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大畜上九 張九齡 開鑿古代京廣線

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

何:人肩上扛着鋤頭或扁擔,引伸負荷。
天:人頭之上,引伸天空。
之:離開原地,前往他方。
衢:在道路上的貓頭鷹,引伸一覽無遺的大街。

亨:進獻食物,引伸通達。

意思是負起天大重責,通達道路暢通無阻。

唐玄宗時期張九齡的故事,可解爻義。

張九齡(673年-740年6月5日),字子壽,號博物,韶州曲江人(廣東韶關市),出生於世代仕宦家庭,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

曾祖父張君政任韶州別駕。(州刺史的佐官,因地位較高,出巡時不與刺史同乘一車駕,稱為別駕。)
祖父張子虔出任竇州(廣東信宜縣)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為新州索盧縣丞(廣東新興縣南部)。

張九齡自幼天資聰慧,才智過人,五六歲能吟詩作對,時人稱為神童,十三歲時能寫出好文章。

大周天授元年(690年),王方慶接替被馬來人殺死的廣州都督路元睿,途經韶州,看張九齡文章後,大為嘆賞,説:「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

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張九齡登進士第,最初擔任調秘書省校書郎,因「謗議上聞」退職返鄉。

長安三年(703年),鳳閣舍人宰相張説(音悅),得罪武則天寵臣張昌宗,忤旨配流欽州,途經曲江,與張九齡通族譜,閲張九齡文章,誇獎「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

神龍三年(707年),張九齡赴京應吏部考試,授秘書省校書郎(從九品上)。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為唐玄宗,十二月,唐玄宗於東宮舉文學士,張九齡名列前茅,授左拾遺(從八品上)。

開元四年(716年),宰相姚崇的幕僚收受賄賂,張九齡要求交代,招致姚崇不滿,處處針對,張九齡以任職屆滿,去官歸養。

張九齡返故里孝養其母,不久患上瘴癘,他以金銀花、淡竹葉、羅漢果,甘草等藥用植物熬製涼茶,日喝兩碗得以消除瘴癘,涼茶其後稱為「張九齡」涼茶,是中國最具歷史文化底藴涼茶。

張九齡回到嶺南,看到家鄉父老翻越南嶺山脈十分艱難,大庾嶺海拔七百四十六米,道路崎嶇,沿途多懸崖峭壁,容納不到一車通過,只有靠人力用背負送,張九齡決心打通大庾嶺,改善進出嶺南交通。

張九齡上奏唐玄宗,提出鑿山修路,唐玄宗下詔張九齡官復原職左拾遺,為修路特使,負責督修大庾嶺路,趁農閒徵集民夫,開始開鑿工程。

張九齡親自到現場踏勘,指揮施工,開鑿道路即現在距離南雄市區北面約三十公里,梅嶺頂部的梅關驛道,路寬近十七米,路兩旁遍植松樹,一年多時間,梅關驛道修成,張九齡撰寫《開鑿大庾嶺路序》。

梅關驛道成為連接南北交通主要孔道,張九齡修築大庾嶺驛道有功,開元六年(718年)春天,唐玄宗召張九齡入朝。

開元十三年(725年),皇帝東巡,舉行祭祀天地大禮,張説推薦自己親近的官員代理官職登山,對他們特別加以晉級,破格授予五品官職。

張九齡勸張説選用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張説沒有聽從。

開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御史中丞宇文融與御史中丞李林甫彈劾張説,張說黨爭失利罷相,十幾人受牽連,張九齡改任太常少卿。

秋天,張九齡回京,被指親附張説,調任外官,出為冀州刺史。

張九齡以老母不到冀州為由,表請罷官,翌年三月,改任洪州(江西南昌)都督,在洪州任上,寫了《在郡懷秋》詩二首,表達時不能用、憂鬱思歸心情,窮達進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理想。

開元十七年(729年),張説被玄宗拜任尚書左丞相、集賢院學士,多次推薦張九齡做集賢院學士。

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説病逝,張九齡轉任桂州(廣西桂林)刺史,嶺南道按察使、御史中丞。

開元十九年(731年)三月,張九齡被召入京,擢秘書少監,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代唐玄宗起草敕(音斥)文多達一百一十四篇,深為唐玄宗倚重,兩次升任他為中書侍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張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秋天,丁母喪歸鄉里。

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張九齡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三月,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為始興縣伯,食邑四百戶。

