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卦六二:休覆,吉。
休:人倚着樹幹,引伸知道進退、休息。
覆:將食器來回反扣,倒出食物,引伸傾倒。
吉:以玉祭祀,象徵吉祥。
意思是:知道進退才不會傾倒,吉祥。
三國時代鄧艾的故事,可解爻義。
鄧艾(195年-264年),原名鄧範,字士載,名及字來自已故太丘長陳寔(音實)碑文,「文為世範,行為士則」,義陽棘陽人(河南省新野縣)。
鄧範早年喪父,家境清寒,自小有口吃毛病。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下荊州,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範及母親、族人,被強遷到汝南(河南上蔡)作屯田民。
鄧範七歲時做放牛牧童,在山野游走,從小有大志向,決心通過奮鬥改變命運。
十二歲時,鄧範隨母至潁川,發現一個族人也叫做鄧範,改名為鄧艾。
鄧艾早年憑才學獲舉薦為典農都尉學士,因為口吃未能遷陞,就任與農業相關的稻田守叢草吏。
鄧艾酷愛軍事,每到高山大澤,定必測量繪製地形,規劃紮營布防,時人常取笑鄧艾不自量力,鄧艾並不在意。
鄧艾在地方任職十數年,當上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
有一次,去洛陽匯報屯田工作的功曹生病,上司派鄧艾去洛陽向司馬懿匯報屯田情況。
鄧艾得到司馬懿賞識提拔,成為太尉府掾屬,後升任尚書郎。
正始元年(240年),魏國準備在淮河兩岸大規模屯田,積備軍糧,鄧艾獲派往視察,著《濟河論》闡明具體方案。
司馬懿非常滿意,決定採納施行,由黃河引水注入兩淮,在兩淮每五里設一軍屯營,每營六十人,軍資糧食有儲備,又沒有水害,穩定東南形勢。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曹爽被殺。
秋天,羗維進攻雍州(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依傍曲山修築兩城,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
司馬昭派郭淮、陳泰統兵抵禦,鄧艾也有參與。
鄧艾有口吃,每次說話提到自己時,總是「艾、艾」連呼,司馬昭戲弄他,問:「你老是說『艾、艾』,究竟有多少個『艾』啊?」
鄧艾回答:「楚狂接輿曾在孔子旁唱道,『鳳兮鳳兮』,其實只有一鳳而已。」
西漢劉邦重臣周昌說話口吃,曾說「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詔」,與鄧艾結合成語「期期艾艾」(說話不流利)。
鄧艾進圍曲城(甘肅岷縣東百里),切斷交通及水源,曲城蜀軍困窘不堪,羗維迅速撤回,是為曲城之戰。
魏國把鄧艾留守白水(甘肅白龍江),北岸屯兵,以防蜀軍反攻,羗維不久派廖化率兵復返,在白水南岸扎營,與鄧艾對峙。
鄧艾分析羗維派廖化駐守白水南岸,目的是從北面洮城(甘肅臨潭西南)偷襲,鄧艾即時搶佔洮城。
羗維果然率兵攻洮城,被鄧艾搶先一步,羗維撤軍,魏兵得以不敗,鄧艾因此功被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去世,長子司馬師繼承父職。
鄧艾先任汝南太守,後任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鄧艾每到一處就屯田墾荒,「艾所在,荒野開闢,軍民並豐」。
