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早期,內地有不少人來到香港或經香港到海外打工,「賣豬仔」年代,大批華工被發送到不同國家。(現時的饒宗颐紀念館是當年的「豬仔館」)
1849年,美國淘金熱潮,第一批華工抵達美國西岸。
1853年,在美國三藩市成立的美國陽和會館,規定將窮困死亡華工,裝棺送回原籍安葬。
1855年7月,香港《德臣西報》,轉述5月5日美國報章Alta California報導。
一艘由美國赴香港的輪船,貨物包括二百袋薯仔及九十四箱死去的中國人,這些箱俗稱「招魂箱」。
1863年,一千一百具棺木,八十三個招魂箱,由美國用輪船運到香港。
當時冷藏技術不普及,遺體容易腐爛發臭,遺體通常先行入殮,棺木暫厝(音醋)義莊,待親人認領後再安排下葬。
喪家若需要擇吉日落葬先人,或轉運至其他地方安葬,遺體會暫放在義莊內。
《東華醫院1873年徵信錄》記載,1872年,以「廣東華人」取名的東華醫院啟用,醫院當時已設有義莊,目的是為先人等待安排運返原籍安葬,或本地居民覓地安葬先人期間暫存棺骨,義莊位置和規模暫未可考。
1874年,東華醫院義莊開始接收海外華人棺木,輪船抵港後,船公司通知東華醫院憑紙起棺,醫院收到文件後,請長生店安排小艇,到船上起棺運至義莊存放,醫院在報紙刊登招領通告,請親友或有關慈善機構來認領先人棺骨。
1874年4月8日《循環日報》有以下報道:火船名日本,美國公司之郵船也,從日本神戶載來棺木三十餘具,皆粵人之旅日本而身死者也,抵港寄停東華醫院,不日書明籍貫、居址、招人運回,其盤柩之費,例有援助,近者十五元,遠者二十元。此誠盛德事也。
1875年,文武廟為便利同胞寄厝靈骸,捐資在西環堅尼地城牛房附近興建義莊(位於今日西環士美菲路觀龍樓附近),稱為「牛房義莊」,文武廟其後將義莊送交東華醫院管理。
1884年,由美國運港的招魂箱三個,棺木有六百二十五具。
1889年5月,政府部門刊憲規定喪禮承辦人,遵照將棺木埋進地下六英呎的規定。
1892年,港府報告指出,市區居民死者葬於殖民地內的有3,586名,244人運到殖民地外安葬。
從香港轉運到台山的骨殖數量最多,其次是新會,再次是開平、恩平,最少是鶴山。
牛房義莊地方狹小且設備簡陋,1899年,東華醫院向政府申請搬遷義莊,獲批香港島西區大口環內地段1572號,義莊背靠西高山,下臨東博寮海峽,佔地約十餘萬平方呎。
1900年,義莊落成,正式命名為東華義莊,建築物結構簡陋,經常需要修茸,颱風或大雨後,損毀尤為嚴重,部分建築物曾被吹倒。
海外華人在東華義莊寄存棺骨日多,1913年,東華義莊首次重建,搭建棚屋儲存棺骨,義莊不斷有各種大小規模的增建莊房工程,建造碼頭方便以水路運送棺骨。
東華義莊安排俗稱蝦苟艇的棺艇,循水路運送棺骨回鄉,要求仁壽、宏壽、忠壽等長生店各備一艇值日。
棺艇經常遇上擄掠、勒索、海難,為守護先人而喪命事件,並不罕見。
1926年,棺艇駛至廣東省新會天河時,「突被匪徒劫掠殆盡」,棺艇駛至三水時,再度被劫。
同月,另一艘棺艇在順德,「匪蜂擁過船,搜掠一空,所最慘者,勒索不遂,盡將船上各伴毆打,遍體鱗傷,有一舵工因傷斃命。」
其他艇家之後「畏縮不前」,東華醫院致信政府通緝匪徙,要求「切實保護」東華的棺艇,政府數月後回信答應。
1926年7月22日,東華聘請香港天壽號,運送台山先人棺木骨殖回鄉,天壽號僱用的鴻利棺艇駛至深圳南頭,遭省港罷工糾察隊扣留,拘押船上舵工,指不合手續,破壞罷工條件,要充公棺艇。
東華致函南頭樂善堂,請求南頭糾察隊放行,鴻利棺艇其後繼續前往台山。
棺艇屢受阻撓,大量待運棺骨滯留,東華義莊不敷應用,向港府要求撥地擴建。
港府撥出鋼線灣1572號地段相連之處,約五萬餘平方呎給東華興建新樓,命名為「丙寅莊」,頂部天面髹上「東華義莊」四字。(現時為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
1927年,棺艇駛到崖門一帶時「颶風大作」,船被吹上海邊耕廠圍基淺灘擱置,四個月後,政府知道棺艇是慈善性質,用一百六十元,僱數十名工人將棺艇拖回海中。
1928年6月,棺艇運送兩具棺木回鄉,在順德大洲海面李家沙遭土匪截擄,被國民革命海軍解救,東華聯絡有關人士處理。
1931年,加拿大域多利台山寧陽總會,由俄國皇后輪船運回骸骨1819具交東華義莊。
1936年,在香港下葬的遺體有23,336具,398具遺體在下葬前運離香港。
1941年,東華義莊停棺達八百具,不少已停棺超過十年,部份欠交月租五毫多年。
中日戰爭、國共內戰、政權易手,海外華僑遺骨無法運回內地安葬。
1948年,東華義莊收到海外運港遺骨超過一千具,主要來自越南、暹邏、新架坡、南北美洲。
