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畜六五:豶豕之牙,吉。
豶:帶頭衝鋒的野豬。
豕:家豬。
之:離開原地,前往他方。
牙:牙齒。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意思是帶頭衝的野豬被剝奪牙齒成為家豬,是吉祥的。
唐朝後期名將高駢(音便)的故事,可解爻義。
高駢(821年-887年9月24日),燕人,字千里,出身渤海高氏,遷居幽州(北京),七世合居。
祖父南平郡王高崇文,唐憲宗時期名將,父親是神策軍虞候高承明。
高駢自幼非常聰明,喜歡寫詩作文,為人嚴謹,研習兵書,喜好文學,常與士人交往,談論治道之理。
早年入右神策軍,與汝南郡王周寶過從甚密,待以兄長之禮。
高駢精於箭術,在靈武節度使朱叔明麾下,任靈州大都督府左司馬。
某日出行,高駢聞聽空中雕鳴聲,一抬頭,見兩隻大雕展翼並飛,撲翅掠過,高駢說:「我且貴,當中之!」
隨即拉弓搭箭,一箭貫雙鵰,眾人歡呼聲響徹行雲,人稱「落雕侍御」,唐宣宗十分讚賞他,提拔為右神策軍兵馬使。
唐宣宗大中年間,安南都護李琢為政貪暴,強令以鹽一斗,交易牛或馬一頭,殺當地「蠻酋」杜存誠,引來民眾怨怒,聯絡中國西南地區的南詔進攻安南都護府。
公元859年,唐宣宗去世,唐懿宗繼位,唐懿宗咸通初年,吐蕃(音播)犯邊,唐懿宗命高駢鎮守秦州,委任他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
高駢誘降吐蕃將領尚延心,奪取甘肅、青海、四川的渾末部萬多帳,收復河州、渭州,隨後出兵平定鳳林關。
咸通四年(863年),南詔攻破交趾城,唐軍退守嶺南。
咸通五年(864年)七月,宰相夏侯孜推薦高駢,唐懿宗任命為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主持收復安南事宜。
咸通七年(866年),南詔王派善闡節度使楊緝,協助安南節度使段酋遷守交趾。
唐朝派宦官監陣敕使韋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增援高駢,高駢軍屢次擊敗南詔軍。
高駢向朝廷奏捷,監軍李維周壓住不發,唐懿宗數月不得音訊,傳詔詢問李維周,李維周上奏說高駢駐軍峰州,與南詔軍周旋,不敢進兵。
唐懿宗大怒,派右武衛將軍王晏權代替高駢。
高駢此時已乘勝大破南詔兵,圍攻交趾城,段酋遷幾次出城迎戰,均為高駢所敗,城中孤危,旦夕可下。
高駢派小校曾袞與韋仲宰所派小使王惠贊,駕船報捷,唐懿宗大喜,加封高駢檢校工部尚書,仍鎮守安南。
高駢親自督兵攻城,攻佔交州,殺段酋遷,唐軍共斬殺南詔兵三萬餘,破歸附南詔的兩個部落,一萬七千人歸附。
南詔兵逃去,至此將近十年的安南邊患得到安定。
整個征南過程,高駢以少勝多,以五千將士破敵十餘萬,最終收復安南地區。
征戰期間,交州至廣州間水路多有巨石阻擋,航運往來不便。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高駢招募工人役夫,整治江道,開通「天威徑」(潭蓬古運河),橫貫江山半島中部,是中國唯一海上運河,全長十公里,東起潭蓬村,西連澫松港,溝通西灣和珍珠灣。
唐朝在安南設置靜海軍,以高駢為節度使,管理交州等十二州(越南北部),高駢致力當地生產建設,安南人民為高駢建立生祠、尊為高王。
咸通九年(868年)八月,唐懿宗命令高駢入朝為右金吾衞大將軍,高駢舉薦從孫高潯代他鎮守安南,在中央任職半年後,調任為檢校工部尚書,鄆(音運)州刺史、天平軍節度使,在天平軍任上,頗有治績,官民稱頌。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唐懿宗駕崩,唐僖宗即位。
唐僖宗為普王時,與宦官田令孜很要好,兩人經常一起玩耍,田令孜陪普王睡覺,即位後擢田令孜為左神策軍中尉,稱「阿父」。
唐僖宗愛鬥鵝,政務都交給田令孜,田令孜賣官鬻爵,徑直矯旨。
乾符元年(874年),南詔進攻巂(音緒)州,大舉進犯西川,百姓逃入成都躲避。
乾符二年(875年),唐僖宗授高駢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自天平移鎮西川。
高駢行至劍州(四川劍閣),顧慮到數十萬百姓聚集成都,容易滋生疾疫,不顧屬下反對,派使者大開成都諸門,放百姓出城復業,士卒下城解甲,軍民大悅。
當時南詔正在圍攻雅州(四川雅安),聽説高駢赴任,遣使求和,解去雅州之圍。
高駢至成都次日,命步騎五千人追擊南詔軍,在大渡河大破南詔,擒殺酋長數十人,高駢因功進官檢校司徒。
高駢令衝鋒突陣將領(突將)交出任職官牒,以蜀中屢遭南詔入侵,民未復業為由,取消了突將每月補貼和餐費,裁減突將指揮官(虞候)人數。
四月,突將譁變,攻入節度使府廷,高駢逃到廁所躲起來,天平都將張桀率五百天平軍趕到,被突將打回軍營,監軍出面調停,高駢佯裝招撫。
六月二十日晚上,高駢分兵捕殺突將,老幼孕病皆不免,流血成渠,死數千人,王仙芝、黃巢在山東起事反唐。
