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萬宜水庫(香港西貢)

香港沒有大型湖泊、河流等水資源,食水來源主要來自山澗、溪流、水井、地下水。

香港開埠後,人口急速膨脹,政府鼓勵英資集團參與公共事業,電車公司、電力公司、煤氣公司相繼成立,唯獨食水供應無人問津。
私人集團認為香港島面積小,資源短缺,提供食水投資大,回報不太明朗。

1859年,政府自行研究開拓水源,懸賞一千英鎊尋求解決食水方法。

1860年,英國皇家工程部文員羅寧建議,在薄扶林谷地興建一個三千萬加侖儲水庫,儲存雨水供居民飲用,港督羅便臣採納建議,供水計劃專責委員會多次修訂後,儲水量只有二百萬加侖。
1863年,香港第一個水塘,薄扶林水塘落成。
1877年,薄扶林水塘擴建,儲水量增加至六千八百萬加侖。

二戰後,大量移民湧入香港,人口由1931年約八十四萬人,增至1961年逾三百一十萬人,各種民生設施包括住屋、食水等都供不應求。

1963年至1964年嚴重水荒時期,香港需要每四天供水一次。
港府除興建船灣淡水湖外,港督柏立基以「香港當局」名義,按商業交易模式,向內地購買東江食水,每千加侖人民幣一毫。
1965年3月1日,東江水正式供港。

文革期間,英國首相哈羅德‧威爾遜,高度關注香港供水處境,港督戴麟趾隨即計劃在西貢興建大型水庫。

1968年,儲水量龐大的船灣淡水湖建成,面對人口增長迅速,不足應付食水需求。

1969年,位於西貢區的水庫工程計劃展開,水庫原址為官門(又稱官門海峽或官門水道),與船灣淡水湖同屬在海中興建的水庫,工程包括在官門兩端築起東、西兩條主要堤壩,連接西貢半島及香港第三大島糧船灣洲,是香港最後興建的水塘。

東壩面向南海,長1,593呎,高348呎,西壩面對牛尾海及糧船灣海,長2,470呎,高333呎。

為對抗外海海浪侵蝕,東西兩條主壩都以主副壩形式建立,主壩攔蓄淡水,副壩(弱波堤)對抗海浪侵蝕,主壩和副壩間由緩衝區隔開。

東壩防波堤以超過二千五百個雙T形,混凝土預制構件組成,直接面向外海,西壩位於內海灣內,侵蝕遠較東壩為少,未設置混凝土防波堤,以流紋岩石塊堆成副堤。

除主壩外,糧船灣洲、西貢半島,建有三條規模較小的副壩,以此封閉相鄰山谷,防止水庫滿溢。

1971年,水庫動工,興建於白堊紀形成的火成流紋岩地形上,費用預算為七億五千萬元,較船灣淡水湖高出一億五千萬元,儲水量預算可達五百至七百五十億加侖。

爛泥灣村(後改名萬宜村),村民於清朝乾隆年間來香港定居,大王伯公(土地公)是村落守護神,有五十多戶人家,住有約四百名客家人,是當地最大鄉村,以農業和漁業維生。

水庫建造過程淹沒不少村落,包括:爛泥灣、李屋、周屋、蒂屋、沙咀等村。

政府為安置居民,於西貢天后廟前填海,興建房屋容納受影響村民,西貢墟居民認為影響風水反對,政府承諾填海時會於天后廟前保留一條風水線,確保西貢天后廟可以直望出海。

興建東壩時,海床發掘出不少陶瓷,考古專家發現明朝古船組件,政府停工讓考古工作進行。

1977年,考古專家完成發掘,發現東南亞交易用的波斯製造玻璃珠,證明明朝經香港南下往東南亞貿易的歷史,是香港大型古代陶器出土重要遺址。

1978年11月底,水庫完工,耗資13.5億元,面積約6.67平方公里,是香港儲水量最大水庫,水庫容量為二億八千一百萬立方米,香港存水量增至五億八千六百萬立方米,是全球首個以大壩圍封海岸建成的大型水庫。

水庫原稱糧船灣淡水湖,為免與船灣淡水湖混淆,改以水庫範圍內萬宜村命名,定名為萬宜水庫,英文名稱維持糧船灣(High Island)。

東壩上路旁,豎立一個巨型藍色弱波石紀念興建水庫時犧牲的五名工程人員。

萬宜水庫破壞西貢本來的水文分布,引走地下水,西貢不少村落變得無水可耕,受影響村落由於不是處於萬宜水庫工程附近,他們都得不到政府賠償。

村民生計被斷,被逼放棄本來的農耕生活,不少村民往市區找工作,甚至出洋謀生。

糧船灣一帶漁民原可通過官門海峽直航至西貢,萬宜水庫建成後,糧船灣一帶漁民就被逼遷移,由於他們不是村民,亦不是原居民,得不到住屋補償,生活十分艱苦,經過多年爭取,最終才獲得政府安排住屋。