1949年新中國政府成立前,東華義莊暫存的棺骨會送回原籍安葬,1949年後,因政局與禁運問題,東華義莊內的棺骨愈積愈多。
1956年,東華義莊寄存六百二十六具棺木,骨殖八千五百九十三副,骨灰八十件。
東華三院配合整體服務發展及讓先人入土為安,1960年再三登報要求市民領回先人棺骨,最終無人認領的棺骨,會永久安葬在沙頭角邊境的沙嶺公墓。
七十年代,政府大力推行火葬,1974年,東華義莊花園範圍改建為靈灰安置場,提供九百多個龕位。
1982年再增設龕位五千七百多個,寄厝的棺木及骨殖陸續減少。
1985年,由劉觀偉執導的電影《殭屍先生》,林正英與元華任動作設計,許冠英、林正英、錢小豪主演,香港總票房高達二千萬港元,台灣票房亦高達二千萬新台幣。
第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十二項提名,許冠英獲提名最佳男配角,他以是《殭屍先生》男主角,拒絕男配角提名,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史上第一個拒絕提名演員,《殭屍先生》最終獲得最佳音樂大獎。
《殭屍先生》帶起殭屍熱潮,東華義莊傳出殭屍都市傳說,內容是:
大約在1985年,義莊管理員聽到義莊內四具棺木,傳出「砰砰砰」怪聲,像是有人在棺木裏蹬腳,踏踩木板發出聲音。
過了幾天,數具殭屍破棺而出,在房中緩慢行走,既沒有異樣,又沒有襲擊人。
管理員將「殭屍事件」上報管理層,管理層表示無法處理,報警求助。
警方政治部、被警方邀請而來的專家,甚至是從英國來的神父,對破棺而出的殭屍束手無策。
警方向東華三院提議用火燒毀殭屍,東華三院認為保留死者全屍等是義莊責任,不能接受燒屍做法。
東華三院請了茅山界溫氏家族收服殭屍,存放在義莊一個密室內。
這宗殭屍傳聞,當年未有傳媒報導過(筆者當年在《天天日報》任職),警方政治部亦無相關檔案留存(有人說可能在政治部解散前運到英國,或已經被銷毀)。
1985年至1986年,東華三院董事局主席是朱飛龍,第一副主席是詹金源博士,第二副主席是寶詠琴博士。
東華三院助理策劃主任(廟祀服務),梁中杰斬釘截鐵說,殭屍傳聞全屬虛構。
東華義莊經多年擴建,建築物摻雜中西特色,2003年,東華義莊全面修復,不同年代建成的建築群保持原來面貌。
2004年,古物古蹟辦事處,頒發「文物保存及修復獎」(2004)榮譽大獎。
2005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頒發「亞太區文物修復獎」(2005)優越大獎。
2006年年初,東華義莊共有靈柩七十具,骨殖一百一十五件、骨灰二十一件,義莊每月租金由五十元至四百元不等。
東華義莊內存放最久的棺骨,是東華醫院創院總理鄧鑑之,他於1906年12月去世,棺骨一直放在東華義莊,鄧鑑之妻子於1915年7月14日逝世,棺骨亦寄厝於東華義莊,直至現在。
鄧鑑之伉儷在東華三院地位特殊,除有管理員定時上香外,董事局一年幾次派代表到鄧鑑之棺前拜祭。
東華三院文物館,保存一批由1910至1970年代,共234項,數以萬頁計的《東華義莊文獻》,這批文獻是華人原籍安葬歷史上,數量龐大,種類不同的原始史料,包括全球華人寄到東華義莊的信件,義莊的入莊申請書和保證書,停棺合約、棺骨登記冊、收據、骨殖提單等。
東華義莊早期文獻都已散失,這批資料更加珍貴,不但顯示東華義莊在十九至二十世紀,是全球華人慈善網絡中心的特殊地位,更勾劃出獨特時代的華人移民史。
東華義莊是香港現時唯一,提供遺體連棺木存放地方,過去提供原籍安葬數目以十萬計。
東華義莊有兩名管理員,湯志德是其中之一,他在銀行做會計十多年,不堪「人事」壓力大,2011年經朋友介紹做義莊管理員。
受殭屍片影響,東華義莊成為尋找殭屍的地方,湯志德說:「有人晚上爬進來想找殭屍,有人白天進來說自己路過,但電話鏡頭一直開着,明明是想來照相。」
湯志德在義莊內未見過殭屍,但有過「奇異經歷」。
東華義莊有近七千個骨灰龕位,某日有兩位女士到義莊尋找先人靈位,翻查記錄的辦公室是日休息。
湯志德心想如何幫助這兩名女士時,有聲音指示他到房中某個角落:「我跟着聲音看過去,真是她們要找的先人靈位,那聲音可能跟我有感應,但它不是要傷害我,反而讓我去幫人。」
2018年,東華義莊建築物,包括兩間大堂,大小莊房七十二間,兩處靈灰龕,石牌坊、涼亭、花園,列入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2020年5月22日,東華義莊列為法定古蹟。
「東華義莊」四字的入口並非是義莊正門,正門是向着馮堯敬醫院,上面以灰塑寫「東華醫院新義庒」,東華義莊正門有「東華醫院義莊」石牌坊,後門位於域多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