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卦六四:中行獨覆。
中:測風標杆立在座標中心,引伸中央。
行:十字路口,引伸行列、行走。
獨:四川的縱目養蠶人,引伸獨特。
覆:將食器來回反扣,倒出食物,引伸傾倒。
意思是:堅守正道,得到獨特配享(合祭)。
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的顏回,可解爻義。
顏回(前513年-前481年),春秋魯國人,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又稱顏子、顏淵,唐代為避李淵名諱,改其字為子泉。
魯國顏氏是周公之子、魯國始祖伯禽的支裔,與魯國公室有遠親,因為世遠親盡而身份下降。
顏回父親顏路是魯國沒落貴族,具魯卿大夫頭銜,是孔子的學生。
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顏回十三歲拜孔子為師,在弟子中年齡最小,性格內向,沉默寡言,聰敏過人,虛心好學,才智較少外露,有人覺得他有些愚笨。
顏回體認到孔子學説精深博大,以尊崇千古聖哲心情尊崇孔子,親若父子。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嚮往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寧,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魯國大司寇兼攝相事,為加強君權,派子路墮毀三桓的三都私邑,其後因遇到阻力,墮三都半途而廢。
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墮三都計劃失敗,孔子在魯國無法立足,為實現政治主張,帶同門徒周遊列國游說。
顏回與子路隨孔子進入衞國,經子路妹夫顏濁鄒介紹,獲衞靈公接見,按孔子在魯國當大司寇所得年俸給粟六萬,顏回隨孔子在衞國帝丘住了十個月。
有人向衞靈公進言説,孔子是魯國間諜,衞靈公派男寵公孫餘假監視孔子師徒,孔子匆忙離開衞國,準備到陳國,顏回留在顏濁鄒家中,觀察衞國動向。
孔子途經匡地(河南長垣縣境),被誤認作曾侵犯匡地的陽虎,被匡人圍困。
衞靈公查清楚孔子師徒不是魯國間諜,請顏回傳話,懇請孔子回帝丘。
顏回到達匡地,解救被圍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動情地説:「我以為你死了。」
顏回恭敬地回答:「老師還健在,弟子不敢死。」
衞國人公孫戍被衞靈公驅逐後,逃到蒲邑策動叛亂。
孔子回帝丘,途經蒲邑,遭到公孫戍攔截,脅逼孔子加入叛亂,以壯聲勢,孔門弟子子路、公良孺等以武力抵抗。
雙方僵持不下,公孫戍提出和議,答應放行,但孔子等人不可回帝丘。
孔子簽了和約,離開蒲邑後,趕回帝丘,子貢不解地問:「盟誓難道可以違反麼?」
孔子説:「強逼簽下盟誓,神靈不會聽信。」
孔子一行重返帝丘,衞靈公出城恭迎,給孔子豐厚待遇,但不給具體的事做。
顏回等人有較多時間向孔子請教學問,間中一同外出考察古蹟名勝,研究衞國文化,登山臨水,飽覽風光,孔子在衞國沒有實踐治理國家機會,一行離開衞國,尋找其他君主。
魯定公十五年(前495年)春天,顏回隨孔子東南行數百里到達曹國,在曹國稍作逗留,夏天到達宋國。
顏回(18歲)與宋國戴氏結婚(貴族聯姻),次年生子顏歆。
宋君向孔子討教治國之策,孔子藉機宣揚自己的治國之道,宋君聽後表示:「你的主張是對的,但我不能採納,我做不到。」
孔子十分失望,離開宋國赴鄭國。
顏回隨孔子在鄭國考察大夫子產政績,考察鄉校,拜祭子產,鄭國君臣無意留用孔子,孔子一行離開鄭國赴陳國。
在陳國逗留一段短時間,顏回隨孔子赴晉國,行至黃河東岸,聽説晉國大夫趙鞍,殺害賢臣竇鳴犢及舜華,孔子一行中止到晉國行程,回到衞國停留一段時間,由衞國再次入陳國。
魯哀公四年至六年(前491一前489年),顏回隨孔子到楚國途中,輾轉於陳國、蔡國、葉國、楚國之間。
楚王派人接孔子到楚國,陳、蔡兩國深恐孔子入楚對己不利,派兵攔截,孔子師徒為躲避軍兵襲擾,在曠野中行進,不料陷入絕糧境地。
孔子師徒在陳、蔡期間絕糧七天,子貢幾經周折買回一石米。
顏回與子路在破屋牆下做飯,有灰塵掉進飯中,顏回為免浪費,連塵帶飯吞下。
子貢在井邊遠遠望見,以為顏回偷飯吃,把看到的情況告訴孔子。
孔子把顏回叫到身邊説:「日前我夢見先人,你把做好的飯進來,我用來祭奠先人。」
用來祭奠先人的飯,按例是不可以被人吃過的。
顏回説:「剛才有灰塵掉進飯裏,留在鍋裏不乾淨,丟掉又太可惜,我連塵帶飯吃了,不可以用來祭奠。」
顏回出去後,孔子對子貢説:「我相信顏回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從此以後,要更加信賴顏回。」
魯哀公七年(前488年),顏回隨孔子離開蔡國負函,經陳國、儀國、蒲國,回到衞國帝丘。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顏回二十九歲,生出滿頭白髮。
魯國大夫季康子派使臣公華、公賓、公林,帶禮品到衞國迎接孔子一行歸國,顏回結束跟隨孔子長達十四年的列國周遊。
顏回重歸魯國,父母均已年邁,家庭重擔落在他的肩上。
顏回未入仕為官,設壇講學,孔子對顏回説:「你家庭貧困處境卑賤,為甚麼不去做官呢?」
