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果欄,原名為九龍水果批發市場,位於九龍油麻地,北臨窩打老道,南抵石龍街,西為渡船街,東為新填地街,佔地1.5公頃,具備尖沙嘴火車站及油麻地避風塘運輸優勢。
1913年,油麻地果欄現址是農產品市場,商鋪以草棚搭成,經銷珠三角家禽蔬果,欄商以東莞人為主,石龍張氏與京山葉氏是著名欄商家族。
同鄉互相介紹來港工作,農產品市場的東莞人比例高達八成,東莞街及石龍街(東莞市石龍鎮)因此而命名。
運載農產品來港的火車及輪船到達後,欄商僱用運輸木船將農產品運到油麻地岸邊,運輸工人以擔挑將農產品運回市場分發。
為保持農產品新鮮及避免阻礙交通,農產品市場通宵運作,午夜十二時至清晨七點是繁忙高峰期。
農產品批發以價高者得進行,每日早上七時四十五分在農產品市場開盤議價。
競投價格是行內秘密,只有買賣雙方知道,批發商用布蓋在「密底算盤」上,買賣雙方伸手入布內,撥動算盤珠議價。
買手都是老行尊,以經驗及知識判斷好壞,議好的價錢,便是當天入貨的統一價錢。
農產品循水路來貨,農產品市場信奉天后,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賀誕,欄商到避風塘乘坐貨艇出發到西貢大廟拜天后,拜祭活動耗時一天,祭畢返回油麻地,欄商往酒樓用膳,競投花炮回欄供奉,花炮內有天后娘娘像。
全盛時多達數百人出席天后誕,包括艇戶、小販、咕哩、零售商、欄商及家屬。
二、三十年代,香港政府批地讓欄商興建固定樓房,多幢一、兩層高磚石建築逐漸組成。
欄舖建築風格不同,部份兼有地舖和天台,部份沒有天台,只有金字屋頂,欄內設有廚房,每天中午十一時與下午五時用膳。
欄商經營蔬菜、雞鴨、魚、水果等鮮貨,部份欄商兼賣米糧和副食品,果欄範圍內有木器廠及機械廠。
渡船街、窩打老道大坑渠旁邊賣雞、鴨等家禽,東莞街賣菜,後面是九龍魚市場,果欄面積只佔新填地街一帶。
主要是四個大型果菜欄,包括:歷史最悠久的「秀和欄」、「公昌欄」,在天台養白鴿的「大益欄」,屋頂尚保留民國時期徽號的「福和果菜欄」。
日軍佔領香港後,「公昌欄」東主離港避禍,離開前將欄舖交與伙記經營,自己只保留一份股份,伙記接手後更名「大益欄」,仍要向東主繳付舖租。
五十年代,五豐行統制和監管內地水果出口,將貨物賣給果欄同業商會旗下果品公司。
循鐵路來港的內地水果抵達紅磡,在今天的紅磡國際郵件中心落貨(即大包米運輸公司的貨車停泊處),搬上欄商僱用的木船,運到油麻地果欄議價。
果品公司由十多間大欄組成 (即大型批發商,俗稱「大鱷」或「大盤」),各大欄按持股比例分配五豐行供給的水果貨量,賣給細欄 (即小型批發商,俗稱「鱷魚仔」)。
每天早上八時,果品公司與細欄議價,行內俗稱「開盤」,大欄從中賺取佣金,各欄按持股比例分配佣金,細欄接着再賣給零售商。
1952年,政府考慮到水果批發量增加,將石龍街菜檔地段改為水果欄。
石龍街一帶十六個果欄檔主,共同聘用同一間建築公司重建,每間建築費二萬元,採用裝飾藝術風格,窗戶上方有懸臂簷篷,屋頂招牌以水磨的設計,使用立體書法字。
新欄高兩層,連天台計三層,採用上海式批盪,各間格局相同,地面前端是上落貨物區,欄內存放仍未熟透的生果,樓上多數用作焗蕉的蕉房或雪房。
1961年2月,家禽及蔬菜欄遷到長沙灣批發市場,水果欄佔用部份地段,興建停車場起卸貨物,其餘地段建成油麻地天主教小學,灣仔堂基道小學、東莞同鄉會方樹泉小學。
農產品市場剩下生果批發,成為果欄,最高峰期批發商有三百三十多個,處理香港近八成水果批發。
處理水果是一門學問,焗香蕉要由師傅監督,馬蹄有毛孔,飲酒後不能接觸,以免因吸收酒氣而腐爛,芒果要放在報紙密封的籮中,用煤石包好焗熟。
果欄每年只在12月1日商會會慶,農曆年初一休息,年三十晚工作至凌晨三時,年初二立即開工。
市政局規定領牌欄舖每年派出一至兩名員工,代表全欄接受防疫注射和種痘,打針者可獲兩天休假。
1968年,香港政府計劃重置油麻地果欄,長沙灣批發市場已經「飽和」,未能找到合適地點安置,油麻地果欄搬遷計劃,一直未能落實執行。
油麻地果欄具備地理優勢,佔地廣闊,石龍街後巷有一個大檔(賭檔),除少數果欄員工參與賭博,賭客主要是外人。
果欄攤檔數目多,易於「埋雷」(收藏白粉),進出果欄的都是熟人,陌生面孔很易被認出,內街縱橫交錯兼出入口多,遇到執法人員追捕易於逃竄,是易守難攻之地,附近一帶很多癮君子,對毒品需求很大,果欄成為吸毒者集散地。