嘉平五年(253年)二月,吳太傅諸葛恪(音確)取得東興之戰勝利後,恃功輕敵,不顧羣臣勸阻,再次興師攻魏,圍合肥新城(安徽合肥西北),久攻不下,被逼退歸。
鄧艾對司馬師説:「孫權已死,舊大臣不歸順新朝,諸葛恪不考慮安撫上下,穩定政權,頻繁用武,虐待人民,不慎重考慮潛伏的巨大危險。自取敗亡,為期不遠。」
鄧艾遷升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
正元元年(254年),高貴鄉公曹髦即位。
司馬師誅殺夏侯玄,鎮東將軍毌(音貫)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蓄謀舉兵,鄧艾進爵方城亭侯,參與鎮壓毌丘儉之亂,進封方城鄉侯,行安西將軍。
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病危,蜀國羗維乘機派數萬人伐魏,進攻隴西,向狄道(甘肅臨洮)進軍,魏將陳泰死命抵抗,仍被羗維包圍。
辛亥日(3月23日),司馬師死於許昌,終年四十七歲。
同年八月辛未日(10月9日),司馬昭命鄧艾出任安西將軍。
鄧艾出其不意繞過高城嶺(甘肅渭源西北),進至狄道東南山上,燃火擊鼓與城內聯絡,陳泰守軍見援軍至,士氣大振,羗維督軍沿山進攻,被魏軍擊退。
九月甲辰日(11月11日),羗維撤軍退走鐘堤(甘肅臨洮南),鄧艾認為羗維會再次來犯,加緊防備。
甘露元年(256年)六月,羗維與蜀將胡濟,約定在上邽(音歸)(甘肅天水)會合。
羗維率先出兵祁山,鄧艾早有防備,改從董亭(甘肅武山南),攻南安(甘肅隴西東南),鄧艾軍搶佔武城山(甘肅武山西南)據險穩守。
羗維見已失地利,強攻難克,夜渡渭水東進,沿山進取上邽,兩軍戰於段谷(甘肅天水西南),胡濟失期未至,蜀軍交戰不利,死傷甚眾。
魏國封鄧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分五百戶,封子鄧忠為亭侯。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魏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調關中兵力向東討伐諸葛誕,羗維乘機攻魏秦川(渭水流域)。
魏在長城(陝西周至南)積存大量軍糧,防守薄弱,鄧艾與魏將司馬望恐羗維襲奪長城,合軍據守。
羗維軍進至芒水(陝西周至黑水),依山為營,司馬望、鄧艾軍隊近水築寨,蜀軍多次挑戰,魏軍堅守不出,兩軍長期對峙。
甘露三年(258年),諸葛誕敗亡,羗維聞訊,引軍而還,鄧艾不戰而勝,再升任征西將軍,前後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戶。
景元三年(262年)十月,羗維再起兵伐魏,攻入洮陽境,懸師遠征,戰線長補給困難,難以持久。
鄧艾搶佔有利地勢,以逸待勞,在洮陽以東的侯和(卓尼東北)設陣,雙方激戰後,鄧艾發起反擊,蜀軍大敗,損失嚴重。
炎興元年(263年)秋天,大將軍司馬昭反守為攻,策劃大舉伐漢,命鄧艾率三萬餘人糾纏屯田沓中的羗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餘人斷羗維歸路,鍾會統十餘萬眾進攻漢中,廷尉衛瓘(音觀)監軍。
鍾會攻破漢中,羗維退守劍閣,相持不下,鍾會有意退兵,鄧艾提議突襲。
十月,鄧艾挑選兩萬精銳從陰平出發,繞過劍閣,攀岩蜿蜒小道,遇山開山,遇水架橋,穿越七百多里荒無人煙險地。
山高谷深,糧食將盡,生死存亡緊急關頭,鄧艾用毛氈裹住自己,翻滾落山谷,將士都攀緣山崖樹木,魚貫而進,死裏逃生的士兵,只有三千多人。
