七層,總面積達一萬零四百平方米,呈現「月牙剷」獨特建築外觀,項目總承建商為俊和集團。
1995年,山頂纜車總站重建為山頂廣場,原有巴士總站設於山頂廣場底層。
1996年8月,凌霄閣落成,同年12月試業。
1997年5月正式開幕,凌霄閣頂層有觀景台,海拔四百二十八米,成為第四代「老襯亭」。
2005年3月,凌霄閣大規模翻新,由香港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進行工程,耗資逾一億港元。
2006年7月,翻新工程完成,9月1日重新開幕,11月舉行為期兩星期開幕慶祝活動。
2006年12月,建築署勘探山頂公園期間,發掘出總督山頂別墅部分遺蹟。
2007年1月,政府公布有關發現,轉交古物古蹟辦事處進行考古發掘。
同年3月,古蹟辦在調查簡報中指出,1968年至1970年興建山頂公園涼亭時,別墅部分地基遭受破壞,保存情況尚算良好,發掘過程中最大發現,是在門廊上找到一幅約1米乘3.5米圖案地磚。
古蹟辦勘查地面時,發現八塊於1910年豎立的界石、兩塊軍部界石,一處曾用作水務工程平房的頹垣,四個建築構件的棄置點。
2011年,山頂公園翻新,建築風格改以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為主題,中央花圃以花草砌成幾何圖案,為拍攝婚紗照片熱門勝地。
2017年6月30日,山頂公園中庭連着的花園,命名為「永結同株林」,當時有三十五對新婚夫婦在園中種下樹木,山頂公園是香港最大的寵物公園,設有狗廁所。
2018年,到訪山頂的遊客,高達六千五百萬人次,是香港人口的九倍。
太平山一座豪宅,盛傳對主人不利的都市傳說,該座豪宅位於太平山區歌賦山普樂道十號,名為「天比高」,意思是與天比高。
1974年至1990年期間,天比高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大班屋」,佔地近四萬四千平方呎。
1977年至1986年,滙豐銀行執行主席沈弼在天比高居住。
1982年,鄧小平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就香港主權問題談判,戴卓爾夫人對中方提出「一國兩制」有所保留。
沈弼提出以「主權換治權」:「英國必須保留管治權,交出主權純粹是擺擺門面而已。」,沈弼的意見獲得英方共識。
沈弼提出的「主權換治權」被鄧小平嚴辭拒絕,1986年,匯豐大樓正式啟用,沈弼「光榮」退休,被封為爵士。
1990年,滙豐銀行以八千五百萬元,將天比高售予八佰伴主席和田一夫。
1996年,和田一夫出現財困,將天比高以三億七千萬元,售予時為明珠興業主席黃坤,創下當時最高價物業紀錄,購入六年,帳面獲利二億八千萬元。
黃坤打算拆卸天比高,分拆成五幢獨立式洋房出售,名為「創世紀」,以樓花方式售出C屋,作價一億八千萬元,約為購入價一半。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創世紀」成為銀主盤。
2001年,債權人以二億四千萬元出售。
2004年,影星周星馳購入「創世紀」,作價三億二千萬港元,較銀主盤高八千萬。
周星馳引入發展商菱電發展合作重建,向地政總署申請改建成四座樓高三層獨立大屋,更改所在地門牌,由普樂道十號,改為普樂道十、十二、十六、十八號(不設普樂道十四號門牌)。
2008年年初,售出普樂道十六號屋予施展望,成交價三億八千萬元。
2009年,金融危機後,該屋轉手價下降至三億五千萬元。
同年,普樂道十八號屋予朱慧恆,成交價三億元。
2011年,普樂道十號屋予徐穗宣,成交價八億元,呎價達九萬六千元,十二號屋由周星馳保留自住。
代周星馳達成天比高交易的于文鳳,原應收到八千萬元佣金,周星馳只給于文鳳一千萬元後,拒再付款。
2012年9月,于文鳳入禀控告周星馳,追討逾七千萬元佣金欠款。
2020年12月23日,法官高浩文認為于文鳳家底豐厚,因戀情而替周星馳工作,相信周星馳承諾的分紅只屬饋贈性質,裁定雙方達成的協議沒有法律效力。
2022年7月,太平山餐廳租約期滿,受疫情影響,惟膳無意繼續,政府產業署招標出租,2022年9月22日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