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航海業巨擘董浩雲之子,行政長官董建華發起興建香港海事博物館。
2003年12月17日,香港海事博物館信託基金會,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成立,是一個認可公共性質慈善機構,得到八十二個團體或個人捐獻,籌得首五年營運開支。
選址在赤柱美利樓,租約於2010年8月31日屆滿。
2005年9月8日,香港海事博物館在赤柱美利樓開放,總面積六百五十平方米,其中四百二十七平方米為展覽廳,分古代及現代兩座展覽館,每個展覽廳長23米、寬10.5米,展覽廳館藏有六百五十件,圖書二十本。
博物館位置偏遠,缺乏政府資助,每年虧損達三百五十萬元,博物館舉辦兩次籌募活動,籌得足夠資金營運至2012年年底,但仍存在財政壓力及展館用地等不明朗因素。
中環碼頭位置貼近交易廣場,填海前是卜公碼頭和統一碼頭,其後合稱為港外線碼頭。
受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影響,原有港外線碼頭停止服務,所有離島線在1995年遷往中環一至七號碼頭。
2006年11月12日,愛丁堡廣場碼頭,搬遷至位於民光街與民耀街交界,中環七號和八號碼頭,大會堂碼頭遷往中環八號碼頭東翼,2007年4月26日,皇后碼頭被中環九號碼頭取代。
2007年10月,香港海事博物館向政府提交,搬遷至中環八號碼頭及擴建展館建議。
要求政府產業署將中環八號碼頭,一幅面積約二千四百平方米,原來規劃作食肆及茶座用途的地方,批予香港海事博物館作為新址,預計工程計劃總開支為一億零一百五十萬元。
2008年1月11日,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委員,大致支持海事博物館持續發展建議,促請當局積極考慮該項建議。
香港海事博物館估計,中環八號碼頭新博物館,每年營運開支為一千二百萬至一千四百萬元,要求政府在新博物館啟用首五年內,每年提供不多於442.9萬元資助,支持該博物館部分營運開支。
香港政府支持香港海事博物館繼續發展,與博物館討論遷館事宜,博物館以象徵式租金租用中環八號碼頭,政府每年撥款約六百六十萬元,作博物館營運及維修用途。
2010年4月,博物館公布新館設計概念,建議於中環八號碼頭下層甲板,設立海事文化資源中心及辦公室,上層設四座展覽廳,介紹香港港口,中國海事文化、廣州海上貿易等。
公眾觀景層包括禮品店,水上消閒活動展廳,香港渡輪主題展覽,屋頂觀景層設咖啡廳、海圖及領航展覽等。
博物館於新址前空地,裝置紀念海事從業員的海上巨人號船錨作地標。
博物館向城市規劃委員會,遞交改變土地用途申請。
2010年8月13日,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申請,民政事務局其後向立法會成功申請撥款資助。
2009年至2011年,博物館共籌得約九千萬元,成立專項基金,政府向博物館撥款約一億二千萬元作為支援。
2012年,博物館由赤柱搬到中環,新館樓高四層,總面積為四千四百平方米,比赤柱舊址大五倍,有十九間展覽館,其中兩間出租,設有資源中心,咖啡館、禮品店、航海精品廊。
館藏達三千件,來源分別為博物館購入,藏家及海外博物館借展和藏家捐贈,三份一藏品為博物館購入,捐贈品佔全數藏品一半以上,餘下不足一成為借展物品。
借展品及捐贈來源廣泛,包括文物愛好者、船務公司、前海事從業員等。
香港海事博物館館藏類別多樣,除不同年代中西船模型及海圖外,還有中國外銷瓷及銀器,版刻及油畫、航海及氣象儀,大量不同媒體的底片及歷史照片,首版原著書籍及各式文獻等。
2013年2月26日,香港海事博物館在中環開幕,博物館引入不少科技元素,例如將記敘清朝嘉慶年間,無名氏所作的清朝廷掃平海患《靖海全圖》,以高科技數位掃描修化為動態版本,重現清朝水師圍剿海盜事蹟。
