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大畜九三 屈原 君王見棄懷石投江

大畜九三:良馬逐,利艱貞。

良:有水流經的城邑,引伸良好。
馬:馬匹。
逐:在路上趕豬,引伸驅逐。

利:以刀割禾,引伸有利益。
艱:焚人求雨慘不忍睹,引伸艱難。
貞:占卜龜甲,引伸經過驗證。

意思是:良好馬匹被驅逐,經過驗證是很難得到的利益。

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可解爻義。

屈原(前340年正月初七-前278年五月初五),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國人(湖北省秭歸縣,一說湖北荊州紀南),自稱是古帝高陽氏後裔。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因封於屈地,以屈為氏。

屈原出自楚國公族屈氏,屈氏、昭氏、景氏並稱王族三姓。
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掌管昭、屈、景三氏事務,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擔任過要職。

屈原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為高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與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匄。

屈原楚辭《九章·惜誦》說:「忽忘身之賤貧」,可能當時貴族家庭已衰落。

屈原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有楚國第一詩人美稱。

屈原二十多歲時出任楚懷王的左徒,只比楚國宰相(令尹)低一級。

屈原常與楚懷王商議國事,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多次反對楚懷王與秦國交好的舉動。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秦國派張儀到楚國賄賂權貴寵臣,楚懷王被張儀欺騙,與齊國斷絕合縱,先後兩次興師伐秦,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被俘虜,秦國佔去漢中大片土地,楚懷王復用屈原,重修楚齊之盟。

楚懷王二十四年(前305年),楚懷王與齊國決裂,與秦國相好,屈原竭力反對,遭流放到漢北地區,(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

楚懷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國攻楚,取楚八城,秦昭襄王「邀請」懷王在武關相會,(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東)。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與昭雎等人,力勸楚懷王不要赴會,楚懷王幼子子蘭慫恿楚懷王前去,楚懷王一入武關,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脅割讓巫郡和黔中郡。

楚國由齊迎歸太子立為楚頃襄王(楚懷王寵妃鄭袖兒子),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十六城,屈原寫《九章·抽思》,追念楚懷王。

楚頃襄王三年(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國,秦國將楚懷王屍體送回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楚懷王,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秦國、楚國斷絕交往,諸侯認為秦國不義。

屈原寫《九章·思美人》,悼念楚懷王。
楚頃襄王六年(前293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二十四萬,秦國向楚國下戰書,子蘭及鄭袖都勸楚頃襄王議和。

屈原斥責子蘭及鄭袖,楚頃襄王大怒,驅除屈原出楚國都郢都,流放偏遠江南地區,最後到了陵陽(安徽青陽縣南)。

屈原流放時廣泛接觸底層人民群眾,接觸豐富生動的楚國民間文化,留下千古絕唱《離騷》,傾吐自己的歷史、遠大的政治理想,對昏庸王室和腐敗貴族的憤恨,表達不與權貴妥協的意志,流露愛國家、愛人民的深厚感情。

屈原寫《天問》,提出百多個關於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的問題。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破郢都,楚頃襄王逃難至陳都。

屈原寫了《九章·哀郢》,傾訴對國都淪陷和國家前途的無限哀傷,對人民顛沛流離寄予深厚同情,指出國破家亡的原因。

屈原雖日夜思念郢都,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國,十分痛苦和悲傷,從西南的漵浦走到東北的汨(音覓)羅,農曆五月五日,作《九章·懷沙》賦後,懷抱一石,投入汨羅江而死,終年六十二歲。

楚國人民想念屈原,民間流傳吃糉子、賽龍舟習俗,都與屈原有關,賽龍舟相傳是為打撈屈原屍體,或以鼓聲嚇走吃屈原遺體的魚。

屈原墓有兩處,一處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鳳凰山屈原故里景區內。

屈原墓重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1976年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時,搬遷到秭歸老縣城向家坪。
2006年因三峽工程興建,湖北省文物部門復建到鳳凰山上,恢復歷史原貌。

另一處位於湖南汨羅市城北,玉笥(音字)山東五公里處的汨羅山頂,在兩公里範圍內有十二個高大墓冢,這些墓冢前立有「故楚三閭大夫墓」、「楚三閭大夫墓」石碑,相傳為屈原「十二疑冢」。

「十二疑冢」中,以趙家沖村後面的一座最大墓冢高6.5米、墓底直徑三十餘米,墓前有清同治六年(1867年)立的石碑,上書「故楚三閭大夫之墓」。

1956年,屈原十二疑冢,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58年,復修京廣鐵路時,毀了一座墓冢。

1983年,湖南省博物館考古人員再次勘探,發現百餘座墓葬,包括屈原「十二疑冢」在內,春秋戰國墓葬有六十七座,但無一座是空穴疑冢,都是真正葬墓。

1993年10月,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被盜挖,荊門博物館考古人員搶救性發掘,出土與屈原可能有關的隨葬品,如《老子》竹書、「東宮之師」漆杯等,墓主身份、年齡、職業都與屈原接近。

最奇特是葬姿,棺內屍體雖已腐爛,遺骸仍能看出墓主頭東足西,仰身直肢,雙手交於腹部,雙腿分開。

有學者聯想抱石沉江的屈原,沉江後殭屍狀應該就是這樣。

不過,史學界提出質疑,墓主人是誰至今還未搞清楚。

河南西峽屈原廟位於屈原崗上,最遲建於東漢,是中國最早的屈原廟。

中國屈原學會專家認定,屈原廟內的壁畫與湖南馬王堆裏有相似地方,屈原廟牆壁上發現唐代方磚,由此推斷,屈原廟在唐代已經修建。

屈原祠最早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820年),三峽工程建設時,與重慶的張飛廟、白鶴梁、石寶寨,成為三峽庫區文物搬遷復建的四大單體建築。

復建的新屈原祠佔地二萬多平方米,投資五千多萬元,是三峽湖北庫區規模最大地面文物復建工程。

新屈原祠採用石木結構,繼承老屈原祠地域特色和傳統工藝。

屈原祠內共分十二個展覽陳列廳,分別為前殿、南北陳列室,包含屈原作品及歷代詩人讚頌屈原作品碑廊,大殿(祭祀廳)。

秭歸屈原祠,記錄一代又一代屈鄉兒女緬懷先賢的動人事蹟,保存屈原祠風雨滄桑的歷史過程及古風遺韻。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名字來自屈原創作的長詩《天問》。

2022年,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舉辦「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被提名歷史名人包括屈原、司馬遷、辛棄疾、杜甫、秋瑾。
三百二十三所中小學,七萬四千多名學生參與投票,屈原最終以二萬五千多票獲勝。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