唐乾符三年(876年),高駢上書皇帝,擴建成都府羅城(大玄城)。
四川地區水系豐富,唐代蜀人有捧酒擊鼓祭祀龍女的習俗。
龍女向高駢托夢,希望能將西北角城墻走勢略微調整,方便龍女入水往返茂州老家,高駢醒後依龍女所言,調整此處城墻。
僅僅用了九十六天時間,夯築泥土,包砌磚石,修建起長達二十五里(唐制)城牆。
高駢為防止南詔再度入侵,在南詔入蜀要道增修關隘城寨,各派數千兵力守衞,南詔同意和好,不敢再犯,幾年內蜀地較為安定。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黃巢轉戰江南,王仙芝部屬多為天平軍人,唐廷認為高駢鎮守天平軍時「軍民畏服」,封高駢為燕國公,主力攻打黃巢。
黃巢軍沿長江南岸西進,高駢遣將領張璘、梁纘阻擊,大破黃巢,降服黃巢將領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逼使黃巢軍轉由浙江南進廣州。
高駢建議派張璘率兵五千至郴(音心)州堵截,王重任率兵八千至循、潮二州堵截,高駢親率萬人翻過大庾嶺至廣州追擊黃巢。
高駢上請荊南節度使王鐸率兵三萬,在梧、昭、桂、永堵截黃巢,朝廷不許。
乾符六年(879年)冬天,高駢抵達揚州,修葺城壘,招募士卒,唐僖宗與宰相盧攜對高駢深為倚信。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領兵北上,五月在信州(江西上饒)被張璘阻截,軍中瘟疫流行,黃巢向高駢詐降,高駢同意,請求朝廷撤走諸道援軍,以免分功。
黃巢趁機襲擊高駢軍,擊斃張璘,七月飛渡長江。
高駢坐守揚州,擁兵數萬,保存實力,長安士庶流傳高駢與黃巢勾結。
十二月,黃巢軍攻入長安,田令孜挾持唐僖宗奔四川成都。
廣明二年(881年),黃巢在長安稱帝,建立大齊,高駢命幕客崔致遠作《檄黃巢書》,出兵至揚州東塘百餘日,兩次上表請唐僖宗巡幸江淮,唐廷大臣質疑高駢想挾天子以令諸侯。
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唐僖宗對高駢失去信任,任命王鐸兼中書令,與李克用等共同圍剿黃巢。
五月,罷免高駢鹽鐵轉運使之職,韋昭度代之。
高駢相繼喪失東南兵權與財權,屢次上書辯解,強調「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負陛下」。
高駢提到秦王子嬰繫頸於軹道,漢更始帝俯首刮席典故,直指唐僖宗已是亡國之君。
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從西川返回長安,任命王鐸為滄景節度使。
王鐸累世豪貴,赴任時裘馬鮮明,帶有姬妾,魏博節度使樂彥禎兒子樂從訓貪慕王鐸財物,在幕僚李山甫唆使下,埋伏在高雞泊(河北故城西南),趁機劫掠,王鐸與家屬幕僚三百餘人一同遇害。
光啟元年(885年)王重榮與李克用,上書請求唐僖宗還京,誅殺田令孜。
十二月,田令孜挾持唐僖宗逃往鳳翔(寶雞)。
靜難節度使朱玫扶植唐肅宗玄孫襄王李熅,加高駢兼中書令、諸道兵馬都統,江淮鹽鐵轉運使,高駢軍財大權「失而復得」。
高駢篤信神仙之術,重用術士呂用之、張守一等人,組建一支名為「莫邪都」兩萬人部隊,委任呂用之、張守一兩人統領。
呂用之專斷獨行,排擠高駢麾下舊將,包括高駢從子高澞(音余)在內,多名舊將因反對呂用之而被殺,黃巢降將淮南大將畢師鐸等,人人自危。
呂用之看上畢師鐸幾個美妾,當面索要,被畢師鐸嚴詞拒絕。
呂用之乘畢師鐸率軍外出,闖入府中,強行姦淫一眾妻妾。
畢師鐸回來後,呂用之狂妄地說,畢師鐸每個月要將妻妾送到他府上七次,少一次的話就抄家滅族。
光啓四年(887年),高駢兒子高四十三郎,欲假手畢師鐸除掉呂用之,散佈呂用之請高駢殺畢師鐸消息。
畢師鐸信以為真,聯合將領鄭漢璋、張神劍等,率軍攻打揚州,呂用之不敵,率軍出逃,畢師鐸等人囚禁高駢與家人。
高駢部下廬州刺史楊行密,率領數千兵馬馳援,畢師鐸領軍數萬迎擊,被打得大敗,僅單騎隻身逃回揚州。
九月初四日,畢師鐸認為高駢搞厭勝之術,派部將劉匡時到揚州城內一處道院,將高駢及其子侄全部殺死,高駢終年六十六歲。
楊行密命令全軍將士為高駢穿孝,大慟三日,打着為高駢報仇旗號,大舉進攻淮南,十月攻破揚州,殺死秦彥、畢師鐸二人。
楊行密讓高駢從孫高愈攝淮南副使,改葬高駢及其子侄,高愈不久暴死,改由高駢故吏鄺師虔負責改葬事宜。
2018年10月,成都市青羊區通錦橋路附近,一處土地項目建設發現一段唐代城牆,為傳說中龍女托夢給高駢建羅城的位置。
現場考古發掘負責人江滔表示,高駢鎮守蜀中時,主持修築羅城以固外防,這段城牆恰好是羅城城牆西北角。
發現的古城牆分為夯土和包磚部分,東西走向,略呈弧形,中西側城牆保存較好。
城牆分為唐、明、清三個時期,最早築於晚唐時期,殘存長度約170米,寬8.9米至12米,整個牆體內為夯土,外砌包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