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丁堡廣場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認為是香港現代實用建築主義建築群典範,是中環海旁地標之一。
廣場上有愛丁堡廣場碼頭、皇后碼頭,香港大會堂(高座及低座),三層停車場(東座及西座),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
愛丁堡廣場碼頭側原有卜公碼頭,1994年因應中環填海計劃拆卸,易地於赤柱重置二次大戰前款式的卜公碼頭。
皇后碼頭拆卸後,露天公共空間擴大,龍和道與愛丁堡廣場之間行人路,可以進行公眾活動。
中環愛丁堡廣場三號地下現址,二十世紀初預留給域多利遊樂會作會址,由於毗鄰的威爾斯親王軍營需擴建船塢,延至1907年才交予域多利遊樂會。
1954年,配合中區填海及興建香港大會堂,域多利遊樂會拆卸搬遷。
六十年代,中環填海工程完成,位置一直騰空成為香港大會堂低座前的空地,作為愛丁堡廣場一部份。
1976年5月18日,建築署建築師鮑紹雄設計,大會堂低座附屬建築物,市政局大樓落成,之後耗資一百二十萬元,興建市政局大樓展覽中心。
1997年12月落成,介紹市政局發展歷程。
1999年12月31日,市政局解散,原址用作為食物環境衞生署辦公室。
2002年7月3日,大樓地下層改建為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是香港首個以規劃和基建發展為主題展覽館,由香港規劃署籌辦與管理,展覽館以上一至四樓,為食物環境衛生署及酒牌局辦公室。
按照原來計劃,愛丁堡廣場館址為臨時展館,永久展館建於新的香港政府總部內,總建築樓面面積約二萬四千平方米。
由於立法會各政黨要求降低政府總部發展密度,政府其後刪除計劃,於原址擴建展館。
擴建計劃是永久展館使用整座五層建築物,整個擴建計劃耗資二億五千萬元,完成後提供近三千二百平方米總建築樓面面積,較政府原定方案大幅縮減近85%。
2009年,擴建工程展開。
4月21日,位於大會堂側的原館址暫停開放,工程期間,展覽館遷往美利道停車場大廈地下,同年6月開放。
2012年6月,擴建工程完成,同年8月20日開幕,名稱更改為展城館。
8月22日起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常設展品五十五件。
工程完成後,正門移至面對海濱方向,取消連接大會堂高座的天橋通道。
2014年,展城館錄得十九萬七千七百參觀人次,日均參觀人次不足六百。
2014至2015年,展城館年度開支八百萬元。
2015年,參觀人次趺至十二萬。
2019年,展館地下、三樓、四樓,進行局部翻新工程。
2021年4月15日,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政府在展城館舉辦公眾教育展覽。
2021年5月展城館全面重新開放,主題包括:
地下
規劃視窗:介紹香港基建發展旅程。
專題展區:不定期舉行各類與基建有關展覽。
卓越城市:比較香港和世界各地城市發展。
城市印象:簡單列出全球十大城市,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措施。
一樓
獨特香港:展示香港舊建築。
城市地標與獨特的霓虹光管招牌。
生活環境:展示不同的城市規劃準則。
保護文物:展示如何以科技修復文物。
透過觀眾投票,檢示保護文物的考慮因素,標示香港法定古蹟的分級和地點。
下一世紀的香港:展示中外各地對未來城市的構想。
二樓
獨特香港:透過港鐵站設計展示香港交通工具。
策略宏圖:介紹香港規劃策略。
策略性基建設施:布置成為隧道,介紹香港地下基礎建設,興建及維護這些設施所遇到的問題。
交通及運輸:布置成為港鐵金鐘站,介紹香港交通及未來的運輸設施。
可持續發展的香港:介紹香港可持續發展及消閒及康樂好去處。
三樓
放映院(1)、放映院(2):不定期舉行各類與基建相關展覽。
規劃里程碑:展示香港的規劃史與規劃過程。
海岸及天際線:展示九龍與香港島北岸不同年代的發展建設。
四樓
展‧望兩世紀:收藏關於規劃和基建設施書籍和期刊,參觀者可利用網上書目檢索系統搜尋書刊,資源中心設有閱讀區。
香港今昔:比較香港各地新舊相片。
尋寶城市:微縮模型展。
共融城市:香港首個永久「觸感-聽覺互動裝置」。
2022年4月13日早上,參選行政長官的李家超到達展城館,將提名表格送交選舉主任,報名參選下月舉行的行政長官選舉。
2022年4月26日,展城館重新開放,預約導賞服務及公眾節目陸續恢復。
展城館
地址:香港中環愛丁堡廣場三號(近大會堂低座)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四,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五、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
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新年初一及初二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