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開始,天主教信仰隨利瑪竇等傳教士到達中國。
明朝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羅馬教廷為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門設立教區,管轄中國、日本、鄰近島嶼的教會事務。
明清年間多次海禁,直到雍正五年才准許粵民再度出海。
乾隆五年(1740年),客家人陳孟德與族人,由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到深圳觀瀾,在今日深圳市南大鵬灣北岸,西臨沙頭角的鹽田港曬鹽。
陳孟德族人之後南下香港沙頭角,再到西貢半島東南及清水灣半島東面牛尾海,滘西洲北面,距離西貢市區約三公里,一個面積少於一平方公里的無人荒島上定居。
陳孟德掌握「水流法」產鹽技術,潮漲時海水會由水閘引入鹽田,多餘的由另一水閘排出,鹽田中的海水經風吹日曬,便會產出海鹽。
陳孟德在島上開闢六畝鹽田,形成一條客家村落。
這個荒島被稱為「鹽田梓」,「梓」是故鄉,意思是不忘深圳鹽田港的故鄉,香港官方名稱為「鹽田仔」。
鹽田梓是香港五大鹽田中,面積最小一個,全盛時期鹽田產量,足供全西貢之用。
隨人口繁衍,島上耕地不足以自給,陳孟德族人開墾滘西洲荒地為農田,由羊寮(獨鰲洲)延伸至橋咀島及鄰近小島,都屬於鹽田梓範圍,人口最多時超過一千二百人。
1800至1840年,陳孟德族人分成三支,散布大埔鹽田梓、上水坪洋、西貢鹽田梓,西貢鹽田梓人口減至二百人。
1840年,教宗額我略十六世,委派傳教士到香港傳教。
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後,羅馬教廷迅即設立「香港天主教教會」,負責教會在華傳教事務。
4月22日,香港天主教會成立。
1843年,香港第一間天主教堂,在中環威靈頓街成立,傳教士在中環傳教。
1864年,和神父及柯神父,到訪西貢墟及鹽田梓村,宣講天主教教義。
客家人來自中國北方,客居他鄉,他鄉人看不起他們,甚至壓逼他們,加入教會能得到一定照顧,較樂於接受「外國勢力」保護。
1866年秋天,柯神父為七位鹽田梓村村民付洗 ,聖誕期間,鹽田梓村陳氏家族,三代共三十三人領洗,包括陳丹書父親陳廷和(3歲)。
1872年,鹽田梓村教友增至四十三人。
1879年8月,聖言會會士福若瑟神父,學習客家話和中國文化,到鹽田梓傳教。
清末時期海盜橫行,一天,有海盜登上鹽田梓海岸,看到山頂處有一個「天神」(福若瑟神父),海盜嚇破膽,馬上登船離去。
在迷信年代,小小的村落,只要有神蹟,有一個人信了,全村的人都會信。
鹽田梓全島村民領洗信教,被喻為天主教在香港發源地之一,成為香港第一條全村信天主教的「教友村」。
村民捐出一大塊土地予天主教會,建築聖堂及學校,奉聖若瑟為鹽田梓主保,聖堂升格為主教座堂,是鹽田梓地標。
西方天主教建築以東門為正,中國傳統是坐北向南。
客家文化中,男女不能同門而入,聖若瑟主教座堂在東、南各設一門,進行彌撒的日子,男人從南門入,靠近神壇,女人從東門入,坐在教堂後方。
1890年,鹽田梓聖若瑟主教座堂落成,取代原先的舊聖堂落成祝聖,由米蘭外方傳教會神父設計,屬羅馬式建築物,糅合天主教與客家村落生活格調,聖堂前端為聖所,長形小堂內放置兩列木製跪座,末端是祭衣房。
1892年,鹽田梓有教友一百一十人。
1908年,福若瑟神父因服侍傷寒病人,受感染死於山東濟寧,年僅五十六歲。
1920年,政府租借新界地區後開始徵收鹽稅,鹽田梓製鹽業式微,鹽田停產,改為耕地。
澄波學校在聖若瑟主教座堂旁邊建校,只有一個班房,六個年級一同上課,課室分成六行,一行一個年級,是西貢九十九條鄉村中,唯一有英文學習班的學校。
為鹽田梓和附近村落小朋友提供教育,學校規模雖小,師生關係良好。
鹽田梓村停止產鹽後,生活資源匱乏,男村民出海捕魚,婦女要涉水過灘到滘西洲的農田作業。
每天清早潮退時,兩個島嶼中間露出一片沼澤,婦女赤足踏過軟泥,到滘西洲耕作,晚上潮漲前回到鹽田梓。
有很多次,婦女足踝被沼澤吸吮着,抽不開,潮漲後,海水從腳裸處慢慢把她們淹沒,直至她們成為永遠靠不了岸的海女,崇真中學校長陳子良的母親是其中一名受害人。
1953年,村長陳光動員全村人力物力,由嘉道里提供建築材料,建造連接鹽田梓與滘西洲兩島的橋樑,歷年多時間和血汗建成,名為玉帶橋。
村民剩餘的建築材料舖成羊腸小徑,避免村民於天雨路滑時,踐踏泥濘之苦。
1959年,鹽田梓有一百九十三位教徒。
鹽田梓只有一口活泉井,為村民提供飲用和洗滌用水,六十年代初香港大旱,鹽田梓食水困缺。
嘉道里捐贈建築材料,村民同心協力在滘西洲的深環築建小水塘,用水管引水入村入戶,活泉井成為備用水庫,成為香港最後一口供水井。
1964年夏天,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前往鹽田梓,修築環島小徑,村民在村內豎立一個紀念牌,藉以致謝。
