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荔枝角灣(香港美孚)

荔枝角是九龍半島最西北海角,是九龍與新界分界線。
原名為客家話「孺地腳」,解作小孩在沙灘上留下的腳印。
三面環海的偏僻海岬(海角),呈圓形,有如一顆荔枝,後來被雅化為「荔枝角」。

荔枝角灣簡稱荔灣,是一個公眾泳灘,位於荔枝角西北,下葵涌九華徑以南,凹進現今呈祥道一帶,有大量泳棚供人游泳,有小艇出租。

1921年,美孚石油公司(現為埃克森美孚),在荔枝角灣填海興建油庫。

石鐘山1901年出生於一個天主教家庭,家中有七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五。
九歲喪父,憑其聰明才智,1920年,十九歲時成為聖心英文書院校長。

二戰後,石鐘山在荔枝角山麓,興建新式大廈數十幢,名為「鐘山台」。

1947年6月,石鐘山在荔枝角灣畔,興建「荔枝園酒店」,後來改建為着重體育設施的「荔枝園遊樂場」,佔地一百六十萬平方呎,建築費超過一百萬元。

石鐘山表示,計劃在園內興建數百間平價住宅,舒緩香港屋荒問題。

1948年5月21日,荔枝園遊樂場開幕,是香港最大規模遊樂場,每天開放時間由早上八時至午夜,入場費成人五角,小童三角。
尖沙咀碼頭及佐敦道碼頭,兩條巴士路線直達遊樂場門口。

園內多為體育設施,有四個游泳池,池水來自附近山上溪流,亦有從海中吸取,以喉管引入園內,經兩重沙濾消毒才使用,由於主要設施是游泳池,冬季時暫停營業。

荔枝園遊樂場內的飲食,由牛奶公司及四間中菜酒家提供,後來只剩下牛奶公司一間西菜冰室。

台灣總統馬英九的父母馬鶴凌、秦厚修,短暫居留香港時,為幫補家計,分別在荔園露天餐廳做侍應及當公園售票員。

1949年4月16日,改名為「茘枝園遊樂場」,增設「露天冰場」(滾軸溜冰場)。

附近名為「情人島」的小石島,是情侶談心熱點,岸邊有小艇租賃,可由茘枝園遊樂場划過「情人島」。

每當巴士即將到達荔枝角巴士總站,艇家會攀上巴士車門「拉客」,險象環生。

茘枝園遊樂場處於一個深入的海灣北岸,附近有不少泳棚,分布於海灣東西兩岸,茘枝園遊樂場提供更衣室,方便泳客更衣、寄存衣物和沖身。

公共泳場附近海面水流湍急,缺乏如浮台、浮竹或救生艇等救生設備,發生多宗泳客溺水事件。

茘枝園遊樂場寄存衣物部,沒有及時發覺泳客沒有回來領衣物,被批評管理不善,疏忽泳客安全。

1950年,茘枝園遊樂場易手給大世界遊樂公司,改名為「荔園遊樂場」(簡稱荔園)。
遊樂公司成員包括:上海織造業富商張軍光。(國民黨僑委會顧問,經營華利織造廠,著有《社會發展史綱》),他是大股東,任荔園董事長。

著名製片人蔣伯英,當荔園總經理。(1946年在香港創辦大中華電影公司,旗下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

另一成員是銅鑼灣豪華夜總會老闆溫先生,由於他的加入,荔園增設水上舞廳。
舞池浮在人工湖上,看起來像航空母艦,舞池圍繞湖中心的鐘樓而建,鐘樓腳下有個亭,可容納一支樂隊,荔園邀請一隊馬尼拉樂隊來伴奏,舞池一邊放上像夜總會形式枱凳,可容納二百對男女。

荔園斥一百萬元更新園內設施,從美國訂購多種新式機動遊戲,包括摩天輪、過山車、騰空飛艇,碰碰車、碰碰船等,還有百多檔攤位遊戲,一間「鬼屋」。

荔園遊樂場有一個可容一千名觀眾的劇院,每晚有粵劇演出,另設露天電影院。

1950年7月1日,荔園遊樂場開幕,于素秋劇團、潘有聲、伊秋水、黃金愛等,於荔園劇院演出。

1952年,荔園於粵劇場後花園的清溪邊,新闢動物園,又稱「萬牲園」。
10月下旬對外開放,為香港其中一個最大規模私營動物園。

1952年12月4日,石鐘山獲教宗庇護十二世,特賜「阿爾斯德略」勛章。
1953年1月8日,在聖德勒撤教堂,由白英奇主教代表教宗頒授,石鐘山為香港天主教徒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1958年,大象天奴及其他動物,隨沈常福馬戲團由緬甸來香港演出,馬戲團經營困難,一眾動物長駐荔園動物園,大象天奴成為鎮園之寶,深受遊客歡迎,每月單就「食物」收入,高達三、四千元。

1959年8月26日,香港商業廣播有限公司,在荔枝角灣畔正式啟播。

1961年,蔣伯英以一百五十萬元,將荔園售與同鄉邱德根,改名荔園遊樂花園,邱德根改善設施後不到三個月,入場遊客倍增。

荔園附設粵劇、流行音樂、雜技及魔術等演出,不少殿堂級藝人年輕時都曾在荔園登台,包括陳寶珠、蕭芳芳、鄭少秋、鍾叮噹及鍾玲玲姊妹、尹光、成龍、洪金寶、七小福,張德蘭、梅艷芳(四歲)、梅愛芳、呂珊,孩童時已在荔園擔任駐場小藝人。