張九齡因品行被皇帝賞識,宰相李林甫不學無術,非常妒忌,推薦牛仙客擔任知政事(掌管政事),張九齡多次阻止,唐玄宗不高興。

唐玄宗被李林甫讒言所惑,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遷張九齡為尚書右丞相,免去知政事。

幽州節度使張守圭,派平盧將軍安祿山討伐庫莫奚、契丹,安祿山恃勇輕進,大敗而歸,按當時軍法,張守圭可以依法斬首,張守圭知道唐玄宗很喜歡安祿山,將送到長安,讓朝廷發落。

張九齡以安祿山腦後有反骨,要求處死以防後患,唐玄宗沒有聽從,赦免安祿山,放安祿山回到藩地。

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生日),張九齡送《千秋金鑑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舉薦長安尉周子諒擔任監察御史,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

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結黨,張九齡失去唐玄宗信任,改任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

四月,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武后讖(音侵)詞: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
「兩角犢子」被解讀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禍亂大唐。

唐玄宗認為荒謬,當場將周子諒杖於朝堂,幾乎打死周子諒。
十七日,周子諒在流放廣西途中死亡,張九齡受牽連罷相,貶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張九齡罷相後沒幾天,太子瑛和瑤、琚兩位王子被貶為庶人。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天,張九齡請求回鄉拜掃先人墓。
農曆五月七日(6月5日)在家鄉曲江病逝,終年六十八歲,歸葬羅源洞。
皇上贈封為荊州大都督,諡號文獻。

張九齡死後不久,安祿山掀起「安史之亂」,導致唐朝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追思張九齡的卓見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張九齡,追贈為司徒。

在唐代詩壇上,張九齡是繼陳子昂後,力排齊梁頹風,追蹤漢魏風骨,打開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

《望月懷遠》是代表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唐宋時期,瘴癘之地嶺南是被貶官員的流放地,唐朝有二百多位官員,宰相有四十九人次,宋代有四百多人次。
被貶官員包括:張九齡、宋之問、牛僧儒、李德裕、劉長卿、韓愈、寇準、蘇東坡、蘇轍、蔡確、黃庭堅等。

他們從大庾嶺梅關驛道走過,在大庾嶺上鐫刻一百三十多塊詩碑,編織成一部獨特的古代官場謫遷史。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宋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五十九歲時再次貶至惠陽(廣東惠州),九月途經大庾嶺,入住客棧寫下《過大庾嶺》。

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蘇軾遇赦。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正月,六十六歲的蘇軾再次翻過大庾嶺,入住客棧再次與店主相遇,在壁上題《贈嶺上老人》詩: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

大庾嶺梅關驛道被譽為「古代的京廣線」,是中國南方現存最長、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

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三次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經過梅關驛道,進入廣東南雄從事革命活動。

2016年12月,南雄市梅關古道景區,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張九齡家族墓地位於韶關市北郊羅源洞山麓,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地前面是張文獻公祠,祠堂後山約一百二十米處,是張九齡及父親張弘愈、弟張九皋、九章墓冢。

張九齡家族墓為磚室結構,坐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

墓室為主體建築,成四角攢尖式頂,長7.98米,寬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園等壁畫,是廣東境內最早出土、絕無僅有唐代壁畫。

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於兩旁,有唐嶺南節度使徐浩撰寫的《神道碑》,杜甫作詩的《故右僕射相國張九公齡詩碑》,墓下有饗堂,保存明清以來碑刻。

2013年,全球張氏宗親超過一億人,張九齡後裔有兩千多萬人,遍布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張九齡紀念公園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石井鎮張村,佔地2.34萬平方米,設計呈長方形。

公園西、南、北三面設出入口,園路迴環暢通,產生移步景換效果。

西向東大致分為三片區域:西門主入口至人工湖畔區為主要陸地觀賞區。南北出入口之間是主要水景觀賞區,湖中小島有「明月潭」、「聯照千秋」等。

東部是紀念區域,湖畔設水榭「華馨精舍」(張九齡紀念館),專題展覽張九齡生平事蹟,詩歌作品。

張九齡故居位於始興縣隘子鎮石頭塘村,始建於唐上元二年(675年),是張九齡父親遷始興石頭塘村時所建,故居內設宗祠,有張弘愈、張九齡父子牌位。

韶關市內原有紀念張九齡的風度樓,後因失火不存,原樓所在地被取名為風度路,路上臨江建有曲江園,塑有張九齡半身胸像。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