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後,出走國外的越南人不斷攀升。

長春號貨輪載着三千七百餘名越南難民抵港,適逢英女皇訪港,全數難民獲得香港收容,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承受源源不絕的越南船民。

1988年,港英政府實施船民甄別政策,在萬宜水庫西壩興建萬宜羈留中心,由長型鐵皮營房組成,羈留約七千名越南船民。

1989年6月底,西貢區議會一致通過動議,反對港府在萬宜水庫西壩興建羈留中心,翌月發表聲明,對政府堅持興建羈留中心一事感到遺憾。

1989年10月31日,萬宜羈留中心啟用,由警務處興建及管理,接收第一批船民。
1991年9月19日,港府推出有秩序遣返行動,萬宜羈留中心正式移交懲教署。

1995年年初一,萬宜羈留中心發生大型騷亂。
1996年6月11日,兩百名船民逃出萬宜羈留中心。

1998年5月26日,萬宜羈留中心關閉,餘下三十二名居住於萬宜中心的越南人,被遷移至其他懲教機構,政府每年節省六千萬元。

2002年4月,萬宜羈留中心正式拆卸,改為創興水上活動中心,整個中心陸地連同人工湖面積達十八萬平方米,陸地面積二萬三千平方米,由康文處管理,提供營舍、露營場地、燒烤、水上活動等。

創興水上活動中心,其後「割出」一千二百平方米地皮,給太空館興建天文公園。

2010年年初,天文公園啟用,內有可觀看模擬星空的圓形涼亭,八件中國古代天文儀複製品。

2006年,香港電台攝製隊獲水務署破例准許,潛入萬宜水庫水底,拍攝《獅子山下:水中的故鄉》特輯,沉沒在水底四十多年的客家村首次「曝光」,在「似水流年」背景音樂襯托下,斷垣殘壁、石柱陶瓦、籮筐鐵犁,大片竹林,漸次呈現在電視觀眾眼前。

2011年,漁護署成立牛隻管理隊,採用絕育及遷移等方法控制數目,將部份牛隻遷移至萬宜水庫西壩,西貢牛關注組批評,西壩草地貧瘠,嚴重影響牛隻健康,促取消牛隻遷移政策。

2016年,漁護署興建一條木橋,讓遊人可直接走到萬宜水庫東壩海蝕洞口遊覽。

萬宜水庫位於麥理浩徑第一段,201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成為熱門郊遊勝地。

西貢萬宜路屬水塘禁區,禁止自行駕車進入旅遊人士只能依靠的士或徒步前往,下午至晚上回程時,不時出現旅遊人士等候的士,大排長龍場面,同時衍生濫收車資問題。

2018年1月,運輸署建議新界區專線小巴9號線,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時段,以試驗性質提供來往北潭涌至萬宜水庫東壩,途經大網仔路及西貢的輔助路線,以兩部專線小巴行走,舒緩萬宜水庫一帶交通不足問題,遏止「黑的」劏客。

2018年6月,Facebook專頁「山野龍咁威」,說有市民報料:「呢班神人到萬宜水庫享受暢泳之樂!」,附上多張照片,包括一名中年女子落水庫游泳,其他照片是一行多人在萬宜水庫的行山照。

水務署指出,水塘為水務設施,任何人進入構成水務設施部份,水中或在其中浸洗或沖洗,即屬犯罪,一經循簡易程式定罪,最高可處罰款五萬元及監禁兩年。

2022年3月,西貢萬宜水庫東壩、破邊洲、萬柱海岸一帶,連日夜間出現「藍眼淚」現象。

「藍眼淚」是甲藻(夜光藻),體內數以千計球狀胞器,具有螢光素(螢光素酶),受到周圍環境變化,發出螢光形成「藍眼淚」。

專家指出,過多夜光藻會導致紅潮出現,造成海洋生物死亡及污染海洋環境。

萬宜水庫

於火山探知館報名參加東壩半日遊,設「來回程」服務,詳情可向火山探知館查詢,電話:2394 1538。

乘搭巴士
乘坐西貢市中心開出的94號巴士,或在鑽石山港鐵站搭96R巴士(96R僅在周末及公共假期行駛),經過北潭涌後下車,沿大網仔路前行至岔路口,靠右沿西貢萬宜路繼續步行約九公里。

乘搭的士
西貢市中心或北潭涌乘坐的士,到達萬宜水庫東壩地質步道。

乘搭專線小巴
去程:北潭涌乘坐新界專線小巴9A號線,由北潭涌前往萬宜水庫東壩。

服務時間:上午九時半至下午六時四十分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服務)
班次:約隔二十分鐘一班
收費:$11.3

回程:萬宜水庫東壩,乘坐新界專線小巴9A號線返回北潭涌。

服務時間: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服務)
班次:約隔二十分鐘一班
收費:$11.3

備註:小巴服務會因應天氣情況調整,請留意專線小巴Facebook通告。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