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頤卦初九 卞和 有眼不識荊山玉

頤卦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舍:簡易建築的茅屋,引伸可以拾棄。
爾:一人操作的絡絲架,引伸別人稱呼的你。
靈:以玉祭祀為城邑求雨,引伸靈驗。
龜:龜甲可用作占卜,引伸有回應。

觀:視力像貓頭鷹,引伸觀察。
我:施刖刑用的三齒鋸,後引伸為自己。
朵:禾苗的垂穗,體積是手握大細,即一把。
頤:用梳梳理頭髮。

凶:地面下陷,引伸危險。

意思是你的靈驗回應被捨棄,將使用三齒鋸視作用梳梳理一把頭髮,危險。

春秋時代楚國人卞和的故事,可解爻義。

卞和生卒年月日不詳,春秋時代楚國人,相信是在卞地居住,名叫和的人。

熊繹的曾祖父鬻熊侍奉周文王,很早去世,祖父熊麗、父親熊狂,侍奉周文王之子周武王。

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在位時,感念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時期,輔佐朝政有功績大臣,提拔他們的後代,鬻熊曾孫熊繹封在南方蠻荒之地荊山(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賜給土地僅有五十里的子爵爵位。

熊繹因建立楚國,成為楚國始封君,居於丹陽(湖北丹江口庫區)。

熊繹發展生產,擴大疆土,乘柴車、穿破衣以開闢荊山玉礦。

熊繹將在荊山發掘出來的美玉,跋山涉水向周天子進貢,發展成為泱泱大國。

楚國荊山人懂得分辨璞玉,但雕琢工藝不高,發現上好璞玉必須進獻給天子,由工匠處理,其餘一般的玉石,製成玉器用作祭祀或作飾物。

刖刑是中國古代墨、劓、刖、宮、殺五刑之一,又稱剕刑,指砍去受罰者左腳、右腳、雙腳,「我」就是施行刖刑所用的三齒鋸。

目前考古所見最早受刖刑記載,見於山東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一座古墓,墓主人的右腳小腿被砍去。

刖刑在夏朝稱臏(孫臏的臏由此而來),「夏」在甲骨文表示一個的左臂不知去向,兩條腿的右膝以下被砍掉,左腿自大腿以下也被砍掉,右手撐着被砍掉右腳的腿部,身邊丟兩把刀,刀上滴下幾滴血。

商代時期,刖刑相當頻繁,被施行刖刑倖存的人叫做「僕」,即是奴隸。

春秋時的刖刑,視所犯罪行輕重,有刖去一隻腳,有刖去雙腳。

卞和是荊山一名樵夫,一日斬柴時看見一隻鳳凰棲落在山中青石板上,卞和在青石板下,發現一塊石頭,認為是一塊璞白玉,由於要呈獻給天子,卞和沒有將石頭剖開。

《韓非子·和氏篇》記載:
卞和在荊山斬柴時發現一塊石頭,認定內藏美玉獻給楚厲王。
楚厲王叫玉匠鑒定,玉匠說:「這是石頭。」
楚厲王大怒,命人砍掉卞和左腳。

前741年,楚厲王去世,諡號厲王,楚厲王弟熊通殺楚厲王之子自立,是為楚武王。

楚武王即位時,卞和跛着腳再次去獻玉,被楚武王當成騙子砍掉右腳。

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未能決定是否再獻玉石,三天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楚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天下被砍雙腳的人這麼多,為甚麼惟有你哭得這麼傷心?」

卞和說:「我不為失去雙腳而哭,而是為寶玉被人看作石頭,忠臣卻被認為是騙子!這才是我所傷心啊。」(「卞和泣玉」典故由此而來)

楚文王請來能工巧匠,琢石打開驗看,果得是一罕見美玉,經加工雕琢成為傳世之寶,為表彰卞和命名為和氏璧。

楚文王有感卞和忠於君,憐憫卞和受刖刑,封為陵陽侯,卞和辭而不就,楚文王將和氏璧視為國寶珍藏起來。

璧是美好意思,和氏璧不是古代用於祭祀,半徑是中空半徑三倍的環狀玉璧,而是一塊超過四立方寸的美好白玉。

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年),楚宣王去世,熊商繼位,是為楚威王,將和氏璧賜予滅越伐魏立下戰功的相國昭陽。

昭陽率賓客游赤山,取出和氏璧供人觀賞,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寵臣宦官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失蹤多年的和氏璧,繆賢將和氏璧獻給趙惠文王。

秦昭襄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去趙國,説願以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成語「價值連城」即源於此。

