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卦六三:頻覆,厲無咎。
頻:像步操一樣迎面而來,引伸有節奏。
覆:將食器來回反扣,倒出食物,引伸傾倒。
厲:山崖下的蠍子,引伸厲害。
無:跳舞祈求,引伸沒有。
咎:足踩人頂,引伸殺身之禍。
意思是:有節奏的傾倒(撥亂反正),可產生厲害力量,不會有殺身之禍。
明代五朝元老楊士奇的故事,可解爻義。
楊士奇(1365年-1444年),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江西吉安路太和州人(江西省泰和縣),生於江西袁州宜春縣鳳凰台。
曾祖父楊景行是元仁宗延祐二年進士及第,授官為贛州路會昌州判官,父親楊子將,母親陳氏、繼父羅性。
楊士奇在元末出生,在明朝第二任皇帝明惠帝時踏上仕途,輔助之後四名皇帝,包括: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
楊士奇一歲時喪父,家境貧苦,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楊士奇六歲,母親改嫁時任德安同知的羅性,楊士奇改姓羅。
兩年後,楊士奇知道自己身世,私下用土磚作神主,每日獨自焚香跪拜,祭祀先祖,羅性認為楊士奇有孝心,恢復楊氏宗姓。
楊士奇九歲時,羅性得罪權貴戍邊陝西去世,楊士奇與母親回到德安。
十五歲時,楊士奇一邊教學一邊侍母,其後遊走湖北、湖南敎學,居住江夏時間最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明惠帝(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年),明惠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實錄》,王叔英與方孝孺以史才推薦楊士奇,楊士奇進入翰林,充當編纂官。
明惠帝與齊泰、黃子澄商量削藩,引起藩王不滿,導致「靖難之變」。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與藩王共同反叛。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1402年7月13日),朱棣攻下帝都應天府(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後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為永樂皇帝,是為明成祖。
朱棣初起兵時,漢王朱高煦(音許)力戰有功,朱棣許諾成功後立為太子,朱棣其後食言,朱高煦心懷怨恨。
明成祖即位後,楊士奇改任翰林院編修,不久,進入內閣,參與負責機務。
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選拔楊士奇輔助皇太子,與後來的明仁宗朱高熾結下師友之緣。
楊士奇為官謹慎,在家從不言公事,在明成祖前,舉止恭慎善於對答,談事有灼見,他人有過失,楊士奇都為之揜(音掩)覆。
永樂五年(1407年)正月,明軍追安南兵至黃江,俘黎季犛父子,六月,明朝令改安南為交阯,設交阯布政使司,越南併入明朝領土。
永樂六年(1408年),明成祖北巡,命楊士奇與蹇義、黃淮一同留守輔佐太子監國。
明成祖憐憫年幼的趙王朱高燧,異常寵愛他,漢王、趙王聯合離間太子,明成祖頗為心動。
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回到南京,召問楊士奇太子監國情況,楊士奇稱太子孝敬,明成祖聽後大悅。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北征返回京師,聽聞漢王有奪嫡不軌行徑,問楊士奇,楊士奇對答道:「皇帝兩次派遣漢王就藩,他都不肯赴任,現在知道陛下要遷都,馬上就請留守南京,請陛下仔細考察。」
明成祖聽聞後默然不語,之後起身還宮,居住數日,了解所有事情後,削漢王的兩個護衛營,安置到樂安。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病重駕崩在榆木川,享壽六十四歲。
明仁宗服制二十七日期滿,大臣呂震上疏請穿吉服,楊士奇稱不可,呂震隨即高聲厲叱楊士奇,少師蹇義兼顧兩人觀點進言。
次日,明仁宗仍戴素冠穿麻衣上朝,廷臣中只有楊士奇與英國公張輔仍然服制如初。
罷朝後,明仁宗對兩旁人說:「(父親)棺木仍然在停柩,我又怎能忍心易服,楊士奇所做是對的。」
明仁宗太子監國時,仇恨御史舒仲成,即位後欲治舒仲成罪,楊士奇說:「陛下即位後,曾下詔忤旨的人都得免罪,若治舒仲成的罪,當時的詔書則無信,大臣會因此恐懼,皇上為何不能效仿漢景帝對待衛綰呢?」,明仁宗打消此念頭。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賜楊士奇璽書表彰賢德忠貞,命修《明太宗實錄》,楊士奇與黃淮、金幼孜、楊溥俱充總裁官。
