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鶴咀 (香港南區)

朱居元是客家人,祖藉廣東長樂(五華)《朱氏族譜》記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朱居元與妻子鄧氏,攜同八子一女。
(八名兒子順序為:登鳳、鸞鳳、悅鳳、庚鳳、貴鳳、日鳳、仁鳳、祥鳳),由廣東長樂徒居香港島石塘(屈地街附近)。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村,稱為石塘咀。

石塘咀受到猛獸及海盜侵擾,朱居元一家遷居九龍半島沙埔仔(大埔碗窰),最後遷往香港島南面大浪頭海灣建村定居,村名叫鶴咀村,海灣叫鶴咀灣。

朱居元長子朱登鳳未有娶妻生子,第五子朱貴鳳在鶴咀灣出海喪生,第六子朱日鳳徒居大埔,失去聯絡,七子朱仁鳳移居飛鵝山大磡村,八子朱祥鳳搬往九龍城,只有第三房的朱鸞鳳、朱悅鳳、朱庚鳳,繼續在鶴咀村開墾。

鶴咀山一帶山石嶙峋,平地不多,沒有太多土地可供建屋、耕種,朱氏後人二十三人,在鶴咀村居住。

生活日漸富裕後,屢次遭到海盜滋擾,村民斥資興建花崗石更樓,高九米,闊約四米,更樓上設有炮孔,供村民窺伺及攻擊敵人,儲存村中財產,在強敵襲擊時作婦孺藏身之所,更樓其後設有課室,供鶴咀村兒童就讀。

1845年出版的地圖,英文命名為德忌笠角,取自1843年駐港英軍總司令,香港第一任副總督德己立爵士,中文名稱叫做鶴咀。

1875年4月16日,香港第一座燈塔啟用,名為鶴咀燈塔,編號158號,是一座花崗石築砌的圓筒形建築,高九點七米燈塔底座與拱形入口由粗琢石塊砌成,入口鐵門上方飾有幾何圖案。

1893年橫瀾燈塔啟用,鶴咀燈塔停止運作,(1975年改為自動化操作,燈塔再亮起燈光),(鶴咀燈塔是香港現存五座戰前燈塔之一
2005年列為法定古蹟)。

1939年3月7日,鶴咀炮台開始操習高射炮,為日軍入侵作好準備。

1941年,日軍攻入香港,英軍於鶴咀半島高地興建兩座炮台,名為博加拉及德己立炮台(鶴咀炮台),在附近岸邊設置機槍堡和探射燈台,增強鶴咀半島防禦能力,日軍最終沒有在港島南部登陸,這些設施未能發揮作用。

光復後,大東電報局(香港電訊、電訊盈科),在博加拉炮台舊址設立電話通訊站,地面衛星接收站及海底電纜站,外人到來需向有關方面申請。

1962年,鶴咀村約有五十七戶,三百名居民,半數為兒童,村民大部份受僱於大東電報局,鶴咀村兒童在鶴咀的臨時學校,筲箕灣或石澳就讀。

1965年1月,華民政務司麥道軻稱,政府正覓地及籌募基金,為鶴咀村興建小學,設一課室,上下午班合共可容九十名學童,校舍佔地11250平方呎,建築費63400元,大東電報局出資23000元,政府津貼31700元,餘額由村民籌募。

1967年2月16日,大東電報局總經理蘇以德,主持鶴咀村校舍奠基儀式。

1967年7月,香港大學麥基教授,計劃在鶴咀興建建築物,研究颱風對多層建築物的搖動影響。
建築物高達一百呎、佔地六十呎乘三十呎,建築費用二百萬元,部分費用由納菲爾德基金會,英國鋼鐵業聯會海外發展部,土木工程研究會、香港大學、港府負責。

1968年7月,大東電報局鶴咀電訊發射台建成,是一幢單層建築物,有八組發射機、天線部有六條天線,傳遞啟德機場發出的工作消息,口頭氣象廣播給予東南亞飛行中的航機,取代紅磡的發射台。
鶴咀發射台使用單錐型寬頻帶天線,對數式寬頻帶方向性天線,發送遠距離電報。