繆賢向趙惠文王舉薦門客藺相如與秦國談判,藺相如最終「完璧歸趙」,成為千秋佳話,史學家評價繆賢為歷史上的好宦官。

「價值連城」的深層意義與卞和有關,意思是至始至終堅持着一件事,這種心態很難得,價值連城。

卞和在深山中看見類似石頭的東西,能認出是一塊寶玉,可見卞和有認識美玉的價值連城真本領。

卞和為了自己的信念,被楚厲王、楚武王刖了左右腳,仍堅信那塊是美玉是而不是石頭,卞和堅持真理、原則,付出巨大代價,甚至寶貴的生命也寧死不屈,價值連城。

和氏璧除為卞和帶來不幸,也是血腥咒詛,在以後一千六百多年間,歷朝歷代君主都因爭奪和氏璧,掀起血腥殘殺。

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落入秦國手中,秦始皇命玉工將和氏璧雕琢為玉璽,長、寬、高均為四寸,宰相李斯將「受命於天,即壽永昌」刻於璽上,秦僅兩世而亡,未能「即壽永昌」。

公元206年,漢高祖劉邦攻入咸陽,秦二世投降,獻玉璽給劉邦,劉邦將玉璽稱為「漢傳國璽」,確定漢家天下的「法定地位」,代代相傳,共傳了十二代皇帝。

西漢末年,兩歲的劉嬰即帝位,王莽篡漢後,派弟弟王舜到長樂宮,脅迫孝元皇太后交出「漢傳國璽」。

太后見國破家亡,一怒之下將「漢傳國璽」摔在地上,玉璽崩掉一角。

王莽命能工巧匠用黃金鑲上缺角,得名「金鑲玉璽」,被稱為「金鑲玉」。

(有說諺語「有眼不識金鑲玉」由此而來,不過,「金鑲玉」應是「荊山玉」的誤傳,「有眼不識」就是「卞和泣玉」典故)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認為曹家魏政權是傳國玉璽最終歸宿,命人在玉璽左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曹魏為晉所篡,玉璽隨即落入司馬氏之手。

西晉建興四年(316年)十一月十一日,晉愍帝派侍中宋敞向劉曜送上降書,自己乘坐羊車,脫去上衣,口銜玉璽,由侍從抬棺材,出城投降。

唐滅隋後,「漢傳國璽」歸唐高祖李淵所有,在唐朝傳了二百七十多年,唐昭宗時,「漢傳國璽」落入後梁,五代十國時,後梁被後唐滅掉,「漢傳國璽」傳給後唐的李叢珂。

李叢珂征討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失敗,清泰三年(公元936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石敬瑭兵臨洛陽城下,李叢珂見大勢已去,帶着「漢傳國璽」與曹太后、劉皇后、兒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
後唐亡,「漢傳國璽」不知所終。

「國璽」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和氏璧御製,至後唐李叢珂自焚,一共經歷十四個朝代,傳承一千一百五十七年,歷一百二十二位皇帝。

2020年3月18日,玄武門遺址拆遷工作開始,考古人員發現玄武樓有火焚痕跡,火燒層大約有四、五厘米厚,證實李叢珂在玄武樓自焚的記載。

考古人員在玄武樓未找到「漢傳國璽」或殘留,有說「漢傳國璽」一直流傳至清乾隆年間。

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宮,警察總監張璧與鹿鐘麟等,向溥儀追索歷朝相傳的「漢傳國璽」。

因為和氏璧,卞和被尊為「白玉祖師」,奉為「白玉真人」。

道光元年(1821年),雲南騰衝玉商、玉匠組成「寶貨行」公會,捐資建蓋白玉真人「祖師殿」,原址在城西之南明竇妃墓側,後毀於戰亂。

清光緒七年(1881年),騰衝「寶貨行」公會,於來鳳寺右側重建「祖師殿」,塑白玉真人像,文革期間,塑像被毀。

1993年底,騰衝縣珠寶協會,籌資再建「祖師殿」,五年後竣工。

每年陰曆六月初十為白玉真人誕期,騰衝玉商、玉匠,各地商賈紛紛雲集祖師殿,拜真人、談生意;玩博彩,看大戲,歷時三天,熱鬧非凡。

近年來,騰衝縣珠寶協會在政府支持下,白玉真人誕期逐漸成為騰衝縣大型廟會活動。

卞和非佛非道,屬行業崇拜及民間信仰,騰衝民間為白玉真人舉辦慶誕活動,全國罕見。
1997年7月,中國玉器研究會會長楊伯達,確認騰衝白玉真人祖師殿全國僅有。

《中國名勝詞典》記載,蚌埠市懷遠縣荊山抱璞巖,傳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巖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寬廣,可容數十人,巖壁有摩崖書刻「青螺石帳」四字。

洞上有坑,名為「採玉」,坑內有玉石層迭,晶瑩閃亮,恍若白雲攢集,俗稱「白雲堆」。

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為「濯玉澗」,右有閣,名為「青山」,又名「梓潼」,內舊有唐人胡曾《荊山詩碑》,上刻詩:
抱璞巖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聲啼,疑是荊人哭未休。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