奇兵出現在江油,蜀漢守將馬邈投降,鄧艾率軍迅速攻破涪陵及綿竹,蜀漢衛將軍、諸葛亮兒子諸葛瞻戰死,是為綿竹之戰。
不久,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姜維帶部下投降鍾會,鄧艾在綿竹修築京觀。
伐蜀勝利後,鄧艾為穩定局勢,違背司馬昭指示,擅自拜劉禪為驃騎將軍,恢復其他蜀國官員職位,重操舊職。
對蜀國官員説:「諸位因為有我,才有生路,如果我像吳漢一樣屠城,你們早已滅亡,羗維是一時英雄,遇上我也是窮途末路。」
攻滅蜀漢後,鄧艾向司馬昭獻計,就地練兵,準備攻滅東吳,司馬昭正計劃篡奪魏國,下令鄧艾班師回朝。
鄧艾向司馬昭建議封劉禪為扶風王,司馬昭猜忌鄧艾與劉禪有「政治交易」,向來與鄧艾不睦的鍾會,藉此向司馬昭誣稱鄧艾謀反。
司馬昭下詔書派監軍衞瓘逮捕鄧艾父子,用檻車送到京都,鄧艾沒有反抗,仰天長嘆:「我是忠臣啊,居然到這種地步,白起的境遇,於今又重現了。」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鍾會抵達成都,押鄧艾往洛陽。
鍾會麾下有魏、蜀軍隊二十餘萬,姜維見鍾會有野心,煽動鍾會反司馬昭,鍾會與希望恢復漢室的姜維聯合發動叛亂。
司馬昭對鍾會懷有野心早有戒備,遣中護軍賈充率一萬步騎入蜀進佔樂城,隨即親率十萬大軍進駐長安,鍾會措手不及。
雙方在宮城內外展開激戰,斬羗維、鍾會及部眾數百人,殺蜀漢太子劉璇和羗維妻兒。
魏軍大肆掠劫,後由監軍衞瓘收拾局勢,鍾會被殺後,鄧艾親兵想把鄧艾迎接回來。
衞瓘曾參與誣諂鄧艾,派護軍田續追殺鄧艾父子於綿竹西,鄧艾在洛陽的兒子被誅殺,鄧艾妻子和孫兒被發配到西域。
泰始九年(273年),晉武帝司馬炎下詔「鄧艾創立功勳,束手受罪而不逃脫處罰,他的子孫淪為奴隸,我同情他們,任命鄧艾嫡孫鄧朗為郎中。」
五代前蜀天漢元年(917年),前蜀開國皇帝王建追諡鄧艾為彰順王。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有一道「鄧城豬蹄」,據稱是鄧艾於此地駐屯時,軍中廚子烹調的菜餚,名傳至今。
現存的鄧艾墓有兩座,一座在蒲城縣洛濱鎮後阿村附近,墓冢封土呈覆斗型,坐北朝南,原墓基封土高六米,底邊長十五米,寬十三米,墓前有祠堂一座,現已不存。
墓冢上留有碑石兩通,均為重修《魏鄧太尉祠記》。
一為前秦苻堅建元三年(367年)三月所建,碑文魏書,有一定藝術價值,1970年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館保存(墓冢上現僅留碑石底座)。
一為大金承安四年十月(1199年)所建,現仍聳立墓上。
祠後封土即為鄧艾墓,夯土層有少許殘存瓦片,現存高約3.5米,底周約十米,1983年7月,為蒲城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一座鄧艾墓在劍閣老縣城城北填北十公里,北廟場背後一座「彰順王廟」,廟後一山形如雞心,巍然獨立,名「孤玉山」,山腰有一石碑,上刻「魏征西將軍鄧艾墓」。
墓前有一石碑,碑高3.3米、寬一米,此碑為民國時所立,陰刻國民黨第十四行署專員林維乾書,「魏大將軍鄧艾之墓」八個大字,小字刻錄清人李榕《十三峰書屋全集》,有關鄧艾被殺經過的記載。
鄧艾墓在文革期間被發掘,由基道進入,裏面並列兩個石室,兩室間隔三米,大小相同,各長三米、寬1.4米、高1.8米,鄧艾父子各寢一個石室。
由於年久失修和人為破壞,墓道已垮塌不清,洞口大開。
2017年,鄧艾遠在廣東梅州的後裔鄧延壽,召集鄧氏宗親,籌資上百萬元修繕鄧艾墓。