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卦六五:敦覆,無悔。
敦:獻羊於宗廟,引伸誠懇奉獻。
覆:將食器來回反扣,倒出食物,引伸傾倒。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悔:心田荒蕪,引伸後悔。
意思是:不繼誠懇奉獻,沒有後悔。
西晉武帝時期的李密,可解爻義。
李密(224年-287年),又名虔,字令伯,三國蜀漢犍為郡武陽縣人(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
李密幼年喪父,母親改嫁,思念父母的李密因而得病,在祖母劉氏撫養下長大成人。
李密從小境遇不佳,但十分好學,師從蜀漢大儒譙周門下,專攻《春秋左氏傳》,博覽五經,涉獵其他書籍,才思敏捷而有辯才。
李密先後被推舉爲孝廉和秀才,早年任蜀益州從事、尚書郎。
李密幾次出使吳國,吳大帝孫權問蜀漢兵馬多少,李密回答道:「足夠日常征戰,不影響百姓正常生活。」
吳大帝與羣臣討論道義問題,都説願意做弟弟,李密説:「我願意做兄長。」
被問為甚麼時,李密説:「做哥哥的有更多時間侍奉父母。」,吳國君臣都認為他説的對。
炎興元年(263年),魏國伐蜀,兵至陰平,危急關頭,光祿大夫譙周力勸後主劉禪降魏,譙周因而被後世稱為「投降派」,蜀漢亡,三國鼎立格局由此被打破。
征西將軍鄧艾因李密名聲,請他任自己的主簿,李密因鄧艾驕橫,以奉養祖母為由拒絕見面,益州刺史董榮再來徵命,李密拒絕出仕,閒暇時講學授徒。
魏咸熙二年(265年9月6日),司馬昭病逝。
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相國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晉武帝。
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立太子,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穩定國內局勢,晉武帝採取懷柔政策,極力籠絡蜀漢舊臣。
晉武帝以臣奪君位,是為不忠,不能以「忠」治國,改為以「孝」為先。
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晉武帝下詔徵召李密入朝當太子洗馬(太子洗馬是輔佐太子官員,從五品)。
太子洗馬可左右下任皇帝思維,是重要職位,西晉權臣都不想落在蜀漢舊臣手上。
李密是蜀漢舊臣,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表面上是詔書連下,郡縣不斷催促,實則西晉權臣都不想李密應詔。
李密為免成為西晉權臣箭靶,作《陳情表》向晉武帝陳述拒詔因由,他的生平,大都記載在《真情表》內。
臣李密說:我因為命運險惡,罪孽深重,年幼就遭到憂患和不幸,生下來六個月,慈愛的父親就去世,剛長到四歲,舅舅逼母親改嫁,祖母劉氏可憐我的遭遇,親自扶養我。
我年幼時常生病,九歲還不能走路,孤苦的生活,直到長大成人,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兄弟姊妹,門庭衰敗,福氣微薄,年紀很大才有兒子。
外面沒有近親,家裏沒有看家的小孩,孤單一個人,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成語「煢(音瓊)煢孑立」),祖母劉氏早就疾病纏身,常躺在床上,我侍奉湯藥,從來沒有離開停止過。
等到侍奉聖明的朝代,受清明政治教化,前有太守推薦我當孝廉,後有刺史薦我為秀才,我都因為無人侍奉祖母而辭謝沒有就職。
您的詔書特別下來,授與我「郎中」官職,不久後又蒙受國恩,授給我「洗馬」職位,我這樣微賤的人,竟能夠去侍奉太子,這不是我肝腦塗地所能報答的。
我曾寫表章上奏,辭去這些職務,現在詔書下來,急切嚴峻,責備我有意拖延,態度傲慢,郡縣的長官逼我動身,州官也上門來催,比星火還急。(成語「急於星火」由此而來)
我本想遵奉詔書上任,但是祖母的病愈來愈嚴重,想暫且順從個人私情,報告卻得不到應許,我的處境真是狼狽不堪啊。
我想聖明的朝代是以孝治天下的,凡是年老的人都蒙受憐憫奉養,何況我的孤苦比別人更厲害呢。
我年輕時曾在偽朝蜀國做過官,擔任過尚書郎職務,只想做官揚名,不重視名譽操節。
今天我是一個亡國卑賤俘虜 ,十分渺小卑鄙,過份受提拔,恩寵如此優厚,難道敢徘徊不前,有非分之想嗎?
