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畜初九:有厲,利已。
大:超出標準。
畜:用繩索拴繫野獸,養在田中,引伸積蓄。
有:手持肉,表示持有、擁有。
厲:山崖下的蝎子,引伸厲害。
利:用刀割禾,引伸利益。
已:成形的胎兒,引伸完成。
意思是:擁有厲害手段,利益得以完成。
春秋時期鄭莊公的故事,可解爻義。
前771年,周幽王昏庸無道,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周幽王。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於戲(陝西臨潼東),申侯、繒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遷都到雒(音樂)邑,是為周平王。
虢公翰在攜擁立周幽王弟姬余臣為周天子,即「攜王」(攜惠王),形成「二王並立」局面。
前770年,鎬京在戰後已殘破不堪,周平王為避犬戎,在晉國和鄭國支持下遷都雒邑,史稱「平王東遷」,周朝至此以後,史家稱作「東周」。
前750年,攜王被晉文侯所弒,周王室力量雖然衰弱,各國諸侯依舊畏懼周天子這個名號。
鄭莊公(前757年-前701年),姬姓,名寤生,祖父鄭桓公是周幽王的司徒,為鄭國開國君主,父親鄭武公在周平王時出任卿士。
鄭國具有得天獨厚地理優勢,北有周、衞國、晉國,南有陳國、蔡國、楚國,東有宋國、曹國、魯國、齊國,西有秦國等,商品經濟十分活躍,是典型「重農興商」國家。
鄭桓公在立國之初與商人訂立盟誓,以積極不干預政策發展經濟,「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音概)奪」。
意思是你們不要背叛我,我不強買強賣,也不強權奪取。
鄭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鄭武公與夫人武薑嫡長子,出生時腳先出來,武薑難產受到驚嚇,不喜歡這名兒子,因而取名寤生,意思是「死過返生」。
鄭武公十七年(公元前754年),武薑順產生下嫡次子叔段,要求鄭武公廢寤生而立叔段為世子,未獲鄭武公接納。
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患病,武薑請求立叔段為太子,鄭武公仍沒有同意。
鄭武公去世,寤生繼承鄭武公出任周平王卿士,是為鄭莊公。
鄭莊公元年(公元前743年),武薑請求鄭莊公把叔段封到制邑(河南滎陽市汜水鎮)。
鄭莊公説:「制邑是個險要地方,虢叔(周文王弟弟)就死在那裏,先王遺命,不許分封,其他城邑則唯母親之命是從。」
武薑要求封京邑給叔段(河南滎陽市東南二十餘里),叔段住到京邑,自稱「太叔」,京邑的人稱叔段為「京城大叔」。
叔段勾結邊疆守將,以「京城」為患鄭莊公,局勢危急。
大夫祭足勸鄭莊公處置叔段,鄭莊公認為現時情況,不足以構成兄弟相殘。
公子呂等大夫勸阻鄭莊公,鄭莊公表示,即使叔段有發動叛亂實力,多行不義的結果,一定是自取滅亡。(成語「多行不義」由此而來)
鄭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修理城廓,聚集民眾,修造盔甲武器,準備好戰車,計劃偷襲鄭國都城,武薑打算在城內裏應外合,為叔段打開城門。
鄭莊公早有準備,由公子呂率領兩百輛戰車,攻打叔段根據地「京城」,叔段來不及班師援救,被鄭莊公打敗,叔段逃亡共國(河南輝縣),叔段因而稱為共叔段,史稱「鄭伯克段」。
鄭莊公平定叔段叛亂後,把母親武薑流放到潁軟禁,立誓:不到黃泉(陰間)永不再相見。
鄭莊公因軟禁親母,遭道德之士口誅筆伐。
一年後,鄭莊公感到後悔,希望接回母親,但又不能違背誓言,感到煩惱。
鄭國潁邑大夫潁考叔,稱為「潁封人」,為人至孝受人稱頌,潁考叔使用「雙關同義」策略,向鄭莊公提供兩全其美方法。
鄭莊公掘地至黃色地下水(黃泉),在隧道中與母親相見,母子和好如初。(成語「掘地見母」、「黃泉見母」出處)
周平王有意擢升虢公忌父,分享鄭莊公權力,鄭莊公與周朝關係開始轉壞,周平王勢單力弱,怕鄭莊公兵臨城下,隨即澄清,以王子狐入鄭國為人質,鄭國派世子忽入周為人質,史稱「周鄭交質」。
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即位,準備委任虢公忌父執政,取代鄭莊公。
