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sir去咗邊 糧船灣(香港西貢)

一億四千萬年前,中期侏羅紀至早期白堊紀,直徑達十八公里的超級火山在香港爆發,噴出火山灰逾一萬三千億立方米,火山口在香港東南部果洲羣島對開海底。

火山灰堆積厚度超過一千三百米,足以舖滿香港千多平方公里範圍,熔岩冷卻凝固後,出現超過四百萬支六角柱石,直徑平均闊一點二米,長度達一百米,面積一百平方公里,規模之大世界罕見。

流紋質火山岩(酸性)向東傾斜三十度,是香港以至中國東南部,首座被發現的古代超級火山,形成香港第三大島糧船灣洲。(頭兩名是大嶼山、香港島)

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糧船灣洲是珠江口海防重鎮,因外形狹長似龍船,明朝《粵大記》稱為龍船灣,是新安縣南頭寨轄下「六汛」之一的龍船灣汛(汛是水師基地),每汛駐有水師官兵二百一十人,戰船八艘。

清代中葉稱作龍舡灣,「龍舡」是出沒於南海的一群江洋大盜,他們以舟渡為名,賺客登舟,或投蒙藥,或燒悶香,致客沉迷不醒,而後剖腹納石,以沉水底,龍舡灣有水師官兵和戰船駐守。

船隻行經西貢半島海域,會在該島停泊避風,同時補充糧食,「糧船灣」之名由此而起。

糧船灣洲島民姓氏龐雜,來自粵省興寧、寶安、龍華、南頭、海陸豐等,以客家人及水上人為主,靠耕種及捕魚為生。

糧船灣洲與西貢半島相隔着官門海峽,有四條村落,包括糧船灣(東丫和沙橋頭),北丫、白臘、大蛇灣。

糧船灣洲村民普遍祭拜媽祖,乾隆六年(1741年),在東丫興建媽祖廟(天后廟)。

廟大門前花崗石柱,鐫刻一副楹聯:滘對梅花瓣瓣心香供我后,岡環鐵甕年年海利給漁家。「滘岡」意思是與水相通的山崗。

廟內一座古鐘,重二百斤,鐫刻「國泰民安」四字,還有一頂龍轎。

正殿供奉面貌慈祥天后神像,兩旁分侍千里眼,順風耳兩個守護神。
距離神案下左首咫尺之遙,有一個碗口寬古井,井水源源不絕,水質清冽甘香,不但能解渴,又能治百病。

糧船灣洲英文名是高洲或高島,意思是海拔較附近地方高。

1864年,意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和倫泰神父到糧船灣洲傳道,受到客家人熱情款待,炆扣肉給他吃,將東丫天后廟附近一幅土地送予神父,興建小堂、學校和宿舍。