1969年5月,大東電報局,建成鶴咀人造衛星聯絡站(鶴咀衛星通訊站),香港可接收來自美國、澳洲、日本、泰國無線電視訊號。

1975年11月25日上午十時,位於鶴咀與螺洲之間航道上,安裝在花崗石塔的一座強力導航燈啟用,裝有二百五十瓦特注碘鎢絲燈泡,天氣晴朗時該燈的白光可照至十哩遠。

1980年,鶴咀村有六十多戶居民,大部分村民以種菜及養豬維生,村內炮台廢棄,小學亦已停辦。

4月,香港置地計劃收購鶴咀村土地,發展成佔地十三畝的高尚住宅區,設七十五幢獨立複式洋房、泳池及網球場等,預計1983年完成。

鶴咀村只有姓朱的原居民有地契,無地契村民說縱有錢賠也不願搬走,要求發展商撥地建屋,建屋計劃因而擱置。

1983年,港府傾向在赤鱲角建新機場。
立法局議員陳鑑泉,1971年至1975年任香港大東電報局職員會主席,建議在鶴咀以東十公里以外,填海製造一個島嶼興建新機場,擬議的工程為三公里寬,北為大頭洲,南為狗髀洲,向東延伸至香港水域最東處,形成七十五平方公里人工島。

陳鑑泉建議機場設於島的東面,呈圓形,設三條5.6公里長的跑道,建議未被接納。

1989年10月,香港大學在鶴咀設立海洋科學研究所,由太古集團捐贈一千一百七十萬元興建。

設有每分鐘泵送海水流量五十加侖大型水族箱,有三個辦公室、一個容納四十人的研討室,一個小型圖書館、實驗室。

翻新已荒廢的燈塔看更宿舍,建十間連書桌臥室,每間可住兩人,有廚房、飯廳等。

10月,英國太古集團董事長施懷雅,港大校長王賡武出席奠基儀式。

1990年10月,施懷雅、王賡武,研究所所長Brian S Morton教授主持開幕禮,名為太古海洋實驗室。

1994年,研究所擴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曲格平教授,施懷雅、王賡武主持擴建儀式,正式命名為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

為保育海洋資源及科學研究,教育市民愛護珍貴海洋資源,1996年7月,鶴咀設海岸保護區,總海域面積約二十公頃,是香港唯一一個海岸保護區。

東面界線由雙四門(蒲台島附近水域),延至鶴咀東面岸端,南伸至狗髀洲東南端,西面界線由無線電發射站對開石岬,伸至狗髀洲南端,陸地界線一般沿海岸的高潮線劃定。

鶴咀海岸保護區周邊有四種主要岩石種類,以岩石形成年代計算,最古老的是火山爆發形成的凝灰岩,依次是花崗閃長岩、流紋斑岩、玄武岩。

地貌方面,海岸保護區內有受風浪衝擊的石岸,是香港東南面海角和陸岬常見地形,陡斜的花崗石岸崎嶇不平,呈不規則石階狀,有高至一米的垂直面,亦有狹小的岩棚,海浪湧至時會形成臨時小水池。

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包括各種魚類、石珊瑚、軟珊瑚、柳珊瑚,海洋無脊椎動物,為保護區內重要生態,保護區內進行的活動,均受《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規例》,(第476A章)規管。

當局不鼓勵公眾到鶴咀海岸保護區參觀,保護區範圍內沒有提供任何公共衞生設施,如廢物箱及廁所。

2004年,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再次翻新,由太古集團出資,港大校長徐立之,太古集團主席何禮泰主持儀式。

鶴咀道迴旋處以南一段限制車輛出入,沿鶴咀道前行,全程為瀝青路,直行到底通往鶴咀海岸保護區。

經過幅射強勁的鶴咀高台發射站,到達鶴咀村,內有荒廢的鶴咀村學校,有一間士多,可以補給,之後到二級歷史建築鶴咀村更樓。

由更樓折返高台發射站,在鶴咀村路口及信箱之間24號渠道旁小路,經已荒廢的鶴咀下村,前往海邊的炮台,炮台左邊一座小碉堡,是海防測距站,由炮台折返,到達法定古蹟鶴咀燈塔。

離開燈塔沿大路行,到達鶴咀海岸保護區,旁邊豎立保護區範圍告示牌,左手面的大海蝕拱是雷音洞。
折回告示牌,左邊沿海岸行,可見於1955年在維港擱淺的長鬚鯨魚骨標本,(坊間誤傳為海洋公園的殺人鯨海威),颱風山竹吹襲後,魚骨已所剩無幾。
靠左沿石灘進入是蟹洞,由蟹洞回到鶴咀道,全長約九公里。

鶴咀

交通:
筲箕灣巴士總站乘搭九號巴士(留意假日並非所有班次都經過鶴咀),特快旅遊路線X9投入服務,雙向繞經鶴咀站。

紅色小巴筲箕灣至石澳線(石澳巴士總站對出),紅色小巴旺角(雅蘭中心)至石澳線,於鶴咀下車。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