鄭莊公用敲山震虎策略,在這年先後收割溫地的麥和成周的禾,周桓王與鄭莊公關係進一步惡化。
鄭莊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19年)三月十六日,衞莊公庶子州籲,收聚衛國亡命之徒襲殺哥哥衛桓公,自立為衛君,以共叔段在衛國避難的兒子公孫滑旗號,通過行賄等手段,糾合陳國、蔡國、宋國攻打鄭國,圍攻鄭國東門,五日後才退兵。
秋季,這些諸侯與魯國的羽父再次攻打鄭國,打敗鄭國的步兵,割了鄭國的禾稻才退兵。
鄭莊公二十七年(前717年)冬季,鄭莊公開始到成周朝見周桓王,周桓王因為鄭莊公派軍隊收割成周的稻穀,沒有按照禮儀接待鄭莊公,鄭莊公與周桓王交惡,史稱「周鄭交惡」。
鄭莊公三十七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不讓鄭莊公參與周朝政,鄭莊公不再朝覲周桓王。
秋季,周桓王率領周軍,陳國、蔡國、虢國、衞國四國軍隊討伐鄭國,史稱「周鄭交戰」。
雙方在繻(音需)葛交戰(河南長葛市東北二十里),鄭將祝聃發箭射中周桓王肩膀。
晚上,鄭莊公派遣大臣祭足慰問周桓王,同時問候天子羣臣,表明無意奪取周天子權位,自此與周朝不再有大規模軍事接觸。
鄭莊公對兄弟相殘有悔恨之意,多年後提到自己有弟弟叔段,卻不能平安相處,令到弟弟流亡外國餬口四方。
鄭莊公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五月七日,鄭莊公去世,享年五十六歲,諡號為「莊」,史稱鄭莊公。
鄭莊公執政期間,政治上攘外安內,鄭國出現比較穩定局面,經濟上重農興商,積極發展商品經濟,不斷增強國家經濟實力。
外交上藉助外力清除鄭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最終令鄭國被諸侯稱為「小霸」。
鄭莊公有四個兒子,分別為世子忽 (鄭昭公)、公子突(鄭厲公)、公子亹(音美)、公子嬰(子儀)。
祭足立太子忽為國君,是為鄭昭公,祭足出使他國,途經宋國時,被宋莊公抓起來,威脅祭足立在宋國的公子突為國君。
祭足與宋莊公及公子突立下盟誓,帶公子突回鄭國,鄭昭公流亡,公子突即位,是為鄭厲公。
前697年,鄭厲公不滿祭足專權,派人暗殺失敗,祭足趕走鄭厲公迎接鄭昭公回國,鄭昭公復位兩年後被暗殺,公子亹繼位。
前694年,齊襄公在衞國的首止召開盟會,公子亹準備與高渠彌一同前往,公子亹少時曾與齊襄公打鬥,彼此有仇,祭足勸公子亹取消行程。
公子亹說赴會可避免齊襄公迎立鄭厲公,認為齊襄公最多只會侮辱他,沒有聽從祭足的建議,祭足害怕被殺,聲稱得病,沒有同去。
公子亹與齊襄公會面,未就從前的事道歉,齊襄公發怒,設下埋伏殺死了公子亹。
祭足再立公子嬰為國君,祭足死後兩年,鄭厲公流亡十七年後回國復位,公子嬰被臣下所殺,鄭厲公死後由其子繼承君位,是為鄭文公。
共叔段之孫公父定叔出奔衛國,鄭厲公說,不可使共叔段在鄭國無後,批准公父定叔回歸鄭國。
鄭莊公墓位於新密市曲梁鄉大樊莊村,王崗自然村東的臺地上,東距溱水兩公里,南距洧水兩公里,周圍地勢平坦。
原存有夯土築起高大墓冢,呈橢圓形,夯土中含有春秋時期碎瓦遺物,墓冢保存較好,高約11米,周圍126米,東西直徑為31米,南北直徑為二十五米。
1987年3月,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鄭莊公墓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9月至2005年10月,新密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修復鄭莊公墓,修復後的鄭莊公墓墓冢呈覆斗型,高10.6米,東西長31米,南北寬25米,墓冢用土560立方米,寓意鄭莊公終年五十六歲。
2001年5月,新密市人民政府,於鄭莊公墓前立石碑一通,擬建設鄭莊公陵園。
2004年9月4日,海內外五百餘位鄭氏後裔,匯聚河南省新密市溱洧交匯處鄭莊公墓前,紀念鄭氏先祖鄭莊公誕辰2760周年,舉行鄭莊公陵園建設奠基儀式。
鄭莊公陵園坐北向南,南北長431米,東西寬123米,佔地八十餘畝,總投資1379萬元,明清風格,主要建築有山門、閣樓、牌坊,祭壇、大殿、祭殿、陵墓區、始祖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