不久,明仁宗病重,召楊士奇與蹇義、黃淮、楊榮到思善門,命楊士奇書寫遺敕召太子朱瞻基到南京,明仁宗在位十個月,享年四十六歲過世,朱瞻基繼位後,是為明宣宗。
明宣宗即位後,擔任總裁修撰《明仁宗實錄》。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明宣宗親征平定叛亂。
部隊歸還抵達獻縣單家橋時,戶部侍郎陳山迎謁,上言漢、趙二王沆瀣一氣,請明宣宗乘勢襲彰德(河南安陽),逮捕趙王朱高燧。
楊榮支持陳山主張,楊士奇反對,說:「太宗皇帝有三個兒子,皇上只有兩個叔父,有罪的不可赦免,無罪的應當厚待,懷疑的話則防範,使得沒有憂患而已,何必動輒加兵相戰,傷天上的皇祖之意呢?」,當時只有楊溥贊同楊士奇看法。
明宣宗無意加罪趙王,部隊直接回京,抵達京師後,明宣宗召見楊士奇,問:「現在很多人都在上奏趙王事,怎麼辦?」
楊士奇回答道:「趙王是您最親的親人,陛下應當保全他,不要被群臣言論迷惑。」
明宣宗稱:「我想把群臣的奏摺都拿給趙王看,令他處理如何?」
楊士奇答:「甚好,如能夠賜一璽書更好。」
朝廷發送璽書奏摺給趙王,趙王看後大喜,哭着說:「我活命了。」
隨即上書表示感謝,獻出護衛部隊,言論從此停息。
交阯(現越南)地區屢次叛變,明朝發兵征討均戰敗,清化梁江藍山鄉豪族黎利,自稱「平定王」。
宣德二年(1427年)正月,黎利進逼東都(河內)附近城池,黎利要求「罷兵息民,立陳氏之後主其地」。
明宣宗厭惡兵戰,預備答應請求,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蹇義等大臣,都稱若然答應,會示弱於天下。
明宣宗召見楊士奇、楊榮商議,兩人力稱:「陛下體恤百姓,不是無名之舉,漢朝放棄珠崖郡,史書都以此為美談,不是示弱,請許其方便。」
明朝放棄交阯,每年省出軍費超過白銀萬兩。
宣德七年至八年(公元1432—1433年),西京、河南、山東、山西久旱,這一帶四十五個縣,大旱七至八個月。
明宣宗召見楊士奇討論下詔寬恤免災租稅等事,楊士奇請奏免除百姓所欠薪魚錢、減官田租賦,免除糧稅、清理冤假積案,裁汰工役等建議,使百姓獲益。
楊士奇請求招撫逃民,嚴懲貪污官吏,提舉有文學、武勇才能的人,曾被判極刑的犯人子孫也有從官資格,請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自舉薦人才,于謙、周忱、況鍾等人在此時被舉薦,這些建議均得到明宣宗批准。
明宣宗即位時,內閣臣七人中,陳山、張瑛被改任其他職位,黃淮以疾致仕(退休),內閣中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被稱為「內閣三楊」。
明宣宗在位十年,享年三十七歲過世,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年僅九歲,軍政均由張太皇太后負責,太皇太后命所有部門議案,先經過內閣三楊諮議後再裁決。
楊士奇請求減免租稅,慎刑牢獄,嚴格官員考核機制,得到太皇太后批准執行。
楊士奇上疏稱瓦剌漸強,將為邊疆敵患,邊疆尚缺兵馬,恐怕無法抵禦。(楊士奇去世不久,也先入侵明朝,是為土木堡之變。)
正統三年(1438年),《明宣宗實錄》製成,楊士奇晉少師,次年,乞求致仕,不予批准。
當時,中官王振受寵於明英宗,漸漸干預外廷政事,誘導明英宗亂對大臣加罪。
太皇太后認為王振「導帝不律」,帶壞皇帝,準備賜死王振。
明英宗與王振情感深厚,跪下為王振求情,楊士奇、楊榮、楊溥,同樣跪下為王振求情,王振逃過一劫,為後來土木堡之變,埋下禍根。
王振勢力愈大作威作福,百官有不滿均被逮捕,廷臣人人自危,楊士奇無法制止。
楊士奇在北京任內閣首輔十餘年,提拔官員數以百計,深知兒子楊稷不是當官的人才,讓他在家鄉江西當農民,開幾家榨油坊,生活小康有餘。
楊稷在當地受官員追捧和奉承,變得驕奢淫逸,橫行霸道,犯下幾宗命案。
有人將楊稷橫行不法實情告訴楊士奇,楊士奇不相信兒子會犯下如此大罪,以掃墓之名回鄉試探。
楊稷知道父親回鄉,精心布置,楊士奇每到驛站,楊稷在百里外迎接,衣着樸素,很明事理。
到了楊稷家中,一片蕭條,沒有奢華陳設,父子相見,楊稷說他遵紀守法,地方官吏橫行不法,他去阻撓反而遭到誣陷,說有人忌恨父親功名太盛,藉故誹謗楊稷。
楊士奇從此不信楊稷有惡行,受害者接連上奏,王振上奏皇帝,要求將楊稷繩之以法,朝廷確認楊稷在鄉里打死多人,逮捕楊稷到京,關入大牢。
楊士奇這時已七十七歲,身患重病,知道兒子作惡多端真相後,積鬱成疾,請求皇帝准許辭職。
正統九年(1444年),楊稷被判處死刑,楊士奇用明仁宗賜給的免死金牌為兒子贖罪,楊稷最終死在錦衣衛獄中。
同年,楊士奇去世,享年八十歲,贈太師,諡文貞,葬於泰和縣澄江鎮杏嶺村北山坡上。
楊士奇墓墓園佔地7.5畝,東西長約一百米,南北寬約五十米,墓右側豎有一塊兩米高墓碑,記錄楊士奇由寒士升遷至當朝宰相的一生。
1957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墓園部分建築被毀,省文化廳後來撥款修復被毀部分,現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