1963年,荔園創下三百萬人次歷史紀錄,1964年,歌手羅文在荔園任職驗票員三個月。

1965年,美孚石油宣布清拆油庫興建美孚新邨,商業電台總部被收回,遷至又一村達之路十號,1971年遷至廣播道。

1968年,美孚新邨第一期入伙。
10月,橫跨荔枝角灣的荔枝角大橋通車,是香港首條跨海大橋,當局在橋底設巴士總站,最初名為「荔枝角(橋底)總站」,其後易名「美孚巴士總站」。

1972年1月,荔園出現香港第一個真雪溜冰場,由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羅理基爵士主持開幕,是邱德根為維持荔園競爭力策略之一。

同年,荔園桃花江艷舞團,一名艷舞女郎行為猥褻被傳召法庭,艷舞表演因此被批評有違風化,最後取消。

1977年,海洋公園開幕,荔園生意大受打擊,邱德根興建佔地六萬平方呎的宋城,建築費一千五百萬,是宋都汴梁縮影,表現宋朝首都生活。

1979年6月16日,宋城開幕,新界政務司鐘逸傑主持儀式,6月23日正式開放予遊客。

1979年3月初,地鐵荃灣支線動工,荔枝角大橋(葵涌道)以內的荔枝角灣被填平,灣內泳棚和划艇場消失。

1982年5月17日,地鐵荃灣綫通車,填海地北端的荔枝角室內體育館落成。
1984年5月26日,荔枝角泳池啟用,南端其後落實興建荔枝角公園。

荔枝角公園位於荔枝角灣原址及南面陸地,西面是深水埗,東為美孚一期,南接葵涌貨櫃碼頭路,西靠荔景山道,北為荔灣道。
佔地17.65公頃,分三期興建,耗資七千五百萬元,是九龍面積最大公園,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1989年,荔枝角公園第一期落成啟用,西九龍填海工程使荔枝角大橋,美孚新邨以南海域變成陸地。

2月3日,大象天奴染急性肺炎被人道毀滅,遺體運到將軍澳垃圾堆填區埋葬。

3月,愛護動物協會提交長達二十六頁報告,促請荔園管理當局改善動物園環境,令一向以動物園為驕傲的園方受到不少壓力。

遠東實業有限公司主席邱德根在年報中表示荔園前一年的業務繼續下跌,1963年有三百餘萬人次入場,1988年只得約83.6萬人。

1993年7月,荔園動物園最終關閉,新建的深圳市野生動物園接收逾百頭動物,一些老病動物被人道毀滅。

1993年12月,荔枝角公園再向南擴展,作為西九龍公路和美孚新邨之間的緩衝帶。

1997年,荔枝角公園第二期工程完成,政府宣布收回荔園土地作住宅發展,邱德根宣布荔園於3月31日關閉。
開放最後一天,入場人次超過三萬人,荔園結業後,原址改建成學校、住宅。

荔枝角公園正門入口,有一座荔枝雕像,公園內共栽種超過六千株樹木,喬木和灌木品種多達三百類,植物的主幹上掛了名牌,方便市民辨識。

荔枝角公園內的「嶺南之風」屬公園第三期,2000年11月11日正式開放,花園佔地一萬二千五百平方米,池塘和水景佔總面積約兩成。

植物包括七百二十棵喬木,九百七十棵松柏類植物,五千八百棵竹類植物,五萬二千五百棵灌木及其他植物,四十盆盆景擺設,佔地六千一百平方米草坪。

建築物環繞着中央水池向外伸延,以院落迴廊布局,採用嶺南風格,如陶塑、瓦作、灰塑、石雕和木砌等,假山石以英德太湖石為主。

「嶺南之風」有東南西北四個入口,分為十個景區,由東門進入,可順序遊覽,東門入口是「有鳳來儀,地面用細石拼湊鳳凰圖像。

「有鳳來儀」前面的大宅,牆壁刻有兩組磚雕,其中一組磚雕是《水滸傳》三十六名英雄好漢,另一組磚雕描述八仙渡海情景。

「群星邀月」有啟超亭,中庭有小峰石多枚,有蹲、立、坐、行、走、臥、躺等,月光照下,有如群星邀月。

「健康去屣」是一條卵石鋪砌小徑,遊人赤足或穿布鞋,於卵石徑上來回步行,能刺激足底神經反射區,促進足部血液循環。

「月起薰來」的水榭有六角亭,供賞月觀花。
「北門茵綠」位於北門入口,以自然綠化為主。
「觀雲逐月」是觀景台,可飽覽嶺南之風全景。
「奕亭殘局」是一盤象棋殘局。
「泰然自若」池中有龜島、鶴島。
「溪流影月」是竹林和人工小溪澗。
「橋廊畫舫」三面有廊相連。

園內掛有明、清、民國至今的粵人對聯,撰聯人有梁啓超、康有為、李文田、葉劍英、黎簡、劉華東、高劍父、陳璞等。

公園由東門至橋廊屋檐,均綴以彩色光纖燈飾,園景在月夜下更添嫵媚,園的內外廣植樹木,綠樹成蔭,擺設精緻的盆景,供遊人欣賞。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