1967年夏天,服務隊到鹽田梓修補海堤,加高玉帶橋堤壩,村民後來又再加高海堤,成為現在的玉帶橋。
1980年,鹽田梓人口約四百人 (族譜統計),陳己生與在英國的陳懷仁,發動海內外村民籌款買船,解決當時村民來回西貢墟交通。
八十年代後期,為適應香港回歸及原居民權益,陳懷仁編寫鹽田梓陳姓族譜,提高村民認識祖先淵源。
1990年,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將聖若瑟主教座堂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1994年,賽馬會斥資五億元,在滘西洲興建公眾高爾夫球場,佔地一百二十公頃,鹽田梓村民失去耕種地方,紛紛離開鹽田梓。
1997年,澄波學校結束。
1998年,最後一戶村民遷離,鹽田梓變成空無一人的小島。
鹽田梓地形簡單,東部除客家村民墓地外,沒有太多人類活動場所,西南主要是碼頭、民居及鹽田,作為對外接連的碼頭、宗教生活的教堂,維生的鹽田和居住區都集中於島的西邊,西北主要是耕地,大都荒廢。
陳家祖墳位於滘西洲五塊田,在鹽田梓上的墓地可分為新墳地及舊墳地,新墓地共有三十七個墳,墓地分為九行,每行最多有八個墳墓。
島上村民稱墳場為「聖地」,墳場右側較高處,有一個鐵鑄十字架,據說來自愛爾蘭,居中圖案有點像太陽神,上端及左右兩旁伸出部分有若嫰芽,造型相當特別。
位於最高位置的祖墳,採用傳統中國式墳頭設計,沒有十字架,其他很多墳墓則有十字架標誌,墳墓有一些中國式擺設,反映中國傳統與天主教文化結合。
鹽田梓村民每年五月首個周日的聖若瑟瞻禮,十一月的祭祖活動,都會回鹽田梓撫今追昔。
陳孟德第八代後人,居於西貢的村長陳忠賢,每天乘船回到鹽田梓,打理一片頹垣敗瓦,等待每年兩度村民的歸來。
2001年,鹽田梓碼頭重修後,5月6日,聖若瑟主保瞻禮由陳志明副主教祝聖。
2003年10月5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福若瑟神父列入聖品,表揚和紀念他在中國傳教的貢獻,村民在故居原址安放福若瑟神父石像。
2004年,聖若瑟主教座堂大維修,廖氏家族捐款約二百萬,1月29日動工,4月完工。
素白外牆,屋頂漆上紅色,聖堂呈長型,放置兩排木製長櫈,兩邊牆身鑲嵌彩繪玻璃窗。
堂內一塊圓形彩繪玻璃,上面是耶穌搭着聖若瑟神父肩膊的畫像。
聖堂內一端設有彌撒用的祭台,採用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前規格建成,祭台兩旁懸掛對聯,極富中國色彩,祭台兩旁各有一個凹位。
祭台中心供放抱着耶穌聖嬰的主保聖若瑟聖像,聖像直對小堂東面的「玫瑰窗」,下面是「約櫃」,櫃門有「聖體」象徵,聖像左邊用以擺放聖爵,右邊有一個小孔,用來排去洗聖爵的水。
左方有一尊聖母像,右方安放聖福若瑟神父塑像。
聖若瑟主教座堂每年五月份的主保瞻禮,數十年來都吸引不少村民。
5月2日,舉行重修後第一台彌撒主保瞻禮開始舉辦朝聖活動及宗教文化生態之旅。
2005年,聖若瑟主教座堂修繕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良獎。
2010年,鹽田梓村村務委員會,屬下鹽光保育中心,積極復修部份鹽田,每年可產約十噸海鹽,定期舉辦曬鹽工作坊。
5月16日,慶祝聖若瑟主教座堂建堂一百二十周年,陳志明副主教與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將有關鹽田梓歷史和傳教史的書籍,有關「文化遺產保護優良獎」參展作品,天主教教區手冊等資料,放進聖福若瑟像及聖母像下的時間囊內。
2011年1月25日,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將聖若瑟主教座堂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2013年10月至11月,香港考古學會委託范旼澔博士,在西貢鹽田梓進行考古項目,最重要發現是在鹽田梓村中央發掘到漢代遺址,該遺址所出土的陶瓷,與鄰近滘西洲北部所出土的非常近似。
2015年,鹽田活化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
2019年,旅遊事務署舉辦「鹽田梓藝術節」,為期三年,由文化葫蘆策展。
2021年7月中結束,仍有不少作品擺放在島上。
澄波學校一個校舍現已改為鹽田梓文物陳列室,展出農業、工業、日常生活及課室四個部分,另一個校舍成為天主教傳教歷史展覽室。
鹽田梓的百年老樟樹,從樹幹底部樹洞探頭細察,可見內部是空心,老樟樹樹幹中心已壞死,但憑頑強生命力,樹冠枝椏仍然茁壯生長,樹葉翠綠可人,村民將這棵百年老樟樹視作鹽田梓精神象徵。
鹽田梓
鹽光保育中心安排來回街渡船票,每位七十元,包括參觀文物室及鹽場保育費用。
三歲以下免費,四至十二歲,六十五歲長者:每位五十元。
自行上島人士,需捐助每位二十元保育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