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灣河位於鰂魚涌東面,筲箕灣西面,範圍包括西至英皇道與康山道交界,靠近康山道天橋,東至筲箕灣道與愛秩序灣道交界地區,太安樓以北新填海區,一般稱為鯉景灣。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刊行的《新安縣志》沒有關於西灣河任何記載。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與清廷交涉時,將香港島稱為荒島。清廷認為割讓一個荒島給英國,損失不大。
當時香港島有兩大聚居地:第一是赤柱,有約二千人,第二是筲箕灣,有一千二百人,其餘地方人口很少。
1842年,英國皇家工程師愛秩序少校到達香港,負責制訂英軍的防守計劃。
1845年,香港開埠不久,英國人由維多利亞城開闢道路,經北角、西灣河,連到筲箕灣。
愛秩序少校整頓軍紀效果顯著,軍隊遵守紀律都愛秩序,地圖上的愛秩序灣以他命名。
愛秩序灣左面位置,是鰂魚涌黃角嘴與筲箕灣之間一條小村落,有一條小河由柏架山流經今天的太安街。
村落位於小河西面,將筲箕灣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村落位於西面,故名為西灣河又名水牛灣,當時只有少數房屋。
1901年,西灣河有四百二十名居民,設有街市和屠場,街市用紅磚造外牆,分裏外兩個部份,外面有個茶檔,位於現時西灣河文娛中心,在街市外行人路有幾間店舖,包括一間粉麵舖和一間棉胎舖。
太古公司其後在西灣河興建太古船塢工人宿舍,1909年落成,劃分為一、二、三街,即現時太安樓,樓高四層。
每個單位分為四至五個已婚員工房間,房外擺放三至四張三格碌架床,作為船塢單身員工住宿,廁所和廚房由整個單位共用,有燒柴爐灶,可容納逾一萬人。
1931年7月10日,愛秩序街在西灣河出現。
1934年,西灣河一帶仍是農地和荒野。
1949年,百萬人逃避共產黨,由內地來到香港。
西灣河陸續出現山邊寮屋,包括馬山村、聖十字徑村、成安村、橫坑東村、橫坑西村、澳貝龍村、澳貝龍山頂村、南安坊村、富斗窟村、教民村。
位於西灣河筲箕灣道33-55號的麗灣大廈,1965年8月開始入伙。
太古公司在麗灣大廈後面,興建太祥、太順、太富、太康四幢十一層樓高,每層有十八個單位的宿舍,安置受遷拆影響的一、二、三街員工。
太古船塢有自己水塘,宿舍自來水由太古公司免費供應。
1968年,位於一、二、三街舊址的太安樓落成,H型設計,樓高二十八層,地下是大型商場,有油站和戲院,兩者中間是小型工廠,工廠外有停車位,太安樓外面是海邊,有一個水站為漁船供應淡水。
商場裏有鮮魚、肉舖和士多、雜貨店,向電車路一面有酒樓,地下電梯附近有公眾電話方便住戶使用,一樓向海平台是公眾休憩花園,太安樓是亞洲最大商場,一度成為當地地標。
1974年,電視劇《獅子山下》,於筲箕灣愛秩序村艇户和寮屋區取鏡,片段中演員曾江問余慕蓮:「如果失火了,豈不是很糟糕?」
1976年2月1日農曆年初二,愛秩序灣旁木屋區,發生五級大火,接近三千人受災,共有過千間木屋及艇屋被焚毀,是香港自1964年實施火警分級制度以來,最觸目的火災之一,當局加快興建興華二邨安置災民。
1979年,太安樓仍位於海傍。
1981年,三層高西灣河碼頭啟用,可容納油蔴地小輪的三層渡輪停靠。
九十年代初期,愛秩序灣被填平,成為今日的愛蝶灣、愛東邨等多個屋邨和屋苑。
西灣河碼頭東翼改建為水警總區總部,西翼為「水警港口分區總部暨水警港口警署」,碼頭旁巴士總站,改建為大型住宅嘉亨灣。
1997年11月,愛秩序灣避風塘填海工程完成。
2001年10月,逸濤灣開始入伙,逸濤灣與愛東邨中間,是愛秩序灣巴士總站,當局計劃搬遷巴士總站。
2006年6月,巴士總站約滿停用,地政總署以短期租約形式租予一間私人公司,作為高爾夫球練習場,租約於2008年12月31日屆滿,每月有一萬人次使用球會設施。
高爾夫球場的高大圍網,阻礙附近住戶景觀,夜間遭受光污染滋擾,居民大表不滿。
當局計劃在高爾夫球會遷走後,在西灣河愛秩序灣海旁,愛勤道與愛德街交界,興建佔地約二萬二千平方米公園,費用一億二百萬元,工程於2009年年初展開,2010年年底竣工。
公園以昔日漁港風情為設計主題,採用鋼鐵、玻璃、木材、竹為建材,公園水景區擺放一艘實物大小漁船及兩艘舢舨,有兩條木板長廊的「渡頭」,供遊人登上漁船參觀,渡頭旁設有一個仿漁棚。
公園設有太極廣場、香味花園、露天廣場、長者健體園地、兒童遊樂場、緩跑徑、健身徑。
2011年4月11日正式啟用,命名為愛秩序灣公園,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2022年5月25日早上七時許,六十二歲男子於二十厘米深水池內溺斃,警方調查後相信是意外失足跌倒,暈倒在水池內溺斃。
愛秩序灣公園
地址:西灣河愛德街十號。
交通:港鐵西灣河站A出口,步行約五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