東丫村民大都信奉天后,要他們改信天主教並不容易。

1910年,傳教士在北丫興建天主堂,名為龍船灣小堂,屬大浪堂區,傳教士用客家話與村民交往,當時北丫六十戶家人,有五、六家人信教。

天主堂是一間普通村屋,有兩個房間,中間有門口互通,後面是廁所,神父在其中一個房間舉行崇拜,牆上懸掛十字架,無其他裝飾,另一個房間給村民用作課室,教育村中子弟。

1925年,糧船灣洲已有書塾,東丫村的天后廟亦提供教育。

日佔時期,糧船灣洲是抗日游擊隊根據地,海上中隊在此設立補給站和休息點。

西貢中隊領導成員鄧振南說,糧船灣洲是海上武裝船隊港口,游擊隊護送滯港內地文化人前往大後方,曾在糧船灣洲停留,叫糧船灣洲做「軍港」。

駐在糧船灣洲的游擊隊為村民解決糧食問題,為漁民子弟興辦小學,成立漁民協會,組織他們到伙頭墳洲開荒生產,種植番薯自救,部分村民參與抗日。

游擊隊與日軍在糧船灣洲對開海面,發生過多次衝突,互有死傷。

日軍兩次派船到來搜索,在漁民通報和掩護下,日軍無功而還。

二次大戰後,東丫村及北丫村希望復辦學校,1947年10月獲發牌照,定名為糧船灣公立學校,吸引附近村民乘小艇前來就讀。

北丫天主堂在日軍襲港時損毀,1956年,西貢北丫糧船灣新教堂開幕。

東丫村的店舖「廣和源」,店主是陳伯,店名長達二十二字:廣和源油糖米布疋雜貨油柴白鹽薯莨罟山貨發客。
莨為香港原生植物,可以用來染布,罟即漁網線。

1957年12月,香港總督葛量洪宣布,計劃在西貢興建一個人口達五萬衛星城市。

1963年,香港發生嚴重旱災,港府決定進一增加香港淡水供應,計劃在西貢白沙灣海上建水塘,其後因決定購買東江水而擱置。

1966年,港府開始向中國買入東江水。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國斷絕供水香港。

1967年,港府為加快建設水塘,在西貢半島與糧船灣之間的官門海峽,建設容量比船灣淡水湖大一倍的水塘,最初命名為糧船灣淡水湖,後為免與船灣淡水湖混淆,改稱萬宜水庫。

1969年,港府在糧船灣洲北岸興建萬宜水庫,築起兩道堤壩連接西貢半島與糧船灣洲,糧船灣洲由一個島變成與陸地相連,官方地圖上,糧船灣洲改稱糧船灣。

工程師以炸藥爆破方式開山時,意外發現六角柱的地理奇蹟。

1974年4月,東壩建好後,打算將海水抽乾用來儲淡水,抽水時,發現不少像木船龍骨的木板。

香港考古學會,聯同香港大會堂博物館官員組成小組視察遺址,在這艘80×22呎古代舊貨船中找到文物,當中包括一些燒焦的明代古船木板,泰國十四世紀的陶片、中國古錢、馬來西亞和東南亞的瓷片、波斯玻璃製造的小珠。
這些小珠是古代東南亞錢幣,反映出明代時期東南亞地區貿易貨幣形式,證明鄭和下西洋時,曾取道香港水域,到東南亞如爪哇和暹羅(今泰國)等地。

1978年11月,萬宜水庫落成啟用,港督麥理浩於開幕禮上致辭時重申,香港已用盡主要天然食水資源,提及與廣東省政府簽訂增加購買食水合同。

1996年,糧船灣天后宮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2010年11月10日,改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2013年1月2日,糧船灣天后宮重修完成,舉行開光典禮,在宮前舉行百席盆菜宴,吸引過千人參與,重修後的天后宮加設文物館,展示過往所用的祭祀物品。

兩年一次的「天后出海出巡」慶典,是廣東沿海一帶唯一的天后出海儀式。

2006年,糧船灣東丫村二號,開設香港唯一海膽養殖場,平日僅接團客,假日才有散客位置,每年2至6月是盛產季,以電話預約(2791 2668)才可前往。

2011年,CNNGo評選亞洲二十五個鮮為人知旅遊勝地,西貢糧船灣海膽養殖場排第十一位。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行世界地質公園。

2008年,行政長官曾蔭權宣布,考慮設立地質公園,發展特殊地貌及岩石羣,成為可供觀賞的自然景點,保護有價值的岩石群和特殊地貌。

2009年,土木工程拓展署進行地質考察時,發現糧船灣海底有古代超級火山,可能成為最高保護級別的世界自然遺產。

10月,中國國土資源部,批准香港地質公園成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11月3日,公園開幕。

2011年1月1日,糧船灣包括破邊洲及飯甑洲等島嶼,佔地3.9公頃列為特別地區,屬於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西貢火山岩園區中的「糧船灣景區」。

2011年9月17日,在挪威朗厄松舉行第十屆歐洲地質公園會議上宣布,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接納香港地質公園加入為該網絡成員,公園易名為「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是罕有位於國際大都會中的世界地質公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為全球八十七個地質公園之一,成為中國第二十六個世界級地質公園。

2012年,中電計畫在火山遺址中心,興建五十座大型海上風力發電場。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主席吳振揚表示,海上風力發電場會破壞超級火山遺址自然風貌,令遺址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機會變得微乎其微,促請中電和政府擱置計畫,保育火山遺址的自然風貌。

2016年,考古學家在糧船灣發現宋代碇石,碇石是木石船錨其中一個石製組件。

考古學家在糧船灣南端火石洲海底,發現兩枚十八世紀英國製鐵炮,說明當時的商船以鐵炮作為防禦海盜襲擊之用,同時發現其他文物如元代瓷片等。

2017年,糧船灣碼頭納入改善計劃內,白臘村將客家村屋改建成青年旅舍,興建和平公園,推動文化生態旅遊。

糧船灣

交通:
西貢市中心乘搭94號巴士,7號、9號小巴至北潭涌,乘搭車程25分鐘的士或步行2.5小時,到達糧船灣萬宜水庫東壩。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