當中記敘在大嶼山對出海面與張保仔的大戰,卷軸由二十幅精緻繪圖組成,全長達十八米,《靖海全圖》動態版本分為兩個部份,一個版本是三百六十度,將《靖海全圖》投射於巨型幕牆上,觀眾被影像包圍,恍如置身當年戰場。
另一版本是配合平板電腦,觀眾在《靖海全圖》旁邊展開卷軸不同篇章,隨意縮放圖像觀看。
《廣州十三行洪氏卷軸》是重要購藏,以水粉彩畫於絹本上的巨幅繪畫,91.5厘米高 x 276.5厘米長,以四百五十萬港元購自英國收藏家,由顧國華慈善基金、香港董氏慈善基金會,香港海事博物館信託基金會贊助。
這幅畫主人是亞歷山大·洪,他於1754年被東印度公司僱用,後來提升為廣州辦事處負責人,這畫是1774年從中國返回英國前購買的紀念品。
相信為廣州畫室製作,針對當時歐洲市場,採用西方寫實風景畫手法,以中國傳統手卷裝裱,為中西合璧經典作品,標誌二百五十年前
中國海洋貿易「一口通商」的起始點,以絲綢作畫突顯當時中國絲綢貿易發達。
此外,香港歷史博物館,借出由清朝海關建造的橫瀾燈塔,在香港海事博物館展示。
海事博物館的展品包括:陶瓷:可追溯至十七至十九世紀大航海時代,數目超過三百件。
船舶模型:超過一百件,當中有小巧得可捧於掌心的古老船舶,也有按照1:12比例建成的「耆英」號。
航海儀器:有些是以大氣溫度、濕度和氣壓,觸動組件啟動的簡單裝置,也有以二十一世紀頂尖科技製成的精密儀器。
畫作:有關中國貿易的畫作,堪稱為亞洲北部最優秀。
照片:有十九世紀以蛋白相紙沖曬的商業作品,也有現今流行的電腦化數碼影像。
香港疫情消退後,香港海事博物館有特備展覽,2022年6月24日至10月30日,舉行「香江泛洋奇蹟:1945年以來我們的港口故事」
透過二十五件具標誌性展品,探索香港如何從二次世界大戰後奇蹟崛起,成為世界知名海事樞紐。
香港海事博物館總監肖猷思教授表示︰「這次特備展覽透過揉合藝術與科技,是活化海事歷史知識最佳例子。」
展覽按時序串連戰後香港五段重要時期。包括:浴火重生(1945-1948年)、商貿重啟(1949-1970年)、急速發展(1960年代-1980年代)、貨櫃改變一切(1972年-現今)、遠景。
展覽結合藝術及科技,由屢獲殊榮的電影製作人麥曦茵,執導五部微電影,為觀眾帶來嶄新全方位體驗,學習及交流有關海事歷史及文化遺產知識。
展覽以一枚於跑馬地出土的二戰炸彈揭開序幕,引領觀眾了解戰爭帶來破壞,展示香港如何憑海運業發展和大眾堅毅精神,戰後浴火重生。
展覽集一系列代表香港人集體回憶展品,包括:「香港製造」產品,有關海員、天星小輪、船塢,貨櫃碼頭等文物、私人收藏品、歷史照片,從中展示船運如何密切連繫我們過去,現在與未來日常生活。
精選展品包括:天星小輪於二十世紀採用的舊式收費閘機,一幅描繪世界上最大船隻「海上巨人號」油畫(及後改名為「亞勒維京號」),這艘船隻曾鞏固香港作為船務業中心角色。
一艘於戶外展出的「大飛」(快艇),這艘「大飛」被香港水警充公後,改裝作訓練用途,服役至2020年。
這些展品皆見證香港登上國際海事舞臺過程,展覽壓軸展區着重展望未來,重點探索這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泳手何詩蓓在2020東京奧運勇奪銀牌作結,展現香港人獨有堅韌生命力。
2020年,香港海事博物館所在的中環八號碼頭,回復碼頭功能,富裕小輪開辦中環至紅磡碼頭。
中環八號碼頭上層區域(西翼),即中環至紅磡碼頭一部份,原屬「碼頭及有關設施」用途。
2022年,城規會接獲申請,要求改劃作食肆及商店及服務行業,涉及總樓面約5,160平方呎,作為商舖、餐飲用途,提供酒、健康產品、中菜及東南亞美食等。
香港海事博物館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九時半至下午五時半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早上十時至下午七時
農曆年初一及農曆年初二:休館
門票
成人:三十元
小童及長者:十五元
學生(持有效中學及大學的學生證):十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