顏回答:「我有城外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我不願意做官。」
孔子欣然改變面容,説:「知足的人,不以利祿自累,審視自得的人,損失而不憂懼,進行內心修養的人,沒有官位而不慚愧,我誦讀這些話很久,現在你的身上看到它!」
孔子對弟子說:「顏回是有賢德的人,一竹籃簡單飯菜,一瓢水,住在簡陋小巷子,一般人受不了的窮困憂愁,顏回一樣自得其樂。」
除講學外,顏回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把周遊列國時所獲得的不同古籍去偽存真,特別是《易》,顏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
顏回通過講學授徒,傳授儒學六經,協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漸擴大影響,形成儒家一個宗派,顏氏之儒。
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夏曆八月二十三日,顏回先孔子去世,孔子哭得哀痛,説:「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就更加親近我。」
顏回死於三十二歲,坊間將三十三歲稱為「顏子關」。
顏回家境困難,無力按照當時有關禮儀殯葬,父親顏路四處籌措,要求孔子幫忙,孔子以反對厚葬拒絕。
在弟子及同門好友幫助下,顏回完成以「超規格」舉殯,葬於魯城東防山前。
顏回死後,孔子在顏回整理《易》的基礎上,經過「韋編三絕」的辛勞,給後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經》。
顏回沒留下傳世之作,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
戰國時代流傳許多讚揚顏回的故事,自漢代起,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漢高祖祭祀孔子時,顏回進入孔廟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詔稱先師。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追封太子少保。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兗公。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兗國公。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加封兗國復聖公。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封復聖。
除歷代追封外,顏淵嫡系後代,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代世襲。
顏氏墓群位於寧陽縣鶴山鎮,泗皋村西、皋山南側,在縣城西北十九公里。
墓群佔地一百餘畝,北高南低,林中有四類珍貴樹種,鳳柏 (又叫鳥靈柏) 、楷樹、鐵樹、紅錢榆,此四類樹種皆皇宮園林珍貴樹種,顏氏子孫中很多為博學之人又為「聖人」遺脈,得到歷代皇帝恩賜才可栽種。
顏廟始建於漢高祖劉邦東巡祭孔時期,金代在曲阜魯國故城東北角建有顏子廟,明昌四年(1193年)十月曾大修。
蒙古興起初年,顏子五十二代孫顏泉發起重建,經歷十載建成,元大德末年,舊廟毀壞。
延祐四年(1317年),江南行台監察御史段傑上疏請修,遷顏廟至陋巷故址新建,遷舊廟顏子像入新廟祭祀,至正九年(1349年)正式立碑記成。
明代進行大修,奠定現存廟宇規模,清代屢有修葺。
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顏廟遭到炮擊,正殿毀壞五十餘處,廟內幾無完室。
1934年,山東省政府撥款維修正殿。
文化大革命期間,復聖殿內顏子座像被毀,顏廟建築所受破壞不大。
1978年至1980年,各殿、亭、門、廡進行重修,更換部分木構件。
1977年,顏廟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顏廟院落南寬北窄,佔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現存元、明、清三代建築,二十四座一百五十九間,分三路布局,五進院落。
中路建築奉祀顏子夫婦,自南向北主要建築依次為:陋巷坊、優入聖域坊、卓冠賢科坊、復聖廟坊、復聖門、陋巷井亭、歸仁門、明碑亭、仰聖門、樂亭、復聖殿、兩廡、寢殿。
復聖門內的陋巷井亭,為八角露天方亭,內有陋巷井,井北有明代「陋巷井」石碑,皆為紀念顏回儉樸品德而建,「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
仰聖門內的復聖殿,是顏廟主體建築,高十六米,面闊五間,深三間,綠琉璃瓦,彩繪斗拱,前檐下有四根浮雕盤龍柱,內供奉顏子塑像。
兩廡從祀顏氏名人,如顏之推、顏師古、顏真卿等。
西路奉祀顏路夫婦,有復禮門、杞國公殿,杞國公寢殿等,主殿祀國公殿為元代建築。
東路後部為家廟,有克己門、祭器庫、見進門、退思堂、家廟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