1975年3月,毒販沙塵超團夥,開始在油麻地果欄一帶販賣毒品,盤據廣東道與窩打老道一帶,利用相鄰的大發士多和大來酒樓二樓,作為通訊及聯絡中心,附近橫巷和果欄是毒品交易場地,間中會將小量白粉存於大來酒樓二樓櫃台,方便「地雷」(販毒集團專責帶毒的人)取用。
1976年8月10日,警察毒品調查科搗破沙塵超販毒集團,沙塵超主動要求與廉署人員見面,揭發執法人員集體貪污事件。
1977年9月,廉政公署偵破包庇油麻地果欄毒販案,拘捕二千人,包括警察、海關、消防。
政府引用《殖民地公務員守則》第五十五段,解僱一百一十八名警察及一名海關督察。
1979年1月19日,十五名警員罪名成立,判監十九個月至兩年。
果欄以現金交易,貨款經由解款車押運,1977年,一年內發生三宗解款車劫案。
最嚴重一宗於1977年7月11日下午四時發生,匪徒以刀槍械劫解款員,掠走五十六萬元,在海旁乘小艇逃走。
匪徒被捕後,1978年3月17日案件在高院審結,五名匪徒判監五年至八年。
1976年8月11日,苦力梁喜華在油麻地果欄被殺,警方事後拘捕兩兄弟,經審訊後獲判無罪釋放。
1990年,古物諮詢委員會,將油麻地果欄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利發隆果欄屋頂的榕樹,成了果欄一大景點,據說那棵樹有近六十年樹齡,是鶴糞便裏的種子生成,樹根掩蓋了利發隆的匾額。
1999年,規劃署規劃整個油麻地發展,設計「油麻地市區重建概念模型」,有意將果欄變作特色休憩公園。
大型連鎖超級市場及便利店,開拓生鮮市場,以成本優勢,由內地直接購買水果運到香港,不經過油麻地果欄批發市場直接進口外國水果。
2000年,生果批發生意愈來愈難做,果欄商舖由三百三十多家減少至二百三十多家,部分批發商改為晚上批發,日間兼營零售。
果欄的零售市場以外國生果為主,入貨價以期貨方式直接與賣家議定,外國水果運輸時間長,不能耐儲,欄商無法控制賣家供應數量,零售價變化大,遇到賣家傾銷,欄商會因賤價促銷而虧本。
2007年,食物及衛生局向立法會帳目委員會提出,在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第二期,部分範圍預留土地,興建專屬鮮果批發市場,用以遷置油麻地果欄之用。
鮮果欄商代表願意有條件搬遷,主要條件是將來香港全部鮮果批發,必須集中在新市場進行,換言之,香港鮮果批發被油麻地欄商壟斷。
政府以不宜干預市場運作為由拒絕,該幅預留土地撥作房屋用途,建成今天的海盈邨、凱樂苑、維港匯。
2009年12月18日,油麻地果欄改列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2016年9月4日,果欄發生歷史以來最嚴重三級火警,焚燒四小時,無人受傷,逾二十個欄被焚毀,損失近五百萬元。
2017年,市區重建局展開油麻地、旺角地區規劃研究,四年後向立法會提交研究報告。
2018年年初,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會保育及活化油麻地果欄,點名要求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跟進。
2021年9月,市區重建局公布,《油旺地區規劃研究》具體方案,分為五個「市區更新潛力地區」,建議在面積二百一十二公頃範圍內,透過「整合街區」、殺街、封街作房屋發展,涉及超過三千三百五十幢樓宇。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推算,油旺地區舊樓收購成本約一萬一千億元,遠遠超出市建局五百億淨資產,明言不會統籌重建。
方案建議原址保留油麻地果欄零售部份,活化為旅遊景點。
在毗鄰巧翔街一幅用地興建一幢多層商業大廈,上層是商業發展,包括服務式住宅,大樓下方佔約兩層,將果欄批發業務遷移過來,零售部份與批發業務之間建一條地底通道連接。
九龍果菜同業商會理事長張志祥指出,果欄商戶同時作零售及批發,難將兩者分開重置,認為新方案難解決問題。
油尖旺區議會關注油麻地果欄工作小組,主席胡穗珊認為,新方案建議興建酒店及商廈,擔心會為該區帶來額外人流及車流。
市建局非執行董事、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建議市建局考慮提供首置盤以外的公營房屋,包括與房委會合作建造居屋,甚至將部份用地作過渡性房屋,安置該區的劏房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