只因祖母就像太陽靠近西山(成語「日薄西山」),呼吸微弱,有生命危險(成語「氣息奄奄」、「人命危淺」),白天無法預測晚上的生命(成語「朝不慮夕」),我沒有祖母,無法活到今日,祖母沒有我,無法度過餘生,祖孫兩人,相依為命,我心裏捨不得遠離祖母。
我現在是四十四歲,祖母九十六歲,我為陛下效命的日子還有很長,報答祖母的日子卻很少了。
連烏鴉都有反哺其親的感情,我祈求奉養祖母直到去世,我的困境,不只蜀國人和兩州的長官看見,天地也都清清楚楚的看到了。
希望陛下同情憐憫我的心,滿足我的願望,讓我的祖母能安享晚年,這樣我在世上當拚死效命,死後當結草報恩。
我有說不盡的像犬馬一樣恐懼的心情,恭敬的送上這封奏章向您報告。
李密在《真情表》中,用了二十七個「臣」字自稱,稱蜀漢為偽朝,暗喻已經臣服新朝。
晉武帝看了《陳情表》,明白他的心意,等待李密出仕,賜奴婢兩人,命郡縣資給李密祖母劉氏膳食。
一年後,劉氏去世後,李密守喪兩年,晉武帝再召李密出任太子洗馬。
李密到洛陽,與司空張華見面時,張華問李密:「你覺得安樂公怎麼樣?」(蜀主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
李密平靜回答:「可與齊桓公相提並論。」
張華說,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劉禪是亡國之君,如何可以相比?
李密回答道:「齊桓公任用管仲變法圖強,富國強兵稱霸天下,任用豎刁等奸佞小人,致使不得善終,劉禪得諸葛亮之助,成功抵擋曹魏入侵,因寵信黃皓亡國,兩人成敗原因相同。」
張華又問:「諸葛先生規勸提醒劉禪的話,為甚麼都那麼瑣碎呢?」
李密說:「舜、禹、皋陶都屬陽春白雪之人,一起談話時,言語簡潔高雅,溝通無障礙,與孔明對話的人水平遠低於他,為保證對方明白談話內容,措辭用語只能具體,因而顯得瑣碎。」,張華覺得李密的對答無可辯駁。
李密出任太子洗馬不久,權臣藉故將他外調,轉任尚書郎及河內溫縣令。
河內溫縣是晉皇室河內司馬氏故鄉,諸王路過溫縣時都會向縣府索要物品,當地官民都感困擾,是個「三煞位」。
李密上任後,引漢高祖過故鄉沛縣時禮敬老幼,不要當地供給物品的往事嚴正拒絕諸王要求,諸王日後過縣時都不再索要物品,隴西王司馬泰對李密敬重友善,其他貴族外戚都不滿他。
李密討厭他的從事(刺史的幕僚秘書),對人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慶父是魯國公子,先後殺死兩位國君,齊國大夫仲孫湫(音沼)説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終止。
李密以慶父比作從事,從事上奏司隸校尉,李密治縣勤勉,上司都不怪罪,李密後轉益州大中正。
李密這時想晉入朝廷中樞,一展抱負,他於朝中無援,未能如願,改任漢中太守,晉武帝為李密於東堂舉行送行宴會。
李密作的《賜餞東堂詔令賦詩》,將不滿外調之情溢於詩句:「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
意思是:人們說有因就有果,朝中沒有後台,不如回鄉隱居田園,身居高位的人都很清楚這種情況!
晉武帝聽後憤怒,都官從事上奏免去李密官職。
西晋太康八年(287年),李密於保勝龍安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好友安東將軍胡熊與皇甫士安主持葬儀,葬於今天彭山縣鳳鳴鎮保勝鄉。
1965年土改時,李密墓被毀。
李密老家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保勝鄉龍安村,保勝鄉位於彭山區城西北部,距彭山二十五公里。
龍安村因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的龍門寺得名,唐朝貞觀年間及明朝成化二年(1866年)重建,清道光年間將八座寺廟連起,成為一個群落。
龍門寺大雄寶殿前,有一塊雕刻龍圖案石碑,上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一道聖旨,説明重修龍門寺有關事宜。
道光聖旨石碑旁邊,豎立李密像,寺外原是李密故宅荷塘,荷塘上有一座三孔古石橋,現己沒於荒草叢中。
文革期間,龍門寺被摧毀,寺內僅餘一尊失去雙手的釋迦牟尼石刻,1994年重新修建。
大雄寶殿殿右邊山崖,刻着「李密故里」四個紅色大字,一個巨大「孝」字,高4.9米寬3.3米,取意「事久見人心,三三見九,九九長壽」。
在二百米長的天然絕壁上,鐫刻歷代頌揚李密孝篤和《陳情表》詩詞,還有再現李密生平和他孝順祖母的淺浮雕組圖,被稱為孝文化石刻藝術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